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先秦到当代学人对庄子思想的研判

2020-05-28 19:2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为贯通理解庄子思想的历代评析,我将罗列先秦到当代学人对其研判的一些要点,并作对比的分疏与整体的观照.一.先秦到明清的学者对庄子思想的评论(一)先秦庄子后学的总评与荀子的简评庄子·天下篇已简略地把庄子的思想精髓,作了一相对完整的呈现,即: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讠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以此作为庄子后学的观点,是赞同某些学者的研判,也是根据先秦诸子集成性着作特点与完善性理论进程,通过各自后学的认识积淀与特别推崇而显扬后世的实际做法.该篇评述符合庄子思想风貌,它先谈无形”无常”的生死问题而与天地”神明”共沉浮.同来去,整体统摄万物的表征与命运;接着这个问题,点出庄周道术”的要旨,从说”言”辞”的纵横驰骋而见其奇特.飘逸,从天下的总体病状入手来论证三言”(即卮言.重言.寓言)诉求的天地精神”,书”和辞”不纠缠和局限于世俗生活的是非”得失,能自我无限充实.始终超越;最后,对本根的宏大”渊源与深邃”意境.宗旨的合理诉求与有效作为,作了必要辨析;结论是应化解物”而得理”无穷.动无尽.荀子·解蔽简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道之一隅”,道体常而尽变”.不足以一隅”举之.这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把握了庄子思想的认知要害,即天”的整体遮蔽,却疏忽了人”的个体或群体诉求.这或许是看透了道”的来龙去脉,乐得生命自在逍遥而尽因”,不知其道体的恒常与物用的时变,无法也无力全面地领会道”的真意与实效.也可以说,庄子的太高远和完整,对人事的烦琐与残缺并无直接的实效指导,只能在宇宙生命的永恒轮回中求证,不可在人类生活的具体行动中落实.可见,先秦对庄子思想的评述,后学合理拔高而当之无愧,荀子简明扼要而有所遮蔽.(二)两汉司马迁的传述与班嗣的评语司马迁对其人其时其事其书,大体这样描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着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首先介绍了庄子的籍贯.姓名.职务与背景,然后说他学识渊博,学术立场鲜明,学术成果丰厚,学术观点针对性强,学术追求自由和学术影响力巨大,最后用一个拒聘故事说明其人格风骨与生命志向.由此可知,庄子处于战国中期,做了一个常常和大自然打交道的闲散官员,空闲时间可能都在读书和游学,喜欢虚构经典的历史故事和质疑现实的学术权威,以老子的理论主张为标尺来权衡儒墨的是非得失,能言善辩而为当世学问大家佩服,是一个独具个性与情操高尚且向往精神自由.疏离政治羁绊的知识分子.班嗣评述庄子学术曰: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桓生欲借其书,嗣报曰:若夫严子者,绝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不纟圭圣人之罔,不齅骄君之饵,荡然肆志,谈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贵也.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闵之极挚,既系挛于世教矣,何用大道为自炫曜?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恐似此类,故不进.”(汉书·叙传)班嗣曾学习过儒家思想,但对老庄的道术更加心仪和推崇,以致特别珍爱,对桓谭向他借阅,并不欣赏,认为他陷溺儒家仁义思想太深,受周孔教条主义长期影响,以颜渊和闵子的人格风范为榜样,服从世俗的名利教诲而执着于政治荣耀,与庄子自然精神不匹配,容易引起学术分裂且得不偿失.他树立老庄的自然大道,藐视周孔的人文名教,主旨在庄子的观念阐发中,把其内外杂篇的代表性观点作了高度概括,即人的圣智.真性.本根.自然.志趣.游乐等要旨,继续张扬对主流文化意识的精神批判与颠覆.汉代对庄子思想的评述,喜欢把老庄混联而作大体把握,不像先秦那样分开说明各自的学术特点.这或许为魏晋老庄学的兴盛,提供了直接的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一些看法阮籍达庄论说:彼六经之言,分处之教也;庄周之云,致意之辞也.