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子思想的现代探究缺乏从其哲学基础的现代性思考而进行的体系性探究.墨子思想的阀域是天下(人)即人世间--人及其社会生活.从,可以将其重构或阐释为一个社会生活人道化的思想体系.在此体系中,一方面是否定.批判社会极度异化的情形和极度非人道化的生活局面,这主要体现于非攻节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葬节用非乐四论当中;另一方面,对于天下这个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通过天志.鬼神对日常生活的组织和监控,以非命开展人的解放,借助尚贤尚同的举措推进社会生活的人道化,即实现兼爱,把社会生活创建成为天下人而存在的人道化的生活.关键字:墨子;赫勒;日常生活哲学;天下;人道化;PhilosophyofEverydayLifeandThoughtsofMoziKEXiaofengGraduateSchool,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Abstract:ThemodernstudiesofMozi'sthoughtslacksystematicresearchesonthecontemporaryphilosophicalfoundation.ThedomainofMozi'sthoughtsisTianXia(people)[天下(人)]includingpeopleandtheirsociallife.ReconsideringMozi'sthoughtsfromthemodernphilosophyofeverydaylifecanreconstructorinterpretitasahumanizedsystemofsociallife.Inthissystem,Mozi,ontheonehand,negatedandcriticizedtheextremealienationofsocietyandtheextremelyinhumanesituationofpeople'slifewhichmainlyreflectedasfouraspects:FeiGong(非攻),JieZang(节葬),JieYong(节用)andFeiYue(非乐);ontheotherhand,underthecomplexfieldsofsociallifeTianXia(天下),MozipromotedthehumanizationofsociallifetoachieveJianAi(兼爱)andcreatesociallifeasahumanelifethatbeingforTianRen(天下人)throughtheflowingthreeaspects:theorganizationandmonitoringofeverydaylifebyTianZhi(天志)andGuiShen(鬼神);tocarryouthumanliberationwithFeiMing(非命);withthehelpofShangXian(尚贤)andShangTong(尚同).Keyword:Mozi;AgnesHeller;philosophyofeverydaylife;TianXia(天下);humanization;
0引言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对民族文化传统辩证地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必须开放地吸收和融合适合国情实际的异质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传统与异质文化资源无论是主动地交汇.还是被动地碰撞,都是文化建设无可回避的现实局面.不断涌现的社会生活需求迫使人们从民族文化传统中探求解决现实问题之道,传统文化思想因此而活在当下;与异质文化资源的交汇也催化民族文化传统生发出某些新质而现代化.所以,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在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不断扬弃和对异质文化的不断融会中现实地构建出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借此活在或者复兴于现实生活之中.先秦诸子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重要的轴心力量,当代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以多样形式不断地从中汲取着养料.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中断言:……墨子之道,比孔子之道更适合现代人的实际情况.[1]413他对墨子思想(1)中兼爱在现代社会中的建构潜能推崇有加.实际上,墨学早为先秦显学,有据可证.