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从逻辑到生活_海德格尔的教职论文探析
些突兀.但是,实际上,在1912年的一篇书评中他就把哲学看作对生活之真理的追求了.在1913年的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中,虽然从根本立场上来说,这时的他依然把意义看作是观念性的.超时间性的同一之物,依然认为有效的逻辑判断就是意义,依然认为作为处在时间之中的.随时间而消逝的心理实在等现实之物只能通过有效的逻辑判断而被认知,但是他也已经看到:偶然的.时间性的存在事件与必然的.无时间的有效性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虽然在这对立的二者中他还是偏爱着后者,但是他已洞见到:意义的最终基础与实际生活相关.所以,这里没有什么突兀可言.海德格尔此处的表述只是表明,他现在更明确地看到了哲学与实际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根据海德格尔对哲学与生活之关联的这种理解,他的思想必然会向现实生活靠近.而以司各脱的思想作为其教职论文的探究对象,这本身就显示他的这一洞见.因为,在文章中海德格尔自己指出:虽然司各脱对数学的抽象世界非常敏感,但是他在更大程度上更精细地切近于这个性(haeceitas).实在的生活(realLeben),及其变样与紧张的可能性(Spannungsmglichkeit)的区分.可见,如靳希平先生所言:海德格尔之所以专注于司各脱,恰恰在于他的抽象哲学之中隐居着活生生的灵与肉.他的思想除了具有现象学要求的缜密之外,又有现象学要求的具体,而这个具体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生活.同时,这也表明,海德格尔已经开始在改变博士论文中的根本性立场和态度,即不再只强调和偏爱无时间性的.必然的.普遍的逻辑有效性和判断.现在,他要求从强烈的个人体验出发来提出范畴和意义问题,[3]要求深入到中世纪那活生生的生活(lebendigLeben)中去,以奠基.复活.振作一个文化的背景,要求从主体方面对哲学进行规定,他甚至引用尼采的话说:是本能在做哲学.海德格尔这篇教职论文的另一个关注点是方法论问题.他指出,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充满激情地完全埋身于留传下来的认知材料之中,其认知理论仍只限于对超验性和超感觉之物的认知,缺少明确的方法论意识.因而,在各种缠结.弯转.翻转中.在各种各样的和分叉的相互制约性中的本己生活之流(StromdesEigenlebens),对中世纪的人来说,大多被填没了,已不是作为自身而被认知了.但是,海德格尔却想通过对司各脱的考察,说出中世纪思想所没有说出的东西,即也许在经院主义的思想方式中存在着最强烈的现象学考察方式,[5]这种方式不去建立所谓的体系或系统,而是面向事情本身.这意味着海德格尔现在已经意识到,哲学问题的解决应该返回到活生生的生活之流本身去.根据上述总体性的指导思想,海德格尔把其教职论文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涉及的是探究范畴问题的基本要求,即区分不同的对象领域;第二部分是对意义这一特殊对象领域的详尽剖析;结论部分则摆明范畴问题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可能出路.尤其是在1916年写就的结论:范畴问题中,他开始有意识地在哲学上从有效的逻辑意义向实际生活转换,并暗示了一种现象学的新的哲学方法.二首先,海德格尔指出,他把范畴理解为可经验的东西,即对象的因素和形式.因此,范畴理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将对象在范畴上划分为不可还原的不同领域.在此,他已经看到,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只是一个特定领域的特定种类,而不是范畴自身.他按照拉斯克(EmilLask)的思想,把存在划分为三个领域:心理-物理的可感对象领域.超感觉的形而上学对象领域.意义的有效领域.他明确指出,三者之中在方法论上首先和直接被给出的是感性世界,是‘周围世界’(Umwelt).这个世界是在简单知觉(simplexapprehension)中直接被显示(aufgewiesen)和把握的,而不是被证明的(bewiesen),是尚没有范畴规定的东西,它的现实性特征还是无规定的,但在其中已有东西(Etwas)被给予了,在它自身的显示和知觉的把握之间没有任何中介.虽然现在这个周围世界只是与超感觉世界相对的一个世界,但在1919年它就成了实际生活经验的周围世界.而这里的直接显示及其对证明的拒斥,则显然预示着海德格尔后来的形式指引(formaleAnzeige)方法.接下来,海德格尔探究了几个规定对象的范畴.他认为,存在(Ens)是范畴的范畴.元范畴.它表示的是一个终极的最高之物,是首要的东西,在它的后面不能再有其它东西了,因而是不可再进一步被述谓的.它是对象的第一个规定,也是对象的第一个秩序(Ordnung).而范畴一和多虽然没有为对象带来新的东西,但是为之带来了澄明(Klar-heit).这些范畴使得我能够总是通过某个方面(Hinsicht).投射(Project)来体验对象,从而与对象处于一种因缘(Bewandtnis)关系之中.它们为我给出了一个先行的标划(Vorzeichen).而究竟哪些方面和投射会出现,则只能从经验实在中看出来,因为经验实在是有范畴结构的.如果没有这些范畴,我就只能盲目地生活在绝对的幽暗(Finsternis)之中.[6]这意味着,海德格尔在此已经看到,我们的体验自身就是有秩序和形式的,或者说是有意义的,也看到了范畴就来自它们的先行指引作用.这样,对他来说,对象就成了可以把握和理解的.③而且,他还强调指出,这些秩序和形式还不像在动物学和植物学体系中那样是种属的普遍化.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