大而临之,则至极无外;小而理之,则物有其制”;又说:庄周之书何足道哉!犹未闻夫太始之论,玄古之微言乎!直能不害于物而形以生,物无所毁而神以清.形神在我而道德成;忠信不离而上下平.兹客今谈而同古,齐说而意殊,是心能守其本,而口发不相须也.”庄学与老学.易学一样,成了简要的道德精神本根,统系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生态与内蕴.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挣脱传统的繁文缛节而开放生命的一切可能,不局限于名利纷争而钩心斗角.拼个你死我活,尊重和爱惜生命而保养其潜能并发挥其才能,塑造共享的诗意生活空间与多元文化成果.郭象在南华真经注序中也表达了类似意思,曰:然庄生虽未体之,言则至矣.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绰,其旨玄妙;至至之道,融微旨雅;泰然遣放,放而不敖.”他对其言和旨的表达是比较到位的,但对其体和用的理解有偏差.晋夏侯湛作庄周赞,曰:迈迈庄周,腾世独游.遁时放言,齐物绝尤.垂钓一壑,取戒牺牛.望风寄心,托志清流.”其大意是生命个体的逍遥游世,不受世俗生活的烦恼,大胆抒发心中的情志,随波逐流于山水美景,潇洒面对日月风行和乾坤浮沉.孙楚庄周赞说:庄周旷荡,高才英俊.本道根贞,归于大顺.”这些名士强调庄学的崇本息末”主旨.清心寡欲”态度和放浪山水”形骸.辨名析理”玄思.南朝宋刘义庆.梁刘孝标总结晋人谈庄”,认为王弼说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诸葛厷看庄.老”后与王夷甫辩论便足相抗衡”,庾子嵩读庄子讲了不异人意”,向秀于庄子旧注外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郭象作庄子注最有清辞遒旨”,支氏(道林)逍遥论讲逍遥者”明至人之心”,孙放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孙兴公谈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等等.在自然与名教.世俗与神圣.孔子儒家与老庄道家之间,进行言意的领会与申辩,求取其文采与神韵.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庄子归结前述要点,如先秦庄子后学的总评.汉司马迁的传述和魏晋文人的清谈,评说庄生宏才命世,辞趣华深,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弘致;后人增足,渐失其真”,与郭象的注解没有主旨上的分歧.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序一开始就说,庄子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之窅冥……实象外之微言者也”,分疏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杂明于理事”,且内外篇理本”与事迹”妙合交融而立教传道.他把老庄学的深意融为一体,也把庄子文本作为一个整体,连贯处理其内涵诉求与实际表达.南唐潘佑赠别还讲能言如庄周者,发言如雷,注耳如风,焚天下之辕,释天下之驹,浩浩然复归无物,至于无言”,是庄子的精神气势与文学风采融通于老子的思想根基(即无物局限的道)与意义诉求(即无名言说的意)中.此时老庄学成了如影随形的文化生命整体,畅达于社会生活各方面,庄学的言旨得到进一步阐发与升华而开放其神境与心灵,吸引不同学术势力与政治阶层的关注及推扬.(四)宋元明清对庄子思想的大致判断前书上编序跋辑要”,宋人13篇(未署名3人,同名1人),明人42篇(未署名1人,同名3人),清人42篇(同名5人);下编论评辑要”,宋人5篇(同名1人,一篇九论),明人10篇(同名1人),清人14篇(同名4人,一篇5提要);唯独没选录元人作品.先从宋人说起.陈景元(见其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序)认为庄子内七篇是漆园命名之篇”,外杂篇或为郭象所删修”,杂篇十九比乎内.外之目则奇偶交贯,取其人物之名则条列自异,考其理则符阴阳之数,究其义则契言默之微”,对杂篇作了名目义理上的易学象数方面的推证.林希逸庄子口义发题指出此书不经而为百家之冠”(郭象语),东坡一生文字,只从此悟入;大藏经五百四十函,皆自此中抽绎出.左丘明.司马子长诸人,笔力未易敌此”,所言仁义性命之类”有五难”,即字义不同.意欲过当.言论过高.不同寻常.机锋尖锐.