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哲学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个性化智慧追求

2020-05-28 19:3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的追问.如果对中外各种哲学导论或哲学引论作一概览,便不难注意到,关于如何理解哲学这一问题的探讨很多,对哲学的定义也不少,可以说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2006年作者在斯坦福大学作学术探究时,曾和已故美国哲学家罗蒂谈到过这一问题,他当时很直截了当地对什么是哲学这一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问题本身提出质疑.罗蒂的立场从一个方面表明,对以上问题的提法本身就有不同理解,如果欲就这一问题给出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回答,则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从另一角度看,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本身具有开放性.尽管定义式的回答很困难,但是,每一个从事哲学思考的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仍可就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解.总体而言,哲学离不开哲学的历史,对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同样也需要哲学的历史:这里最好的方式,就是回过头去看一看,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家们.先秦以来的我国哲学家们---是怎么说.如何思的,他们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真实的哲学就存在于哲学史的这一思与辨的过程之中.如果从以上角度来看,那么,对于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也许可以我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两种形态,形成一个大概的理解---虽然这不一定是严格的定义.首先,追本溯源,哲学最初以philosophy来表示.philosophy这个词一般都很熟悉,其涵义与智慧相关,可以概括为爱智慧或智慧之思.这一事实表明,哲学的起源一开始就是与智慧联系在一起的.谈到智慧,便自然要考虑智慧与其他观念形式的区别,为什么哲学与智慧相关?作为智慧之学,哲学与其他的学科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涉及智慧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如所周知,知识主要与分门别类的学科相联系,它的典型形态可以说是科学,我国近代将sci-ence翻译成科学(分科之学),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一种知识学科,科学就是分科之学,分科意味着分门别类地探讨.理解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对象.在分科的同时,知识(包括科学)也包含自身的界限,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到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都有各自的界限.然而,人类在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除了分门别类地了解不同的领域.对象之外,还需要一种整体的视域.事实上,世界在被各种知识形态分化之前,其本身并不仅仅以分化的形态出现,而是同时呈现为相互关联的整体.这样,要把握世界的真实形态,就不能限定在知识的界限之中,而是需要跨越知识的界域.事实上,智慧最基本的特点便在于跨越知识的界限,从不同于分化了的知识的层面去理解真实的世界.从认识世界这个角度来看,这种理解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就philos-ophy这个概念的源头而言.从我国哲学来看,我国古代没有与philosophy相关的哲学这一概念:尽管智和慧古已有之,但是,philosophy意义上的智慧,其出现则是近代以后的事.然而,这并不是说,我国历史上没有前面提到的智慧这样一种观念.这里需要区分观念与概念.就观念这个层面而言,可以说,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与西方的智慧探索一致的追问,这一追问集中地体现在我国哲学关于性与的探索之中.性与的探讨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开始,孔子的学生曾经感慨:夫子之言性与,不可得而闻也.这一感慨并不是说孔子完全不探讨性与:反观论语就可知道,孔子关于性与道具有非常深沉的见解.