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孔门弟子问仁”的对话探究

2020-05-28 19:3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仁”是孔子之学最核心的一个范畴,在论语中有多次弟子问仁”的语录,孔子因材施教”,对弟子的答仁”之内容每每不同.在以往的探究中,学者往往视仁”为一种德性,因此下意识地认为孔门弟子与孔子关于仁”的问答,就是纯粹在进行德性的教与学.而冯达文与郭齐勇老师在新编我国哲学史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在孔子看来,‘仁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仁学’不是一套抽象理论.在论语中,除仁者‘爱人’的提法之外,孔子还有关于‘仁’的许多提法.这并不表示孔子的思想是零散的.这恰恰说明,孔子所推重的是‘仁’的践行,关注的是在人的日常具体行事中,在处处指点为‘仁.”[1]在冯.郭两位老师的探究下,仁”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他们把仁”从道德的形上学拉回了日常具体行事.论语·颜渊载有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追问: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孔子回答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魏何晏引孔安国注曰:行仁难,言仁亦不得不难矣.”言语本身是一种活动,孔子在告诫司马牛在言仁”时应谨慎的同时,教诲弟子行仁”的艰难.言与行充斥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司马牛的问仁”,我们可以说,在这则对话中,仁是一种关乎实践的德性.笔者本文的论点建冯.郭两位老师的观点之上,提出孔门弟子的问仁”均与政治有紧密的联系(除司马牛问仁),我们甚至可以说,弟子的问仁”就是在问政”.一颜渊问仁”颜渊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从请事斯语”四字可以判断,颜渊此处的问仁”可以说是问为仁”,因此此章揭示的是仁德与行事的关系.受限于颜渊不仕的历史事实,既往学者更倾向于揭示此章的修身意义,宋朱熹指出: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宋明先哲重在儒家心性理论的阐发,在他们的视阈中,不仕的颜子,穷居陋巷而不改其乐,颜子一定是一个不欲入仕.一心修身的儒者.然而,通览论语,我们可以发现,颜回并不是一个只求反躬自省的学者,他同时是一个有意平治天下的君子.论语·卫灵公载有颜渊问为邦,孔子的回答是: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由此可见,颜渊在此思考的是政治制度的建构问题.另据孔子家语·颜回的记载:鲁哀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必佚.”……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农,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求马不已.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擭,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天下而能天危者也.”这是记载颜回为仕能力最具体的一则材料,通过东野毕之御马,颜回就能看出其马必佚的原因,从而联想到一系列为政之举措,得出要善御天下不能过度地劳役人民,作为君王要推己及人,行仁德的政治,这样天下才会定于安逸.颜渊从一匹马的状态而能兴发为政之本质,可见其对政治的理解极为深刻.此外,在论语·公冶长中记载,颜渊,季路侍.子曰:’盖各言尔志.‘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敞之而无害.‘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黄绍祖先生认为:”愿无施劳,安人之志也.既无伐善,又无施劳;内以修己,外以安人,成己成物之道,不可偏废也.其无伐善,是内以修己之道;无施劳,是外以安人之道.颜渊的这一观念秉持了儒家思想的为仕之方法,由此可见颜子政治抱负的博大.而孔子家语·致思的记载让我们再次领略了颜回的为政抱负: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颜回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颜回心慕理想的政治,愿辅相明王圣主,他的努力治学并不只是求得内心的安顿,亦是在为自己的出仕打好基础.可惜颜渊过于勤奋苦学,以致英年早逝,其出仕之理想也付诸东流.根据论衡·效力的记载:颜氏之子,已曾驰过孔子于涂矣,劣倦罢极,发白齿落.夫以庶几之材,犹有仆顿之祸,孔子力优,颜渊不任也.”颜渊是孔门弟子中最好学的,孔子甚至说弟子中只有颜回是好学的,然而颜子不惧疲倦地学习最终早丧,孔子曾这样评价他: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颜渊居德性”科之首,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对孔子仁学践行最好的弟子,夫子称只有颜回和自己做到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上述剖析,我们有理由相信颜渊此处的问仁”不仅是对道德修炼的恪守,同时也内蕴着他对天下实现礼制,天下归仁的政治理想.对此,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指出:孔门独颜子为好学,所问曰‘为仁,曰’为邦‘,成己成物,体用本末备矣”,[7]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道德是体,政事是用,二者相即不离.二樊迟问仁”论语有樊迟问知”章,孔子的回答是: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而樊迟问仁”,孔子又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指出:孔子谓冉子曰:’治民者,先富之而后加教.‘语樊迟曰:’治身者,先难后获.‘以此之谓治身之与治民所先后者不同焉矣.”在董子看来,孔子对于樊迟问仁的回答旨在要樊迟做好修身.笔者不同意董氏的观点,孔子在培养弟子的过程中,通过提高弟子的德性,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为政者.