韩非子·显学中言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2]315孟子·滕文公下中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3]269这种显盛一直持续到秦统一六国之前.秦焚书坑儒后,尤其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墨学渐渐废而不传[4]277.至清代以后,墨子的整理与探究渐渐复苏,尤其是民国时期,墨子探究大盛[5].如果按汤因比所言,墨子之道确实更适合现代人的实际情况,那么,一方面需要考察它作为先秦显学和近代再兴的社会适应性的历史经验,另一方面则必需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和背景语境中对其重新认识和考量.关于前者,司马谈在论六家指要中有精要的评论: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6]3967-3968可见墨学能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就在于它是人给家足生活之道.关于后者,笔者以为日常生活理论范式是今天发掘和阐释墨子思想以及其他传统思想新价值的一个可靠.可行的切口.一方面是因为新我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提升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一直是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衡量标尺;而墨子思想中最具生命力.最深入人心之处总是与社会安定.民生发展的问题关联在一起.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现代哲学思想中,无论是胡塞尔.维特格斯坦.列斐伏尔.海德格尔,还是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赫勒,都使得日常生活这一2500年未受重视的问题重新突入现代学术图景,尤其是列斐伏尔和赫勒,日常生活作为本体论存在被哲学地发掘出来,其理论后果不仅是日常生活在哲学园地中地位的提升,而且已经成为文化探究的一项热点理论资源.再者,从墨学的自身发展来看,当代倡导新墨学(2)的探究者认为:虽然墨家学说在建立新的全球社会时,将会比儒学和道家之学可能提供得更多,但只有把墨学……融入多元化的思考格局之中,使之与其它诸子百家,乃至世界哲学和各种文化学说的积极对话中,并面向人类在当代社会生活所遭遇的普遍问题来阐释……,才能使墨学得到真正具有现代性和建设性的理解和继承[7].本文主要以东欧马克思主义学者阿格尼丝·赫勒的日常生活哲学为理论视角返观墨子思想,集中于对其十论思想的现代审视和阐发.1以日常生活哲学重构墨子十论的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8]32墨子也有言: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9]516可见,日常生活是人类(无论古今)得以生存和社会得以存在的基本领域,人首先需要通过衣食住用这些日常生活维系和延续生命,保证生存.生活下去,才能展开其它社会活动,即生活着才能劳动生产,才能创造历史.弗德里希·詹姆逊认为:日常生活只有开始遭到破坏时,它才会被从理论.哲学和社会学上来认识.[10]373这一认识暗合墨学的两次兴盛.一是墨子及其弟子生活的先秦之际,一是晚清以来的近代我国.梁启超是这样描述墨子那个背景的社会生活的:等级森严的.极盛的古代封建社会;贵富两族极尽奢侈;社会文胜而虚伪;战国乱世,兵戎攻伐;精神思想纷乱不理,老学消极顺世,杨朱放恣可鄙,儒道礼繁.伤生害事,靡财贫民[11]3262-3263.对于这样的天下,墨子留下了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之思.(3)同样是梁启超于1904年在新民丛报上刊发子墨子学说等文章,提出今欲救亡,厥惟学墨.这是因为梁启超生活的近代我国同墨子生活的前秦背景具有相似的特征:社会动荡,生活飘摇.墨子千年之后的20世纪60年代,对匈牙利学者阿格尼丝·赫勒而言,同样不是生活平静的年代,她写出了日常生活一书.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构建于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复兴口号的背景,其理论核心范畴类本质借用于巴黎手稿(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受益于马克思.尤其受益于卢卡奇的遗产,她结合黑格尔的自在.自为.为我们等概念,建立起她的日常生活哲学体系.赫勒日常生活哲学着眼个体和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她指出…语言.言谈.交往.交互作用.工作.想象.意识.理解.解释等等…日常生活是所有这一切……[12],把日常生活界定为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13]3,是与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都息息相关的领域,关乎社会的正常运行.