这里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探讨问题的方式不具有思辨性,对性与也非离开人的具体而真实的存在而加以追问.在性与之中,性在狭义上指的是人性,广义上涉及人的存在,道则关乎世界的原理,性与,总体上就是关于人与世界的普遍原理.在我国哲学中,从先秦开始,指向以上问题的追问就绵绵不绝.我国哲学不仅实际地追问关于性与的问题,而且表现出自觉的理论意识.从先秦来看,儒家一系很早就区分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器关乎知识.经验.技术层面的追问,与此相对的道则是区别于知识.经验.技术层面的总体上的原理.这是儒家观念.同样,在道家那里,很早就有技与道之分,在庖丁解牛的寓言中,庄子便借庖丁之口,提出技进于道,其中的技属广义的知识.经验之域,道则超越于以上层面,这里已经很自觉地将经验性的探求与道的追问区分开来.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后期,尤其是清代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古典哲学即将结束.近代哲学即将诞生,在这一时期,哲学家对性与方面的探求开始作更自觉的理论概括,这一点具体体现在龚自珍的思想系统之中.如所周知,龚自珍既是我国古典哲学的殿军,也是我国近代哲学的先驱,他在总结清代主流学术---乾嘉学派的特点时,对当时的主要学科作了分类,总共区分了十个门类,其中大部分是具体的经验领域的学科,如训诂学.校勘学.金石学.典章制度学,等等,在此之外,他还特别列出与之不同的另一学科,即性道之学.可见,在我国哲学家那里,性道之学作为一种不同于技术.经验.知识层面的追问,在近代以前已经有了自觉的意识.总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哲学这一概念在我国诚然较为晚出,但是,其中所隐含的观念,即,作为一种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则在较早时期已出现了.法国当代哲学家德勒兹曾与人合着何为哲学(Whatisphilosophy)一书,该书也表达了对哲学的理解,其基本的看法是:哲学首先表现为一种创造概念(creatingconcepts)的活动.这里的创造概念主要指出了哲学在形式层面的特点.本文前面所说的哲学对智慧的探求.性道的追问,则主要是就实质内容上而言.从形式的层面看,也可以把哲学理解为概念的运用过程,其中包括概念的构造和概念的剖析.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剖析哲学,主要便侧重概念的剖析,其他一些学派如现象学则更多地侧重于概念的创造,不管具体形态如何不同,二者都涉及概念的运用过程.概而言之,从把握世界这一视域看,哲学在形式层面的特点在于通过概念的运用展开智慧之思,由此走向真实.具体的世界.前面提到,就其本源而言,哲学不能离开哲学的历史:我们无法离开历史,凭空构想一套观念,说这就是哲学.换言之,谈论哲学的时候,需要以哲学本身的发展历史作为根据.正是以此为时代,前文指出了哲学与智慧之思或智慧追寻之间的关联.然而,关于智慧,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李泽厚曾按照康德的知识.信仰.意见之分,把哲学主要归于意见这一形态,这与本文在前面对哲学所作的理解显然有一些区别.但这两者并非绝对地相冲突.从一开始提到的对哲学的理解---即哲学与智慧具有相关性.涉及对智慧的探求.追求---出发,可以对哲学思考作进一步的理论区分.英国哲学家威廉姆斯(B.Williams)曾提出过两个概念,一个是真(truth),另一个也许可视为真实性(truthfulness).真是比较确定的东西,如果你有充分根据说这个东西真,那就不能随意怀疑;真实性则可以理解为一个不断向真趋近的过程.引申而言,智慧也可以这样去理解: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区分智慧之思和智慧性的思考.就广义而言,智慧性的思考都可归入于哲学,在这种智慧性的思考过程中,知识.意见都可以视为哲学之思的题中应有之义,都应该允许被纳入于其中.哲学不是独断的,任何特定学派.任何特定个体,都不能宣布唯有其理论.观念是智慧的探求,而其他都不是.哲学本身可以有多方面的看法,如果我们从狭义上的智慧追寻转向广义的智慧性思考,那么作为意见的哲学观念也可以融入进来.在此意义上,作为智慧之思的哲学可以涵盖作为意见的哲学.这里可以简略提一下,对哲学本身可以有两个层面的理解.追本溯源,从历史角度来看,哲学是与智慧的探求.性与的追问相联系的,但是近代以来尤其是当哲学进入到大学教育系统.成为我们现在博士.硕士学习的学科之后,它在相当意义上也取得了学科性和知识性的性质.按照本源意义,作为智慧的探求.性与的追问,哲学不是学科:学科属知识.科学之域,.但是在近代以来大学的学科体系中,哲学渐渐成为招收学生.授予学位的一个专业,在这一意义上,它已取得学科性的形式.作为一种专业,哲学也涉及很多知识性的东西,比如说古希腊有多少哲学家.有多少哲学学派.他们各自有什么观点;我国古代从先秦以来有多少哲学家.多少学派,某一哲学家如孔子生于何地.何时,等等,对这些方面的把握,都带有知识性.以此为时代,我们对哲学的理解也可以稍微宽泛一点,这也就是说我曾多次提到的,可以把它理解为学科性和超学科性的一种融合:在本源的意义上它是超越学科的,在现在的既定形态下它又取得了某种学科的性质.作为包含知识之维的学科,哲学的追问.