"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现状及成因与对策探究

2020-05-28 19:3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社会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当代本科生价值观的现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当代本科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剖析,揭示了其价值观变化的内在成因,并提出加强培养当代本科生正确价值观的对策.关键字:价值观;美育;对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本科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本科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与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及中华民族的兴衰挂钩.为此,笔者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开展了本科生价值观的调查探究,调查对象为湖南省五所高校部分学生.具体剖析如下.一.当代本科生价值观现状(一)当代本科生价值观总体趋势1.在调查的学生中,89%本科生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普遍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及社会政策,他们大多拥有理想追求,人生态度比较积极,能够把个人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统一起来.他们对诚信有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努力学习,要求上进,学习动机明确,但是自我督促能力较弱,部分学生的大学时光并没有充分利用,对大学这个重要阶段不够重视.2.据调查,95%的本科生在价值选择方面呈现出复杂多元性.当代本科生思想活跃进取,敢想敢做,具有创新意识,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在价值取向上,理想与务实同在,崇高与世俗共存,往往出现空腹高心现象;他们在价值实现上,自致与先赋同求,物质与精神共享,往往出现剜肉补疮现象;他们在价值目标上,个人与社会兼顾,传统与现代并存,往往出现避实就虚现象.虽然这些复杂的观念交横绸缪,像一把双刃剑,但这也正反映了当代本科生普遍崇尚.追求个性自由和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二)当代本科生价值观的误区1.拜金主义,缺乏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功利化.在调查的学生中,20.1%的学生认为大多数人追求利己主义;14.8%的学生认为是功利主义;13.6%的学生认为自我价值体现在金钱的多少;12.6%的学生认为体现在权利的大小;23.5%认为是社会名望的高低;36.6%的学生认为生活是否舒适也可作为自我价值体现的标准.可以说,部分学生缺乏高尚的理想信念和情怀,他们比以往更加追求现实和功利,追求实用.实惠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他们的价值目标从注重长远目标向注重当前的现实目标转变,所以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实用化.快餐化和功利化的倾向.2.重视个人利益,忽视集体荣誉,价值选择个体化.调查中有21.13%的同学认为大公无私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做不到的,并表示,不损人利己就行;73.4%的同学持应该尽量做到的态度.认为愿意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学生只占有6.8%;39.0%的学生认为大多数人抱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思想;不知道的占10.17%.部分学生把追求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成为价值选择的基本方向,表现在:更多考虑自己利益,不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导致价值评判标准错乱.近年来,西方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不断的打击侵蚀,使得当代本科生忽视五千年来传承的优良传统文化,在调查中就有将近35%的本科生崇尚和追求西方文化.并且由于大众传媒的无孔不入,部分明星的高消费.高享受也已成为部分本科生学习的风向标.由此,价值导向的偏差使得价值评判出现偏差的现象,折射出当代本科生在价值选择和判断上存在错乱和困惑的复杂心态.二.影响当代本科生价值观变化的成因(一)社会转型环境因素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社会价值体系的解构与建构,这会使人们的价值观呈现新旧交替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代本科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道德失范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一些社会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也使当代本科生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负能量,从而对个人前途和国家未来产生困惑,在彷徨中他们转向崇尚自我,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失,信奉有用即真理,唯利是图.利己主义,金钱成为唯一追求的目标.(二)西方文化的侵蚀和我国传统文化德的断裂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西方价值观传入我国,影响着当代本科生.现代西方主流的哲学主要是建立在人性是自私的,在这种哲学的倡导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色情暴力等颓废.消极的思想也在不断侵蚀当代本科生的价值观,甚至造成思想混乱,这就是西方文化的精神危机.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传统文化德受到冲击并大大的被弱化,这就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传承上的断裂,使得西方利己文化更加肆无忌惮的成为当代本科生的主流.(三)信息背景媒介融合态势下对德亵渎在媒介融合态势下,信息传播范围空前扩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媒介上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动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所有区域的信息交流以及互动,在媒介融合态势下人们可以虚拟沟通,形成文化大融合.但是这样的形势也繁衍出了泛滥成灾的随意性.浮夸性.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的信息,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风气,形成了对德的亵渎.(四)学校教育机制对德育的不健全一直以来,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对德育教育置若罔闻,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存在着内容僵化.形式单调.针对性不强.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存在强调抓学生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培养,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智轻德现象.对本科生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问题的有效约束机制.这些都不利于促进当代本科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三.重塑当代本科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当代本科生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媒介传播以及学校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科生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关乎理念.载体和环境的复杂的系统构建过程.下面将从理念确定.载体搭建及环境创设三方面来探寻其教育对策.(一)确立以美养德的美育教育理念,促进本科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更新以美养德美育教育理念,培养当代本科生正确价值观.促进本科生价值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本科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迫在眉睫.要消除本科生价值观困惑及纠正本科生价值观偏差,首先是要确立一套科学的符合国情民情的美育教育理念,使之成为一种教育方法.这套科学的教育方法无疑要用以美养德的美育教育理念来作为理论支撑.因此,当今教育界一定要以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为契机,构建适应形势发展的新美育教学体系,努力实现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指导本科生价值观教育.重视以美养德,培养和塑造具有完美伦理的本科生,从而帮助本科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自然观,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德育并非只表现为约束人的道德规范,约束人是为了发展人,成全人的德性,为人所享用.成功的德育能使每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二)搭建课堂教学与四进相结合的以美养德教育体系新载体改革与创新以美养德课堂教育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参加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中,提到当代大学应该广泛开展四进四信活动提升本科生思想政治觉悟.四进即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改革与创新以美养德课堂教育新模式就是与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相结合,这样才能得到本科生对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才能让本科生在丰富的实践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使价值观念得以心理组织和内化.创新以美养德课堂教学内容.注重以美养德的价值观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要把美的艺术之外的生态.环境.身体.影像.仪态.哲学等进入到美育的理论视域之内并恰当的引入本科生的现实生活中,和他们的专业学习.人际交往和求职就业融为一体;辐射到社会的真实运作中,和社会的时事新闻.重大事件.发展动态联系汇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艺术修养和生活.生命.背景熔铸在一起,加深对美育教育内容的认知,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实现对美德价值观的认同.(三)创设三维一体的美育价值观教育环境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的美育价值观教育环境.本科生处于特定的校园文化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其价值观的形成必然受到这三种密切相关熏陶和影响,因此,改变当代本科生价值观应着力改善和优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使其三维一体形成合力,引领本科生的精神成长.在学校层面,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用美育来内化品德.在家庭层面,父母要克服家庭环境中的功利化.自我化等不良价值取向,多做出正面示范,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充分交流和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充满温情的环境中领悟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后在社会层面,要充分发挥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价值观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宣传正能量,加大美育宣传力度,帮助本科生把正确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参考文献[][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李培铭.当代本科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2016.03.[][3]刘晓迪.浅析当代本科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与对策[J].科教文化.2017.07.[][4]郭立婷.社会转型期本科生价值观的偏离与重塑[J].山西能源学报.2018.2[][5]陈曦等.当代本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及对策-以徐州某高校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报.2015.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