徐霖庄子口义后序第二赞庄子雄豪宏肆,以神行万物之上,以心游宇宙之表,至乐极诣,古无斯人”.褚伯秀庄子天下篇后记说南华着经,篇分内.外,所以述道德性命.礼乐刑政之大纲,内圣外王之道有在于是”.这说明庄子的学问造诣极其高深.广阔.周延和圆润.李士表在其九论”中以梦蝶”为题,说彼致道者,疏以通其碍,静以集其虚,诚以生其神,寂以反其照,将视世间得失.是非.贵贱.成败.生死,真梦幻尔,奚独于周与蝶而疑之”.以解牛”为题,说至道无在而在,妙用非应而应”.以藏舟”为题,说道一而已”.以坐忘”为题,说道无是非”和无真伪”.以壶子”为题,说夫‘壶’者,以空虚不毁为体,以渊明不测为用,‘子’则有出母之道以应世者,故能托无于有相之间”.以玄珠”为题,说大道之原,则一性无性,在得非圣;一真无真,在失非凡”.以濠梁”为题,说物之所同者,同乎一;一之所同者,同乎道;道之所致,无所从来”.以坠车”为题,说心与物对,则开天而人;心与物冥,则离人而天.机械去而所循者,天理也;适莫融而所体者,天均也.行而无迹,是谓天游;动而无畛,是谓天机.举不足以忧之者,天乐也;举不足以美之者,天和也”.以道术”为题,说庄周之书卒于是篇,深包大道之本,力排百家之敝,而终以谬悠之说,无津涯之辞,自列于数子之末,深抵其着书之迹,以圣天下”.以齐物论”中梦蝶”统摄儒释道的道术”,疏通各自的思想障碍,静思汇集于虚灵胸怀,诚敬创生成精神境界,洁身自好为返求本真而察照天性善意,明至道遍在而妙用,因应万事万物,贯通全体而保持原初自然作为,体用流行天下而润泽众生福禄,体察真源而见天理.天均.天游.天机.天乐.天和,得用道术而知子学.经学.玄学.佛学.儒学或道学的是非得失.明清学人解释庄子学的内涵,依然在宋人道德性命厘定的思想窠臼与汉唐三教融合的原典局限中.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序认为,南华是道德经之注疏”而破天下之贪执”,其缘督.守中,则卫生之经也;地文.天壤,则止观之渊也;藏神.守气,则食母之学也;忘言.绝虑,则揔持之要也;有情.有信,则重玄之秘也;无实无虚,则实相之理也.因是,则玄同之德也;忘我,则无相之宗也;生死一条,则解脱之门也”.以老庄道家思想的精髓,意会佛家原旨的教义,开示人生的妙门或法门.他在读南华真经杂说中指出:看庄.老书,先要认‘道德’二字.‘道’者,先天;道朴,无名,无相;所谓‘无名,天地之始.’德‘则物得以生,本然之体,一而不分.”老庄质朴的道德”,融贯佛家觉解的名相”,彰显儒家仁义道德性命本体.清臧云山房主人南华经大义解悬参注序曰:读庄子南华经,见放言高论,奇绝今古,以为宇宙之文章端在斯矣,而不知为道德集其成也”,其祖述道德而条理始终,以集大成,以广至教”,对人的教益是幸而绝处逢生,夙因不昧,得心斋.坐忘之道,明交易.变易之理;向之芒昧者开,迷惑者解,真伪辨,根源清,一彻万融,始悟三教一道之所由然”.他坚持用庄子注疏老子,以庄生的学术道理,开解众生的迷误,澄清人间真伪与生命根源,证成一体圆融,通达儒释道三教而开放所有可能,实现众生愿望与福利.林云铭庄子总论说:大旨不外明道德,轻仁义,一死生,齐是非,虚静恬澹,寂寞无为而已.”内外杂篇划分出于世俗”而非着书本意”,内篇为庄子所手定者”,外杂篇为后人取庄子杂着而编次之者”,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言人心多狃于小成”泥于己见”役于外应”而贵大”虚”顺”,人间世与德充符讲入世之法”与出世之法”,大宗师内而可圣”.应帝王外而可王”,以此人心的大.虚.顺.出入世.内圣外王而得相因之理”,外杂篇义各分属,而理亦互寄”.由此可知宋元明清的庄学大体状况,在思想根源上基本围绕老庄做文章,以此作其内外杂篇的逻辑建构与义理剖析,推扩到儒释道三教的文化论域与宇宙.人生.政治的实际应用.二.近现代学者对庄子思想的认知如果以传统和现代的学术内涵来理解古今思想流派的代表着作的精神旨趣,那么,从先秦到清末都是传统社会的创建.发展.繁荣和衰败的历史文化过程,而近现当代从清末的鸦片战争开始,更准确一些讲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学”西学”的体用”论争兴起,一直到当前甚至以后一段时期,都还处在西方科学理性笼罩的现代化与现代性价值诉求中.因而,近代.现代.当代的小传统区分,是在现代大传统的科学文明时代下进行的,近代与当代是我国传统思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过渡与转折的分界点,现代是它现实成长与成熟的关键期,而且这个时期自西学东渐”来,始终处在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先以民国初期部分学者观点为例,了解他们对庄子思想的评述.