赫勒认为日常生活包含着不变的和可变的部分,她把不变的部分称之为人类条件,它包含了构成人类生活的最低条件的一切东西,人类条件或其任一要素的消失,必将导致混沌状态.世界末日和人类生活的终结[12].在日常生活的英文版序言中,赫勒指明她日常生活哲学的宗旨是:日常生活如何能在人道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得以改变是本书的实际争端.该书提供的答案表达了这样的信念,即社会变革无法仅仅在宏观尺度上得以实现,进而,人的态度上的改变无论好坏都是所有变革的内在组成部分.[13][序3]社会变革从宏观转向微观,从激烈的社会运动走向个人态度的改变,以致最终可以拓宽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把日常生活变成为我们存在(being-for-us),实现日常生活人道化.在赫勒这里,社会变革的主要载体仍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只有人获得自由和勇于挑战的开放性,社会生活才可能人道化.她强调,人们进入日常生活人道化的过程并非是完成态的或者一蹴而就的,人们需要明白真正的历史充满着冲突和对自己给定状态的不断超越[13]290.就人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变革而言,古代的墨子与现代的赫勒具有人本主义的理论共性:两者都把人的改造视作社会变革的核心,都在一定程度上搁置了社会暴动等激进变革.墨子思想追求天下大治是借助古之圣王的重现和今之贤人的举用;赫勒日常生活人道化的核心是使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小我能够同人的类本质这一大我建立起自觉的联系,从而成为自由自觉的自为存在.赫勒的日常生活人道化及其新生活主体的培养指向无限的未来,墨子则是推崇历史上的圣王.从当下标榜贤人提出天下大治的去处---尚同兼爱.墨子这些思想中浸出的乌托邦色彩至今都难以消退,而对于日常生活人道化的乌托邦性质,赫勒却是直言不讳.但不论什么样的乌托邦,必定都是为人建构的乌托邦.墨子和赫勒的乌托邦并非欲望化的空想,而是通过人的改造推进社会生活变革的理性展望.显然,墨子与赫勒都着意于通过人的改变这个微观尺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变革,那么人的生活世界,就必然作为问题域纳入他们思想的版图.在墨子言论中,天下一词频繁出现而常被轻视,实际上必须把它看作理解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锁孔,因为墨子总是把所论问题放置在天下这个域中,总是囊括从王至贱人的天下人,因此,天下一语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或者政治文化概念,需把它当作一个哲学概念,与日常生活哲学中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同效.天下必然地聚合了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的所有要素,涵盖了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贵义篇中墨子游说楚国时与大夫穆贺的对话与墨子佚文中申徒狄的贱人何可薄也及法仪中人无长幼贵贱等例证看,天下人一语表明了墨子对人的类本质的萌识.因此,墨子十论就是构筑在天下之上而对天下人的思想.所以,生活世界与天下类本质与天下人就是以日常生活结构墨子思想在哲学上的关节.也就是说,本文采用的探究路径不再是局限于文本的原意文字意,而是着重从精神意.从哲学义理上对墨子思想在现代社会意义价值层面上,作创造性转换与引申[7].2墨子十论思想的新结构及其意涵自梁启超首开对墨子思想的义理探究以来,历经胡适.冯友兰到现代的杨义等学者,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即墨子十论是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对墨子十论内部思想结构的探究则大体呈现为三种模式.一是从十论之中寻找一个核心,比如梁启超或以兼爱.或以天志为内核,凝聚剩余各论,形成一个结构;二是用现代学科分科的方式,形成一个或可称为之人文学科式的结构,把墨子十论分化到不同现代学科,比如政治.伦理.宗教等;三是用天学.地学.人学把墨子十论建构成一个层次体系结构,比如杨义等.这些探究呼应各自不同的理论.背景.探究学科的需求,各抒己见,展示出墨子思想丰富的阐释可能性.如前所述,在当今背景环境和现代学术语境中,以日常生活哲学.前所未有地切入对墨子十论思想的阐释,将是一次将古代传统思想现代转换的有益尝试:无法也没有必要原样复活墨子思想,但可以通过创造性阐释使得墨子思想复兴于当代而绽放新的生机.2.1日常生活的非人道化与墨子思想赫勒的日常生活哲学把人类活动理解为对象化活动,据此整个人类生活世界划分为三个对象化领域,依次是基础领域即日常生活领域,赫勒称之为自在的对象化领域;中间领域即制度化领域,是社会-经济-政治诸制度的领域,赫勒称之为自在自为的对象化领域;最高领域是科学.