因此,孔子与弟子关于仁”的问答,都存在着背后的教学目的,即修德以取位”.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修身与为政是一个统一体,修身是为政的前提,为政是修身的目的.清王闿运在论语训中反驳了董仲舒关于孔子答樊迟问仁旨在修身的观点:此问为政之知仁,故以务民不惑为知,言不以姑息为仁.先令民为其难,乃后得其效.董仲舒言治身,非也.”王闿运的观点与笔者是一致的,在樊迟问知”章中,樊迟的问知”与问仁”是在为政”话题中展开的,孔子的回答是根据樊迟的特点给予的为政”的解答,在这一章中,知”与仁”都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而当樊迟先问仁”再问知”时,孔子的回答有所不同.宋朱熹论语集注有言:爱人,仁之施.知人,知之务.曾氏曰:’迟之意,盖以爱欲其周,而知有所择,故疑二者之相悖尔.举直错枉者,知也.使枉者直,则仁矣.如此,则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为用矣.‘”在朱子看来,樊迟的未达并不是对孔子的答知”的疑惑,而是对如何联系答仁”与答知”的困惑.孔子面对樊迟的困惑,继续引导他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孔子的这番陈述在论语·为政中也出现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的意思是要举用正直的人为官,使不正的为政者步入正途,这毫无疑问是对具体政事的指导.任用正直的人为官必然达到爱人”的目的,此,樊迟在此章的问仁”与问知”并行不悖,都是对于为政的阐发.在论语·子路中再次出现樊迟问仁,孔子答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龟山集记载胡德辉发现此章与子张问行章其义甚类”,或说’问仁‘乃’问行‘尔,字之误也?”杨时是这样回答的:学者求仁而已,行则由是而之焉之者也.其语相似,无足疑者.在杨时看来,此章与论语·卫灵公的”子张问行章语意重合,因此此章的”问仁就是”问行.这又印证了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德与践行是一致的.在”子张问行篇中,孔子告诉子张:”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深以为然,将其写在了书帛之上.孔子办学是培养有志为官的君子,孔子的弟子都有积极入仕之心,因此弟子的问行不纯粹是日常之生活行事,行更深刻的内涵则是政事.所以樊迟在此处的”问仁亦与政事息息相关.三其他弟子”问仁论语·阳货载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对于这章孔子的回答,与其说是在回答”仁,不如说是在回答”仁行.孔子这里所凸显的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与上一部分结尾的”子张问行有重合之处.钱穆先生曾指出:”此章孔子答语乃似答问政,与答问仁不类.或说此乃问仁政,然亦不当单云问仁.[12]因此,这一章的子张”问仁,实际上就是在”问政.而关于论语·颜渊”仲弓问仁一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仲弓问政,[13]其后的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与论语的记载有重合之处,当是同一次对话的不同记载.这里的”仁与”政可以相互置换,体现了孔子仁学与为政思想的相交之处.孔子的教学并不是纯粹的道德宣喻,在道德宣喻的背后是孔子对弟子积极出仕,铁肩担道的热切批判.在这则对话中,我们捕捉到了一个关键字--”邦.我们可以说,在论语对话中,凡是出现”邦字的,都体现了孔子对国家治理的深切关怀.在论语·卫灵公中载有子贡问为仁一章,孔子的回答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贡的问话是很明确的,如何做到仁?而孔子的回答则是在邦国之内,努力配合大夫中之贤者的工作,并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做到了这些正是践行仁的基本行为.综上所述,论语中涉及孔门弟子”问仁的对话,除司马牛”问仁不能做出确切判断之外(体现”问仁即是”问行),其余几则都揭示了”仁与政治的密切关系.笔者在此并不是有意要忽略”仁的德行意,毫无疑问,德行是”仁最本质的内涵,然而孔子的仁学并不只是形上学意义上的抽象道德概念,而且兼具了丰富的政治实践意义.孔子有意将弟子培养成”修德以取位的君子,因此,他对弟子的”答仁是根据弟子的特点和境况所生发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实践活动.孔门弟子在学成之后,都有意成为各个邦国的有为臣下.孔子对他们的”仁学教诲,使他们不仅具备臣下所应有之德,亦具有了臣下所应具有之能.参考文献[1]冯达文,郭齐勇.新编我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3.[2][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1.[3]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222.[4]黄绍祖.复圣颜子思想探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58-59.[5]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73-74.[6]黄晖撰.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583.[7][宋]王应麟着.困学纪闻(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72.[8][清]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254.[9][清]王闿运撰.论语训·春秋公羊传笺[M].长沙:岳麓书社,2009:43.[10][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9.[11][宋]杨时撰.龟山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252.[1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48.[13][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19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