章炳麟齐物论释序说庄生览圣知之祸,抗浮云之情”,齐物文旨”---止足不可以无待,故泯死生之分;兼爱不可以宜众,故建自取之辩;常道不可以致远,故存造微之谈.维纲所寄,其唯消摇(或逍遥).齐物二篇,则非世俗所云’自在‘’平等‘也.体非形器,故自在而无对;理绝名言,故平等而咸适”.他把老子常道”.孔子儒家维纲”与墨子兼爱”,融入庄子齐物论”的造微之谈辩”,阐明古今圣知”祸害与情状所诉求自在”平等”义的差异,即庄子思想没有对立面的生命本体,不是生活具体形器能局限,真理追求也不是文化经典语录所包含,这种意义诉求的理论区分隐含中西经验生活的认知分歧.奚侗庄子补注自序介绍庄子版本流传情况与注疏得失情形,说晚近治庄子者,如王念孙.郭嵩焘.李桢.俞樾.郭庆藩.孙诒让.章绛诸家,理解疑滞,多所发明”,他再次补证而求其确当”.高潜在其补注序”中说奚析理之微,折衷之当,解庄自郭氏以下,殆无有善于此者”,戚扬在其补注跋”讲周秦诸子,分门别户,抱残守缺”而善本”珍稀.注解微旨”晦涩,清训诂学大兴后其书重新被编排汇集而通释其文意与理路,奚君受此熏陶而矫正诸家异同以补前哲之阙略”且无不精审.这种过渡期的庄学解说,有厚重的文化传统,也有保守的社会心理,还有矛盾的生活情怀与奋发的生命气象,既不满足于过去的成就,也不满意当前的境况,总期待未来的美好.刘世珩吴世尚庄子解跋说:先生此书,牵合宋儒之性理,微失本旨;至于诠品文字,又如诸子奇赏诸书,近于明人习气.”本旨是什么和如何判定,应有自己的判断与说明;文字有传统印痕也有背景气息,不可分为两截,应视具体情况来消融于圆润的意义诉求中.这些文献整理与文字训诂所涌动着的新鲜思想的气息与血液,个体生命的创造冲动与生活诉求,交汇在民国中晚期(1949年新我国成立前)的文人学者理论探究中,有些成了新我国在这方面的知识精英与权威代表.范寿康说:庄子也以’道‘或’无‘为本体.本体是绝对无差别的.本体是本体自己的本源,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本体超越着时间和空间.这些都与老子所说无甚不同.”[1]97胡适讲,庄子哲学只是一个出世主义”,他的名学和人生哲学”都与天然.被动的生物进化论”有关[2]224.232.冯友兰认为,庄学之哲学,与老子不同,但其所谓’道‘.’德‘,则与老子同”[3]186.方东美说,庄子一扫而空”老子哲学系统中之种种疑难困惑”,不愧老子的精神后裔”而将道之空灵超化活动历程推至’重玄‘(玄之又玄)”,在整个逆推序列之中”他不以’无‘为究极之始点”,同时肯定存有界之一切存在”可无限回环,与顺逆双运”为一串双回向式之无穷序列”,把整个宇宙大全化成一’彼是相因‘.’交融互摄‘之无限有机整体”[4]133.侯外庐等指出:庄子的宇宙观或其自然观,在外篇的天地篇与篇多拾取老子的道德观,在内篇的大宗师.齐物论和外篇的秋水.山木.知北游等篇则是庄子自己的理论.”[5]289-290劳思光认为,庄子理论是先秦道家学说中最成熟者”,要旨是显现’情意我‘之境界”.破除形躯我.认知我”[6]190.韦政通说:庄子一生思索的重点是人类的生命,他运用的方法是内在体验.”认为庄子是以此解释整个的宇宙和人生”而创造众多富于想象的概念”,他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类如何才能从感性文化和智性文化造成的生命分裂与冲突中解脱出来”,过一种真正自由而快乐的生活”[7]123-124.冯契认为,庄子建立的是相对主义的哲学体系”,包含泛神论色彩的观”.用自然原则反对人为”.’名实‘之辩上的相对主义”和艺术意境理论的萌芽”[8]52.56.这八位着名学者把西学的本体论.生物进化论.哲学观.无限有机整体论.宇宙观.自我意识论.阶级剖析论.生命意识论.相对主义等植入其总体解读中,为批判整理旧传统思想和因应创建新时期理念提供了范本和样式.可以说,在庄学传统思想资源的汇集与崭新学术风貌的昭示下,近现代这一批学人的探究成果可提炼出自己的兴趣点.立足点.出发点,开辟了未来探究的新对象.新领域.新世界.三.当代学人对庄子思想的研判当代学人与近现代学者.传统学术有何区别?用现代的文明成果消解.改进与再造传统思想辉煌,还是认可.遵循.迷信.幻想回到传统文化世界以统摄现代精神迷茫呢?当代学人或许没有近代保守派那么恋旧”而替老祖宗歌功颂德,以为祖传的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现代社会的各种疑难杂症;也没有现代革新派那么偏激”而望西来佛祖”菩萨”救苦救难,相信外来和尚”念福经”能给我们开启幸福生活!不管怎样,当代人对庄子思想的解证与体贴仍未间断,决不会轻易被赶出文化王国而沦为在生活世界附弄风雅!崔大华用歧解法解庄”是兼采义解.考据之长而避其短”,呈现庄子注解的历史状况和历史发展”,并揭示其思想的宽广意境”②.