艺术.哲学的领域,赫勒称之为自为的对象化领域.其中,日常生活领域是其他领域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领域,人类及其社会就不可能存在.赫勒的观点是:像所有对象化过程一样,日常生活也是在双重意义上作为对象化的.一方面,它是主体持续的客观化过程.另一方面,它是个人借此被持续的再创造的过程.[13]49,这就是说,对个人而言,日常生活兼有过程和前提两种含义.所谓前提,就是除了具体的吃穿住用等日用行常之外,日常生活更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规则系统.社会规则系统相对于个人,是一种先验存在,许茨指出:日常生活的世界……它在我们出生很久以前就存在,……它对于我们的经验和解释来说是给定的.[14]284赫勒认为日常生活包含了所有活着的人所必须共享.所有死去的人所曾经共享以及所有未出生的人所必将共享的一切东西[12].所以日常生活对人而言是既成的存在,是纯粹的外在.自在的他者.赫勒认为,在这一领域中,’个人‘为’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所引导,对这一对象化,他只能简单屈从[13]130.因此,只有被动接纳日常生活,个人才能得以与社会生活建立联系,从而生活下去.人的生存虽然不能没有日常生活,但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发展需求不一定能在其中得到满足,所以,赫勒认为日常生活是人的类本质被异化的领域,当这一领域的具体存在与人的生存需要不相吻合时,日常生活就表现为非人道化.墨子对于人类生活没有做出赫勒那般的精细演绎,与赫勒不同,墨子的特点在于从具体生活现象归纳出一般哲思.在当时社会中,奢用厚葬泛乐以及不义的战争,人们生活窘困混乱,几近不能自存.墨子从切身经验发出节用节葬非乐非攻四论,正是否定.批判当时社会生活的极度异化与非人道化.在节用上中对衣裘.宫室.甲兵.舟车何以为的回答和倍人论述里,人的生存和再生产以致整个社会再生产一直是问题的核心,这就是赫勒所谓的日常生活领域.墨子非乐节葬的根本缘由也在于此.非乐并不只是针对音乐,而是广泛地包括服饰.雕刻.烹饪.建筑诸领域;非乐并非因为乐本身不乐,而是因为当时乐制活动造成民之巨患,即衣食之忧.生存之患,致使人们的生活正在丧失其物质基础.王公大人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但事实上不仅没能审乐以知政,反而废王治.害劳时,使得社会生活严重异化,人们失去正常的生活.从日常生活哲学看,墨子非乐是因为乐造成的日常生活非人道化,即不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的目的.同样,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身,所以墨子对于厚葬这一事死如生的活动,对其造成生者生活窘困.人命不平与社会不公的异化现象和非人道化后果,是强烈批判的.因此,节葬的实质是促使王公大人能以早朝.五官六府能以辟草木实仓廪.农夫能以整日耕稼树艺.百工能以修舟车为器皿.妇女能以纺绩织纴[15]30,使人们过上一种人人各展其长.各安其业的,即人道化的生活.乱世纷争,国与国相攻,人与人相残,战争被墨子视为最大的不义.战争所至,社会失序,生活崩摧,生灵涂炭,这是社会生活最剧烈的异化和非人道化.墨子非攻,实为避免人类生活的崩溃.因此,在日常生活哲学语境中,作为哲学家的墨子,其思想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是天下这一生活世界的异化和非人道化,其思想的出路是通过批判和否定社会生活的异化与非人道化,进而追求社会生活人道化,即所谓天下大治.2.2墨子人道化社会生活的依靠与手段怎么推进社会生活人道化?天志明鬼非命是墨子进行社会生活人道化的思想武器,尚贤尚同是墨子培育生活新主体.推进社会生活人道化的举措手段.天志明鬼作为墨子的宗教观念,许多论者认为它们与非命相互矛盾,用日常生活哲学来理解墨子,或能为解开其中矛盾找到一条线路.不从唯心与唯物的视角,而从日常生活哲学视角看,宗教被视作社会生活的组织者或主要组织者[13]100,但是墨子的天志明鬼不仅承担组织和监控社会生活的功能,而且还是实现天下大治的一大依靠.如前所述,在动荡乱世的现实面前,在生活世界被破坏的天下,墨子提出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的倡议不一定是牢靠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国情.民情.阶级.文化,虽然社会生活被破坏的现实摆在面前,可墨子的提议并没有得到天下人的一致认同.这是给定的日常生活世界抵御变革的惰性或保守性,因此,墨子需要为其倡议与行动寻求一个依靠,所以天鬼被墨子吸纳进来.在日常生活一书中,赫勒把宗教定义为理想共同体,认为正是宗教塑造了为生存需要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13]96.墨子设天立鬼也正是利用其功能把纷乱的世道置于天下这个共同体之中.