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周敦颐的无欲”观念探讨

2020-05-28 19:3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是宋代理学的创始者之一.在修养论方面,他提出无欲”的思想,如养心亭说: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在这里,周敦颐认为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修养论尚且不够,还必须寡焉以至于无”,将寡欲”推演至无欲”.对于无欲”的修养论,周敦颐在通书中将孟子的寡欲”推演至无欲”.一.孟子的修养论:养心莫善于寡欲”从养心亭说一文可以看出,周敦颐无欲”的修养论多少有点孟子寡欲”修养论而提出的意味.因此,要想了解周敦颐无欲”的修养论,可以从孟子寡欲”的修养论入手,对照其理论基础与修养方法的差异.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用牛山之木”的比喻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用牛山之木来比喻人的本心,牛山之木易为斧斤旦旦而伐之,就如同人的仁义之心易放而难寻,如果得不到好的长养也会渐渐消亡,这样的人就离禽兽不远了.人们看到他性如禽兽,还以为他从来都没有仁义之心,却不知这并不是他的本性.因此,人的本心也像牛山之木一样需要去养”,如果得到了适当的养”,仁义之心就会生长;如果失去了养”,仁义之心就会消亡.那么,仁义之心要如何养”?孟子提出了寡欲养心”的修养方法.他在告子上中写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会产生欲望,是因为耳目等官能不会思考,因此容易被外物所蒙蔽,这种蒙蔽就是欲”.孟子所说的欲”,指的是官能之欲,是由于这些官能不会思考.被外物所蒙蔽而产生的.而心官作为官能,与耳目之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能思”,心官一旦能思,就能使得耳目之官不再为外物所蒙蔽.因此,孟子认为因修养的重点在于先立乎其大”,即充分发挥心官思”的功能,存其本心.去其物欲”,这样耳目之官就不会被外物所蒙蔽.这一理论,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修养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孟子认为养心的最好方式就是寡欲”,减少物欲对耳目之官的蒙蔽,充分发挥心官思”的功能,从而使人不被物欲所困,充分保存自己的本心.综上所述,孟子认为人的本心易放难寻,人的耳目之官容易被外物所蒙蔽,因此需要发挥心官思”的功能,减少人的官能之欲,修养并保持自己的本心.二.周敦颐的修养论:寡焉以至于无”周敦颐将孟子寡欲”的修养论推演到了无欲”:第一,将无欲”的理论基础上推至天理层面;第二,提出明通公溥”的修养方法.周敦颐在通书·圣学中,以问答的形式指出无欲是学做圣人的唯一要义:‘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在这里,周敦颐告诉提问者,圣人是可以学而至之的,学做圣人的要点是一”,这里的一”就是无欲”,只有无欲才能够做到静虚动直,从而达到明通公溥;达到了明通公溥,圣人的修养就差不多完成了.要想学做圣人,心中就必须全太极之实理;太极是纯粹至善的,所以,全此实理的人心也就必须是无欲的.由此可见,孟子寡欲存心”的理论基础是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周敦颐则将理论基础上推到了天理层面.周敦颐讲一者无欲也”,这里的一”就是太极.是天理,无欲”是它纯粹至善的状态.天理是纯粹至善的,没有纤毫私欲,其动静皆是从天理流出;而无欲又贯通天理之动静,使其从始至终.从表至里都是纯粹至善的状态.因此,在周敦颐这里,寡欲存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寡焉以至于无”,才能全太极之实理,做至善之圣人.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如何进行修养,周敦颐提出了明通公溥”的修养方法: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圣学)曹端对这一句注解如下:静虚即阴静,是心之体.动直即阳动,是心之用.心才虚便明,明则见道理透彻,故通.通者,明之极也.心才直便公,公则自无物我之间,故溥.溥者,公之极也.明而至于通,则静而动焉.公而至于溥,则动而静焉.”也就是说,静虚”是体认太极天理的无欲之心阴静”的状态,是心的本体;动直”是心阳动”的状态,是心的发用.心在静的时候是空虚的,空虚才能做到明晰,明晰才能将道理看得透彻,所以就会通达,通达是明晰的极致.心在动的时候是正直的,正直才能做到公正,公正就没有了物我的间隔,所以就会广大,广大是公正的极致.从明晰到通达是从静到动,从公正到广大是从动到静.明通公溥”的修养方法可以看做是太极之动静在人心上的体现,人心无欲,那么动静自然能做到明通公溥;人在动静上做到了明通公溥,那么就可以使心保持无欲.从而成为圣人.明通公溥”既是修养的成果,也是修养的方法.朱子语类中对于明通公溥”也有着相应的诠释:一即所谓太极.静虚.明通,即图之阴静;动直.公溥,即图之阳动.”明是晓得事物,通是透彻无窒碍,公是正无偏颇,溥是溥遍万事,便各有个道理去.”通者明之极,溥者公之极.”明通者,静而动;公溥者,动而静.”朱熹的解释内涵与曹端相同,认为无欲之心是太极之体,静虚”是心之体未发的阴静”的状态,动直”是心之用流行的阳动”的状态,明通”是静极而动,即阴生阳,公溥”是动极而静,即阳生阴,而无欲又贯穿阴阳动静.明通公溥,使得心的始终表里都是纯粹至善的太极.在寡焉以至于无”的理论基础上,周敦颐针对心的静虚”动直”两种状态,提出了明通公溥”的修养方法,从而在动静表里之间保持心的无欲”,以体认太极纯粹至善之天理,达到诚”的修养境界.三.小结周敦颐将孟子寡欲存心”的修养论从寡欲”推演至无欲”,其理论基础为一”,即纯粹至善的太极.天理.天理是纯粹至善的,而人要全此实理,仅仅寡欲”是不够的,必须寡焉以至于无”,使自己的内心也达到纯粹至善的诚”的境界.在如何做到无欲”的问题上,周敦颐提出了明通公溥”的修养方法.人心无欲,就能做到静虚动直,从而达到明通公溥,以实现诚”的修养境界.但是,周敦颐无欲”的修养论在实践层面是否可行?曹端在圣学一篇的注释中问道:常人如何便得无欲?”这样看来,通过无欲”的修养成贤作圣的目标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否遥不可及?这背后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们究竟有没有必要成贤作圣?笔者认为,至少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成贤作圣是没有必要的.冯友兰曾经说过: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的学问.”在笔者看来,圣贤其实也是冯友兰所说的某种人”,如果这种修养也会对人性造成异化,那么宁可先成为人,而不是圣贤.成贤作圣只是理学家们美好的理想,而当下人们最迫切需要做的,依然是成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健全的人.参考文献:[1][宋]周敦颐.周敦颐集[M].陈克明,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5.[2][明]曹端.曹端集[M].王秉伦,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10.[3][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王星贤,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3.[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