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当代国内外品钦批评的三个共同趋势和差异

2020-05-28 19:3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托马斯·品钦是当代美国文坛最着名的后现代作家之一.虽然他的着作不多,至今为止只出版了一部短篇小说集笨鸟集和V拍卖第49批万有引力之虹葡萄园梅森和迪克逊抵抗白昼性本恶七部长篇小说,但他的作品以奇谲诡异的构思.百科全书式的叙述.神秘怪诞的情节和深具哲理的隐喻而着称,颇具影响力,使他于196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3年获得了福克纳基金最佳处女作奖,1967年获得了美国全国艺术与文学的罗森塔尔基金奖,1974年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奖的提名和1975年艺术文的豪威尔斯文学艺术奖.作为美国后现代作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品钦的作品已经成为探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必读作品.他的作品可谓主题形式多样.体裁繁多.内容庞杂,基本综合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所有特征:如碎片式的结构,情节错综复杂,非线性叙述,文字嬉戏.戏仿.拼贴,解构宏大与崇高,消解虚构与真实的界限等.近年来国外对品钦的探究一直在持续升温,每年都有大量的探究成果问世.特别是2000年以来,有关品钦探究的专着就有四十多部,论文集三十多本,期刊文章上千篇,品钦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全世界文学探究者的关注.相比之下,国内对品钦的探究起步较晚,这可能与品钦作品的晦涩难懂有直接的关系.应该说国内第一篇对品钦的作品进行详细解读的要算是钱满素教授发表在1993年第4期的外国文学评论上的全部秘密在于保持弹跳---读品钦的<叫卖49号>.随后,随着西方文论探究的传入,特别是1997年沉寂7年的品钦重出江湖,发表了梅森和狄克逊,并被背景周刊评为五部最佳小说之首,赵亚莉在外国文学动态上发表了文坛隐士重返文坛,犹如一声惊雷,在国内学界引起了评议波澜,从此开启了国内探究品钦的新局面,到2001年学界共有11篇探究品钦的文章问世.进入21世纪,国内对品钦的探究更是不断升温,如今14年已过,探究的成果已是硕果累累.目前国内可查的探究品钦的文章有六十多篇,硕士论文达十几篇左右,博士论文三部.本文主要是以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品钦探究的批评变化为基础,总结了.首先是主题探究.在这个视角下批评家通过复杂而精细的剖析来发掘品钦作品的当代意义.其次是语言方面的探究.语言方面的探究主要包括语言.体裁.结构与情节以及叙事角度等方面的探究.这类探究强调后现代文学作品的特点:解构与消解.第三,文化方面的探究.在文化探究的视角下,种族.性别.身份和宗教文化探究为解读品钦作品带来了新的方向,从而进一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品钦的作品.一.主题探究.国外主题探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熵的主题.有许多文学评论都提到品钦对熵定律的应用,如乔治·莱文(GeorgeLevine)和大卫·莱维瑞兹(DavidLeverenz)编着的论文集无忧的快乐(1976),爱德华·孟德尔森(EdwardMendelson)编着的品钦论文集(1978),托尼·泰纳(TonyTanner)着的托马斯品钦(1982),罗伯特·纽曼(RobertD.Newman)的理解品钦(1986),大卫·西德(DavidSeed)的托马斯品钦的小说迷宫(1988),以及戴博罗·L·曼德森(DeborabLMads-en)的托马斯品尝的后现代讽喻等着作.这些评论家的观点基本分为两派.一方认为熵是对美国社会的一个比喻:在这个封闭的系统中,文化和精神生活不仅在不断的下降,生活从有序趋向混沌直到最后崩溃;不同的结构将会变为分散的.无差别的事物,最终熵会给民族.家庭.婚姻和个人的生活带来死亡.另一方对品钦熵定律应用的悲观的解读持不同的观点,如罗伯特·纽曼认为熵的无序和混沌会带来更大的生机,对抗最终的静止状态,如拍卖第49批中的奥狄帕追寻最终的意义就是在避免精神死亡.二是死亡的主题.品钦小说中的死亡往往是精神方面的死亡.如特纳和曼德尔森认为V中普罗·费恩过的悠悠球一样的生活就是一种精神死亡.而理查·德沃森认为V中的爱也是破坏性的,会把陷入爱情之中的人变成无生命之人.戴安娜·布莱尼则把死亡主题更推进一步.她把小说拍卖第49批中奥狄帕的恐惧.对死亡的追寻以及皮尔斯·英弗拉里蒂的尸体看成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明显的消费.布莱尼认为,死亡不再是清教信仰中神圣的事情,而是一种商品.莫莉·海特和N·凯瑟琳·海勒斯认为品钦作品中的死和性是不可分的,在小说葡萄园中布洛克·冯德认为与女人生殖的性交将会导致死亡[2].