墨子认为,各国皆天之邑,各国的人皆天之臣.因此,必须遵从天志,接受鬼神的监督和赏罚.天意要人们兼相爱.交相利,鬼神赏善罚恶,天下各国.各人的行为与价值观念被天意鬼神所指导,从而其生活世界皆被天鬼组织和控制起来.当然,天鬼并不是墨子突发奇想的自创物,事实上,天鬼本身就是当时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构成部分,天志鬼神代表着人们长久以来遵从的社会风俗.习惯等规则系统,它属于赫勒所说日常生活领域基本不变部分,即人类条件之中的习惯世界.赫勒认为人类条件的总体或某一要素消失会导致混沌状态.世界末日和人类生活的终结[12],墨子同样认定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天志明鬼与非命是否自相矛盾,不能庸俗化地从有神论与无神论角度,简单地认为前者是迷信的.事实是非命三篇与天鬼存在紧密联系,从文本中的论述看,所谓非命是尊天事鬼的一项举动.在墨子生活的背景,命主要有两意:迷信的.有神论的命数;与人的生命.性命有关的某种给定的必然性的命运.命的这两种情况,无论在上层阶级.还是下层民众当中,都是相当普遍的.[16]墨子认为执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是暴人之道也.原因在于,认命的穷民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穷是因为我罢不肖,从事不疾,认命的暴王同样认识不到亡国是因为自己不肖,从政不疾造成的.结果是,当权者.富贵者一方面以此正当奢侈靡费,一方面以此为失政害民开脱;平民者.贱人者一方面以此陷于困苦而深受蒙昧,一方面以此无望进取而消极惫懒.墨子已经认识到命若存在,就是覆天下之义是灭天下之人,命与人的类本质是相违背的.一方面,形而下地看,人以命别是个体的排他主义的存在状态,王公.百姓各据其命建立各自的生活,是由于不能同类本质.类的发展和类的价值建立自觉的联系;形而上地看,命否定了人的类本质的存在,致使王公和百姓互相把对方当作异类而非同类;这必然导致互相排斥.抵牾甚至争斗等诸多非人道化生活状况的出现.另一方面,命的注定性否定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和发展性,否定了人的能动性.命的存在使人类生活不再有变化和发展,一切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人们即使再努力,仍然富贵者固富贵.穷贱者固穷贱.因此,若执有命者之言,人的一切活动皆是徒劳,即使天下大乱.社会生活崩摧,人也不能改变.不能进行社会变革,不能使社会生活人道化,命的存在否定了一切人类有意义的活动.命的存在也使墨子一切倡议变成徒劳,由于人们没有共同的类本质,尚贤尚同兼爱根本就是无基之谈;所以,墨子非命是人的解放,不仅是摆脱有命论的观念束缚,更是启蒙人们自觉地与人的类本质.类的发展和类的价值建立联系,成为自由的生活主体,把社会生活改造成公平.民主的人道化生活,所谓天下大利.社会生活人道化的核心在于新生活主体的生成.假托古之圣王举贤,以此进行人的改造,这就是墨子变革天下的举措手段.墨子所谓的圣(王)贤(良之士)都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是义人,智人,能人,显现出主张超越社会附属和等级的目的和热望[17]242.因此,他们就是日常生活哲学中人的自为存在,代表着天下人的价值追求和需要.墨子推断圣王举贤的结果,是富贵人.亲者.近者.远者.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即天下人皆竞为义,义的涵义是爱人利人,是对排他主义性[13][中文第二版译序,14]的小我的摆脱,是对人类大我的认同与肯定.可见尚贤的结果是更多的人成为贤人义人,更多的个体自觉地与人的类本质和类价值建立了联系.从日常生活哲学的角度看,天下贤良之士越多,社会生活人道化的程度越高.与尚贤主要依靠榜样的柔性的影响力实行人的改造不同,尚同是利用强制性的力量来改造社会生活中的人.墨子指出社会生活中人的排他主义性生存状态---交相非,人人为自己,自私狭隘,互相排斥,所以天下之乱,若禽兽然,这是非人道化的社会生活状态.墨子把乱的根源归因于无政长,设想的治乱之法是,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三公和国之正长,每个诸侯国的国君.乡长.里长都选择仁人担任,天子.国君发善政,下级向上级学习,保持同步,最终实现天子能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治.这个方法的关键仍在人的问题---贤人.仁人的标举与天下人的改变,不同于尚贤榜样感召的柔性手段,尚同采取的是强力监督和强制性的刑政赏罚,迫使百姓向上级学习善言善行,最后皆同于天子,也就是同于贤人,所以尚同实质上仍是尚贤.总之,墨子尚贤尚同,是通过刚柔并济的手段把人向贤人培育,这恰恰就是社会生活人道化的目标和核心任务.2.3墨子社会生活人道化的表征:兼爱兼爱:不分民族.阶级.阶层.等级.亲疏.住地.人己.主仆等差别,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人,是最为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18]273显然,实现了兼爱的社会生活体现出人道化特征.