这里引述其对庄子内外杂篇的差异剖析与文意归纳,即三个不同”:内容不同”,内篇言理”为主.外杂篇言事”为辅”;标题不同”,内篇标题有义”.外杂篇标题取篇首字”;作者不同”,内篇庄子自作”.外杂篇为其后学所作”.内七篇题意”,逍遥游是任性守分则无累而自得”或超越物我则狂放而自在”;齐物论是’齐物‘之论”(有无我而物齐”.物本自齐”.物不能齐”)或齐一’物论‘”(有齐一众论”.众论本齐”)或齐’物与论‘”;养生主是论养生之要诀”或养护生之主宰.真性”或养性.护主”;人间世是言在人间世变中自处之术”(即无心而顺物”)或在人间立生之道”(即内不失己,外不失人”);德充符是德充之符验”能遗外”或能内外玄合”或必有外现”或谓扩充其德而合于圣”;大宗师是指某种修道方法”或某种最高存在”;应帝王是言帝王之资格”或帝王之方法”或应世则为帝王”.该书未对此七篇的内在逻辑理路与完整意义诉求作系统的剖析,或许在庄学探究中有充分展现与完备说明.此处归纳的意象是传统的,其意义向现代社会开放,它有自在”的自由(情态自由)理解.超越”的整体观念.养生”的成功秘诀.混世”的方便道术.修德”的实践作为与帝王”的权威塑造等.张恒寿在序言”中说,民族文化思想的全部”是一个互有联系的整体”,有必要对庄子这个观念环节进行考证和哲学剖析,作一些归类推测”,以明断庄子派思想文风”.他在结束语”里讲,在道家各派中”只有庄子的理论”是一个在宇宙.人生等知识方面都具有卓越见解的系统哲学”,其哲学思想相当深刻.超越.引人入胜”,但结论未必圆满.正确”,含有许多消极.后退的因素”,是众所周知的糟粕部分”.其许多本体论.知识论的根本性”大问题可促进人们的思辨能力”,促使人来认真考量人的异化问题”[9].该书作者在新我国成立前开始学习和准备相关素材,在文革”前几年创作部分篇章,改革开放后正式全盘审视该作品,并进行完善和增进.因而,其早期哲学的认知区分是他无法彻底摆脱的思想羁绊.王树人等说原发创生的动态整体观”,是把握庄子一书的大前提”③;杨义说,庄子释放出混沌思维.方外思维和梦幻思维”,为我国哲学的文学化或文学的哲学化作出独特的贡献”④;傅佩荣对其书中的关键概念(如道.德.天.性.情.自然等)及价值判断”⑤,作了清楚说明”,以重建庄子的哲学体系”;王德有认为,老庄意境”是人类大智大慧的结晶”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共同本原的透视”[10]1;徐克谦认为,庄子哲学使’道‘从确定性话语体系的封闭中解救出来”,重获自由生命的活力”⑥;叶舒宪认为,这种道家典籍中蕴藏着的智慧与洞见在更开阔的古今对话与中外参照中获得新的开掘和理解的可能性”⑦;刁生虎讲庄子哲学的主题和核心,是立足于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寻求生命个体的精神自由”⑧;黄克剑认为,庄子虚灵的人文传承或当在于生命和历史的相互成全”⑨.这些诠释性的生命解悟与专门性的学术研讨,重新界定了庄学多姿多彩的思维方式.理论内涵.可见,当代这些研判有系统的阐释,有零星的体验,有个人的领悟,有群体的贡献,有内在的觉醒,有外在的引导,仍混杂在矛盾的思想探索中而摇摆于传统和现代之间,没有独创的价值标识与精神目标.参考文献:[1]范寿康.我国哲学史通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2]胡适.我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冯友兰.我国哲学史(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4]方东美.我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12.[5]侯外庐,等.我国思想通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劳思光.新编我国哲学史(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韦政通.我国思想史(上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8]冯契.我国哲学通史简编[M].陈卫平,缩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9]张恒寿.庄子新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10]王德有.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M].北京:我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