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孔子本于"仁爱"思想的生态观.孟子出于民本思想和王政的生态观.荀子认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观等先秦儒家的生态观,是构成人类生命共同体思想.生态民生观.生态法治观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源泉之一.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关键字:生态文明思想;儒家;生态哲学生态兴则文明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我国未来发展和人民福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历史发展到21世纪,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理念在中华大地上早已生根发芽.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史无前例地深化改革实践中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源自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先秦儒家的生态观是其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探究先秦儒家的生态观,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理解,并彰显.
一.先秦儒家的生态观1.孔子本于"仁爱"思想的生态观的肇始作为"仁者",孔子提倡"爱人",也提倡关爱自然万物.孔子认为"天"是自然之天,提出"唯天为大""畏天命",主张在处理天地人的关系时,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谋求天地人关系的和谐.在论语·阳货中,孔子面对子贡对他不如多言的质疑时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对于天.四时以及万物关系的看法.顺应自然的前提是认识大自然,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学诗益处多,可以增进对于自然的认识,也可以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顺应自然.认识自然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关爱自然,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孔子以朴素而高尚的形式践行可持续发展观,不竭泽而渔,保持鸟群的繁衍生息.只有认识.关爱.保护自然,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局面,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个备受孔子推崇的生活画面,被寄予了深情的生活理想,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时发自内心的精神愉悦.2500多年,儒家创始人孔子就已经有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与行为,这是难能可贵的,思想虽然朴素且未成体系,却是儒家自然观点的开端.2.孟子出于民本思想和王政的生态观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王道".孟子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多与此二者相关.孟子·尽心上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与自然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孟子曾对梁惠王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在古代社会,以谷物种植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天"即风霜雨雪的自然环境.明代农学家马一龙农说:"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通过阐述如何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孟子向君王传达了自己的仁政和王道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虽然落脚点在于百姓,但是其理想的施政行为充分考虑了自然的因素,这与我们当代的科学发展观无疑是非常契合的.3.荀子认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天"是我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荀子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在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引用了这句话:"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他通过追溯荀子的自然观,用以佐证中华民族历来对待自然的价值取向,即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世界因"和"而存在,因"和"而发展.儒家一以贯之的永续发展的思想,在荀子·王制中也有多处体现,如"圣王之制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符合时宜地进行生产活动,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进行渔猎耕作,从而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先秦儒家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1.对生产力和环境保护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入阐释囿于背景的局限,先秦儒家不可能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要素有明晰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国情出发,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物质资料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有利于人类更好地改善生存环境.因此要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实现良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继承先秦儒家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观念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生产力的理论.2.生态民生观生态民生观,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相结合,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公共产品,满足人民对优良生活环境的需求."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继承先秦儒家"人本"."民本"思想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生态观思想为指导,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提出了生态民生观.从民生福祉角度关注生态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创新性发展.3.生态法治观先秦儒家提倡"德政",对法治手段有所忽视.在辩证继承先秦儒家生态哲学理念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法治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治管理系统,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等现行法律中与生态建设不符条款.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等相应的政策法规及制度体系,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三.结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先秦儒家生态哲学的合理内核的同时,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同时吸收了现代生态科学最新成果.从实际出发,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落脚点,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为生态优先价值观的确立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宝库.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3]楼宇烈.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4][明]马一龙.农说[M].山东:齐鲁书社,1997.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