一方面兼爱鲜明地体现了日常社会关系的平等(爱无差等).自由和人道;另一方面兼爱所蕴藏而未被发掘的作为社会规则的人道化,更全面.更深刻.也更典型地汇聚了人们对社会生活人道化的需求.在日常社会交往关系上,赫勒认为在给定社会中,产生于自由的.无约束的平等基础上的个人关系(人际关系)的数目愈大,这一社会就愈人道[13]236.当然,社会生活人道化不仅仅是与人的类本质自觉建立联系的新主体的出现,而且是这些新主体把社会生活变成为我们存在(being-for-us)的有意义生活.迄今为止,对兼爱探讨大都集中在人际(伦理)关系上,虽然这无可非议地源自与兼爱文本表述的吻合,比如君臣.父子关系,兄弟.朋友关系,但若仅仅把爱这个概念限定于此,无疑容易忽略墨子兼爱的一些更重要.更博大的人道化意涵,比如社会政治治理的意涵.墨子的兼爱一直是在圣人仁人治天下的前提语境中被提出的,甚至是被看作通过尚同尚贤(上同于天子.贤人)才得以实现的一种结果,因此,(兼)爱必然可以引申为国家内部和国际之间的处理政治关系的一种人道化规则---家国之间处以兼爱,视人之国,若为其国(兼爱中).为彼者犹为己也(兼爱下),就不会有攻伐动乱.兼爱被视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使万民之大利的圣王之道,就是因为兼爱的施展根本地改变了社会生活非人道化的境况;不兼爱即不相爱交相恶则被视为天下之害(祸篡怨恨)这些社会生活非人道化现象的祸根.值得注意的是,在兼爱相关论述中,潜藏着可被阐发却最容易被忽视的人道化意涵.兼爱列举禹汤文武先圣四王和假设的兼君兼士,其言其行不能不让人们意识到兼爱也应该作为一种(语)言.行(交互行为)的规则.也就是说,兼爱不是仅仅作为仁义的直愿,而且是作为人道化的社会生活规则被提出的,涉及语言言谈.人际关系.行为举动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这样演绎兼爱展开的逻辑过程.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就是兼爱(兼相爱,交相利)的逻辑开始.其中的关节是视(人若己)如何可能.如果把视理解为对人的类本质的认识,那么其中的逻辑就可以通畅起来.把他人视作自己,这在形而下的层面上是绝无可能的,只有在类本质的形而上层面上才行得通.因此,兼爱首先显现的是对人的类本质平等共享.只有在此前提下,兼爱的施展以人的言行举止为中介,与不相爱的言行举止相反,遵循并显现交相利的要求,既对他人有(用)利,转而也对自己有(用)利.因此,兼爱为他人就是为自己(我),为他们就是为我们.这样,兼爱由个人推及他人,由家国推及天下,最终消除社会生活中祸篡怨恨这个天下大害,迎来万民之大利的为我们存在(being-for-us)的理想生活.所以,墨子兼爱就是赫勒所谓日常生活人道化.3结语一般日常生活愈是异化,要创造一种’为我们存在‘的生活就愈加困难;而如果我们真的获得成功,那么成就也就愈大.[13]287从马克思到卢卡奇再到列斐伏尔.赫勒等,众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非人道的异化生活进行了批判,尤其赫勒把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界定为这样的社会[13]287---创造并建立了一种为我们存在(being-for-us)的社会生活.这毋宁说是实现了兼爱的社会生活.自兼爱提出之后其现实可行性就一直被质疑,汤因比也看到,对于现代人类社会的危机(伦理异化.生态恶化等)来说,墨子之道,的确比孔子之道,更难实践[1]413.然而困难从来都不能阻碍人们采取合适立场去追求幸福生活.不难发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背景主题的今天,多少国内与国际事务的处理与解决的背后隐现着节本强用兼爱平等的思想底色.当代我国提出和践行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意味着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为了一国一族的繁荣发展,而且也是寻求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共享繁荣,这可以视为墨子兴天下之利在一个全球化背景的现代性表达.因此,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需要切实地从关心民生福祉上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从国外文化汲取科学的思想力量,需要把人们社会生活实际情况与文化建设的新发展结合在一起.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哲学与墨子思想结合起来重新阐释,让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复兴起来.