探求过程同样允许大家有不同意见.从这方面看,在广义的哲学---趋向于智慧或智慧性的思考中,确实可以融入不同意见.进而言之,当我们将哲学观念同时理解为一种意见时,这种看法的实质性的含义之一在于承认哲学是一种自由思考:意见不同于独断的教条,在此意义上,以哲学为意见,意味着从事哲学思考的人们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独断地定于一尊.在这里,同时要区分哲学的结论和哲学的定论.哲学需要有结论,提出一种意见,便表明了自己的一种主张,后者同时意味着给出某种结论.但是,结论不等于定论:定论往往只能接受,不可加以怀疑和探讨,但哲学的结论则可以放在学术共同体中作批判性的思考.从更广的视域看,结论不等于定论还隐含另一重含义,即哲学作为一种趋向于智慧化的思考,同时展开为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静态地止于某一个阶段.肯定哲学观念具有某种意见的性质,是不是会导向相对主义?对此可以给出不同层面的理论回应.首先,认为哲学是一种意见.具有自由思考的形式,并不是说,它可以没有任何依据,可以天马行空式地.随意地提出任何看法.按照我国传统哲学的看法,哲学思考至少两个条件:即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核心涵义,就是要进行逻辑论证.作为一种概念性的活动,哲学的思考不是给出一个意见就完事了,而是必须进行理论的论证:为什么这样说.依据何在?必须给出理由和根据,这种提出理由和根据的过程,也就是说理和论证的过程.一定的学术共同体可以按以上前提,判断某一意见是不是站得住脚:如果它整个论证是合乎逻辑.有根据的,那么至少可以肯定,这一意见可备一说.总之,哲学作为开放的系统,可以允许各种不同意见,但以意见的形式展开的自由思考,需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哲学同时涉及经验式层面的验证.前面已提到,哲学作为一个与学科相关的系统,包含着知识性的内容,如哲学史上某一个哲学家诞生于某地.提出了某种学说,等等,这些都是经验性的东西,可以用在经验知识的层面(如历史考证)来证明.当然,哲学之中还包含形而上层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论证,相对而言比较困难.但对这类问题,也并不是绝对或完全不能加以任何论证.历史上的哲学家曾提出如下一类问题:我现在看到杯子放在桌子上,但如果我出去以后再回来,杯子还存在吗?这涉及存在问题,后者属形而上之域.对这一类形而上层面的问题,日常生活无需加以理会,但哲学需要加以关注.有关这一类形而上的问题,同样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地立论,而是应当作哲学的论证,这种论证往往需要诉诸人的生活经验或人的生活过程本身.事实上,对于个别事物存在与否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日常的生活经验过程来确证.一个陷入思辨幻觉的哲学家,可以完全否定这个杯子的存在.但是一旦他感到口渴,要喝水了,他就会意识到:眼前盛水的杯子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满足其饮水需求的东西.当然,在哲学层面,仅仅诉诸于日常经验或常识是不够的.进一步说,对于更广意义上的存在问题,便需要用人类总体生活加以不断验证.人类的存在是一个过程,所以,一些形而上问题也是需要通过人类总体生活的不断延续来加以验证.在以上意义上,哲学并不会走上相对主义.如果在追问哲学是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之前,再进一步加以追溯,便可注意到哲学领域中的不同进路以及哲学思考的不同方式.当人们对哲学给出不同回答的时候,这种回答实际上已体现了思维以及思考者本身的个性差异.对哲学的不同回答,与不同的哲学进路.哲学家的个性差异往往相互联系.与此相应,哲学本身事实上可以被理解为对智慧的一种个性化追求.谈到个性化的追求,只要回过头去看一看古希腊哲学.先秦哲学以及希腊以来到现代的西方哲学.先秦以来到今天的我国哲学,就可以注意到,没有千人一面的哲学家,每一个哲学家都有鲜明的个性---只要他是真正的哲学家.以近代哲学而言,康德与黑格尔便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进路.康德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划界.区分:现象与自在之物.感性.知性与理性.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以及真.善.美之间,都存在不同形态的界限.尽管他似乎也试图对不同领域作某种沟通,但在其哲学中,划界无疑表现为更主导的方面.相对于康德之趋向于划界,黑格尔似乎侧重于扬弃界限.再现世界的整体性,他本身由此更多地关注世界的统一.综合.具体之维.当然,黑格尔在总体上表现出以心(精神)观之的取向,对现实的存在以及现实的知.行过程,往往未能真切地加以把握,这种终始于观念的基本哲学格局,使黑格尔难以达到现实的统一.要而言之,从智慧的追求这一方面来看,哲学的探求本身并非只有一条道路,而是呈现个性化的趋向.从智慧之思的如上展开中,既可以看到哲学系统的多样性,也不难注意到哲学家本身的不同个性特点.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