而艾伦·王尔德却认为武志和DL走到一起形成健康的类似于爱的关系是因为DL对武志致命的一击,认为他们的生活从死到生,甚至发展成了爱[3].在武志的身上,死亡变得富有了积极的意义.三是偏执狂主题.在品钦最初的三部小说中,偏执狂可能是评论家探讨最多的话题.不同的评论者对偏执狂这个词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如桑德拉·博瑞葛(SandraBaringer)认为偏执狂的意思是幼儿期的偏执狂---精神分裂的一状况,在这个时期,婴幼儿用嘴去消耗母亲的身体或者做一些合理的模仿.麦尔·维纽(MelbynNew)则认为偏执狂可能是控制大众社会最重要的状态[4].艾伦·J·弗雷德曼(AlanJ.Friedman)和莫莉·海特(MollyHite)将其定义为一种现代人渴望对宇宙做出协调一致的.有规律的因果关系的解释.路易斯·麦基(LouisMackey)从宗教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偏执狂是基督教对超验事物的本体论的追求.对于托马斯·司考勃和提摩西·麦里来说,偏执狂则意味着一种反对个人与阴谋有关的事物.无论何种定义,对品钦的偏执狂的最好解释就是现代人对一切事物皆互相联系并且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所控制的一种焦虑的表达.与国外学者专家的探究相比,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以熵这一主题和无结果的追寻叙事结构展开的.如刘雪岚教授认为品钦在作品中熵这个概念从未被明确提起,但无疑展现的是一个熵化的世界,而品钦采用无结果的追寻叙事模式,保持开放的结局,这样就不仅不能停止信息的交流,而且还能减少熵值的增加.陈世丹则认为品钦运用热力学和信息理论的熵来暗喻社会的混乱,运用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来揭示后现代社会中事物的复杂性和迷宫般的现实世界.孙万军也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他认为与传统的文学追寻模式不同,品钦更注重的是追寻的过程而非终极意义.但汉松认为品钦对咒语和谜语的运用,反应了作者对不确定性的一种美学思考.[8]二.语言方面的探究.国外一些学者从语言角度出发,认为对品钦来说语言并不是一个自身完整的体系,它是政治的.种族的和社会的表演体系.朱迪丝·钱伯斯认为品钦的语言具有反抗等级制度的特性,他用诗性的语言还原了V中白衣女神神话所丧失的诗一样的魅力.另外,也有一些学者从体裁角度出发,认为就像后现代主义很难定义一样,品钦的后现代文本也是很难把它归属于某个体裁之列的.比如维多利亚·德兹旺把V归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把拍卖第49批归为边疆小说.罗曼司.侦探小说和间谍小说.也有的评论家把品钦的前三部小说归为寓言小说.如麦德森和奎里根指出品钦利用寓言体裁,使其小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种族方面具有反正统社会的功用.有的评论家如大卫·西德认为万有引力之虹具有喜剧形式,并且认为品钦的小说和讽刺小说在结构有相似之处.有的评论家把品钦归为黑色幽默小说家.如弗兰克·麦克康奈尔就指出品钦的小说具有荒诞.奇异.高度自我意识和黑色,在风格上与欧洲大陆作家萨特和拜厄特相似.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从结构和情节以及叙事技巧出发,认为品钦的小说一直被认为是片段式的结构且有复杂的情节或无情节,故事中的叙事也是不确定性的或模糊性的,这样就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比如托马斯·司考勃(ThomasSchaub)认为在品钦的作品中,不确定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生存的一种状态.他的这个观念来源于19世纪乐观主义的削弱和20世纪科学与政治的发展[9].理查德·皮尔斯(RichardPearce)补充说模糊性是属于运动的小说……所有的形式都是无法定义,无法衡量.重复.叠加.断裂,不通畅[10].这种模糊性在美国早期作家如麦尔维尔.霍桑等的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应该说模糊性是美国文学的传统.当代的美国文学以其主题的模糊性而着称,但与同背景的作家相比,品钦在这方面犹过而为之.品钦笔下的人物持之以恒地追寻着意义,但品钦总是通过扩散和模糊事情之间明显的联系[11]来阻挡他们看清事物.与国外品钦的探究相比,国内在语言方面的探究就显得相对单薄了很多,学者们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后现代叙事结构和技巧方面.这类探究强调后现代叙事对元叙事的质疑,品钦在小说中以不确定性的后现代叙事对元叙事所表述的绝对理性秩序提出了质疑和消解,在后现代的叙事文本中,呈现出一个异质性和多元化的后现代世界.