参考文献[1][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2][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3][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3.[4][东汉]王充.论衡[M].北京:中华书局,2013.[5]郭齐勇.墨学概观[N].光明日报,2016-7-25(016).[6][西汉]司马迁.史记(第10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7]张斌峰,张晓芒.新墨学如何可能?[J].哲学动态,1997(12):32-34.[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汉]刘向.说苑校证[M].向宗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10][美]弗里德里希·詹姆逊.全球化和政治策略[C]∥王逢振,主编.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詹姆逊文集第4卷).北京: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梁启超.墨子学案[C]∥梁启超全集(第11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2][匈]阿格尼丝·赫勒.日常生活会受到危害吗?[J].魏建平,译.国外社会科学,1990(2):59-64.[13][匈]阿格尼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0.[14][德]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恒,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5]杨义.墨子还原[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吾敬东.我国人命即命运观念的形成[J].学术界,2009(4):118-130.[17][东德]凯特琳·勒德雷尔,主编.人的需要[M].邵晓光,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18]孙中原.墨子解读[M].北京: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注释1墨子中的思想非常广博,涵盖哲学.伦理.政治.军事.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本文限于探究论题,所言及的墨子思想,并非墨子中思想的全部,主要是指墨子思想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这十个方面.它们在墨家思想探究中一般合称为十论,在学界也一般公认为是墨家社会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部分.这十论在文本上亦是对应到墨子中同名的篇目,这些篇目的体例是同一题下分为三,比如兼爱即有上中下三篇构成;学界一般认为这同一题的上篇,比如兼爱·上,出自墨子之手或之口,因而是墨子本人的思想,中.下则是墨子的弟子对其的丰富和阐释.本文中出于论述的便利,用墨子思想或者墨子十论而称之.2新墨学的提法可见于1997年哲学动态的新墨学如何可能?一文,后被彭永捷在现代新墨家的文化解读(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誉为现代新墨家的宣言书.前所谓新墨学是针对在全球化背景的传统学术探究中对墨学的不够正视,意在墨学再次复兴.这种新墨学倡导脱出墨子的文献校释与考据,而在现代的学术语境中通过中西对话式探究,从重在精神意的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的思考中发掘墨学的现代价值,从而完成现代性转换,这一探究以创造性阐释为主要方法.所谓现代新墨家,彭永捷是在新墨学的前提下提出的,将之目为新近出现的一个学术派别,他们以复兴墨学为职志,以对墨家文本的现代解释为途径,寻求回应现代问题的文化资源.这一认定似乎颇有学术圈内色彩,其实忽视了民间的情况:2010年前后从互联网上表现出一群以新墨者自居的古典墨学的爱好者,比如网名为南方在野等人,也被称为新墨家.这些新墨家与前彭永捷所说的新墨家追求大体一致,都力图撅起墨学的现实价值.相较之下,网络上的新墨家多强烈认同古典墨学思想并较多力行于自身生活的特征,因而与作为一个新近学派的新墨家有别,但是这条界线并非静止分明的.3本文中所有引用墨子言论的文本,除了注明出处的,其他皆出自于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的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孙诒让撰的墨子间诂是墨子一书校注中的经典版本,亦为后世许多墨子校注.校勘着作的底本.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