[12]如王建平认为品钦在万有引力之虹中运用了隐喻结构,而这种结构成为小说主题要素的依托和潜结构[13];但汉松则把品钦的反抗时间纳入百科全书式叙事这一特殊文类进行考察,剖析品钦是如何运用循环结构和解剖体来构建小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强调了对这文类本身的创新和超越.除此之外,国内学者还对品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人文关怀给予了关注.比如孙万军认为品钦小说中的人物面对异化的力量,其主体在不断地虚化.从精神上看,后现代人物已经由传统小说中的英雄蜕变成了反英雄;从形象上看,人物固定的身份和本体也越来越模糊,幻化成了影子和碎片,然而不变的是永恒的人性.三.文化方面的探究.应该说近几年来,国外就品钦作品文化方面的探究可谓如火如荼.品钦的小说就内容来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犹如百科全书.有的评论家注意到品钦在小说中对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都进行了探索.如大卫·柯瓦特认为对文化等级的否定是后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之一,这在品钦的作品中尤为明显,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都被品钦吸收到他的作品之中,他拒绝对文化进行高低之分,认为所有的文化都对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来,从历史.种族.性别.身体和身份等方面的探究越来越多,如桑德拉·百瑞格(SandraBaringer)品钦的文本,像其他反乌托邦的科学小说一样,起到警示的作用并参与到政治之中,而非仅仅是创造出一个审美的.毫不相关的假象……他非常关心历史4.伊恩考·普斯特克(IanD.Copestake)也认为品钦十分关心政治和种族的严肃性.2002年尼岚·艾贝斯(NiranAbbas)编着的从边缘来阅读品钦一书中,主要是从性别.身份和身体政治三个方面来阐释品钦作品中被美国主流社会所边缘化的群体,如女人.黑人和被殖民者,揭示出美国主流社会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打击迫害边缘化群体的现象,从而挖掘出品钦作品中的活力和力量.当国外学者就品钦作品在文化探究方面进行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国内学者在这方面才刚刚崭露头角.如杨萍分别从葡萄园中的女忍者形象和义理的剖析入手,认为品钦利用东方文明是想为坍塌的西方文明探索重建精神家园和重塑社会体系的尝试.[15][16]而王建平认为品钦的全部作品都回荡着对历史的拷问之声,贯穿着深刻的社会关注,也反映出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17]他认为品钦在小说葡萄园中,不仅重新审视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右翼保守主义政治的历史遗产,还暴露了后现代社会中媒体政治与权力谱系的隐性关系,揭露出公民自由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所隐含的美国民主社会的悖论.总结:以上国内外的探究综述,笔者认为现阶段对品钦的探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现有的品钦作品探究多专注于熵.死亡.模糊性.语言特征.体裁形式.叙事结构和角度等这种哲学的.形而上的.理论的重复探究,经常会忽视社会历史语境;第二,在文化探究方面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尤其是国内在文化方面的探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探究品钦作品中的文化现象,可为理解当今文化的多元性提供借鉴和思考.参考文献:[1]FriedmenEdward.Introduction[M]//Pynchon:ACollec-tonofcriticalessay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78:70.[2]HiteMolly.IdeasoforderinthenovelsofThomasPyn-chon[M].Columbus:UofOhioP,1983:145.[3]WildeAllen.Topicsofdiscourse:Essayinculturalcriti-cism[M].Baltimore:JohnsHopkinsUniveristyPress,1978.[4]BaringerSandra.Fromtheworktothetext[M]//TextualStrategies:perspectivesinpost-structuralistcriticism.JHHarari,ed.Ithica,NewYork:CornellUP,1997:81.[5]刘雪岚.论托马斯品钦对熵定律的运用[J].外国文学探究,1998,(2):9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