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人生哲学中的突然与应然

2020-05-28 19:2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人生哲学既不同于仅仅以人的自然生命或心理活动为对象的生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具体学科,也不同于以人的某一方面社会关系及其运动为对象的人类学.人口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具体学科.人生哲学的使命,是要从个人生命历程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社会生活的过程,回答人生面对的基本问题,探究人生实践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者应该以及如何形成自己有效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一.人生哲学的传统叙述自古以来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极为丰富,并且有哲学即为人生之学一说.但已往的成果多散见于各家各派的学说之中,尚未像哲学本身一样,形成较为清晰的学科面貌.从形式上看,至今我们见到的有关人生哲学的论述,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思想史.哲学史式的叙述.即以思想史.哲学史上有关人生问题的思考为线索,或重新整理阐述相应的思想史或哲学史成果,或重点阐发前人思想对于人生的哲理启示,等等.这些叙述并不注重独立出来自成系统,以构成较为完整的人生基础理论.迄今有影响的人生哲学着作多属此种类型.另一种是专题探究式的叙述.即选择某一层面或某一角度的人生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系统的专门探究,如人性论.自我论.生活论.美德论.幸福论.宽容论,等等.这种探究往往交叉采用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或材料,将史与论融为一体,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可以说,它们提供了人生哲学某一或某些方面的理论,但彼此之间需要结合实际的互相关照和进一步整合.第三种是思想品德规范式的叙述.即以当前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为目的,以现实的思想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有时包括法律内容)为重点,较系统地表述人生观教育的具体内容.这一类人生哲学叙述,多将个人融于社会,而较少就个人的人生问题加以展开;多着眼于现实社会的具体规范及其认同,而较少涉及人生的元理论层面,因此它们亦未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目前见到的国内人生哲学类教程及辅助读物,以此种类型居多.第四种是自我感悟式的叙述.有不少名人传记或自传体的叙述,是以某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成就为线索,详细地描述一个人的人生过程和体验,在讲人生的故事中展示人生的某些道理.这样的书往往为人们喜闻乐见,其影响也很大,但由于它们往往太过个案化,未必能够成为他人亦可重复的经验,因此很少能够进入理论探究和系统教育的视野.不言而喻,迄今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还需要更加系统化的学理探究和阐述.其中许多重要的问题,目前仍是争议的焦点.如:什么是人生的基本问题?究竟怎样看待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与人的命运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对人生时代和条件(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与对人生的价值诉求和选择之间,是否能够以及如何统一起来?以社会为本位与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思考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它们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等等.前人许多有关的深刻观点.精彩论述和有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定的共识,或为形成共识提供理论基础,其中尤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提供的人生哲理最为突出,更有待于挖掘和整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的活动和实践的特征.社会历史规律的形成和作用.个人的社会权利和责任.人的命运和人类解放的前途等重要论述,至今尚未被充分地理解为其中包含着一种新型的人生哲学体系,从而可以将其充分运用于系统地回答人生问题.甚至还存在着相反的情况:马克思的理论常常被说成是描述与个人无关的.或仅仅从外部支配着人的命运的神秘因素的理论.因此导致一些人的误解,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有自己的革命哲学,没有人生哲学;或者认为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哲学,因此只有宏大叙事,没有人生关怀等等.可见,构建马克思主义的新型人生哲学不仅十分必要,也势在必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人生观理论的探索,不仅与每个人有关,而且对于社会秩序的健全稳定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向来也为国家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重视.当今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给人们的人生观思考带来了更多新的问题,人生观的构建和教育问题地位越来越突出,意义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需要从当代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和价值观为工具,清晰透彻地阐明人生知识论和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阐明一套较为完整的.当代先进的人生观基础理论.我们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深入全面地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和帮助人,努力建构当代我国人自己的人生哲学,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复兴大业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精神保障.这不仅是哲学基础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更为当代青年特别是本科生人生思考所急需,具有长远的文化建设意义.二.直面人生的基本问题思考人生就要直面人生.当我们跳出书本话语着眼现实生活的时候,总是会体验到,人的一生经常会遇到许多无法回避却令人疑惑或烦恼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到人为什么活着,中到幸福在哪里,小到刁蛮女友的狡黠考问: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数不胜数.而从哲学上看,这类问题往往预示着一种困境,就是使人处在实然与应然的两极张力之中.这种张力犹如一潭浑水,让人身陷其中,不得不挣扎,却又不容易看清方向.比如,究竟该怎样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若从实际上看,地球上古往今来生活过的无数个人,恐怕没有一个人是先想好了为什么而生才出生,想好了为什么而活才活着的.可见每个人的活着,首先是个不容置疑的实然,并不是他自己选择的应然;然后,每当人们提出或想到应然,即应该怎样才活得好的时候,他却已经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情境之中,他和其他每个人一样,已经有了一定可选择或不可选择的范围,因此也就有了活着的具体理由和目标.这些理由和目标都是实实在在.具体鲜明的.例如,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其自传的序言我为什么而活着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①其实很多人都是同他一样的,活着的理由和目标十分明确而具体,有时甚至更为简单和直接:对于不少人来说,他们身为父母,就是为子女而活着;他们身为教师,就是为学生而活着;他们身为艺术家,就是为艺术创作而活着;他们身为创业者,就是为自己的事业而活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实实在在地活着的理由和目标,这是真实的人生最常见的真情实景.那么,这些理由和目标是否体现了人生应有的意义?或者进一步说,应该由谁.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些理由是否正确合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碰到的恰恰是这方面的一些恼人的问题.由于每一种理由都可能遭到一些人的轻视或非议,比如觉得这些理由只是某种人的,而不是人的,所以还不够彻底,不够高大上,不够终极,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纠结,使人陷入了两难.再如,对于幸福在哪里?就有两种常见的回答路径.一种是,幸福像太阳或上帝一样,只有一个,固定在天上的某处,人们只需找到或接近它,就能获得唯一真正的幸福.但一般人却难以做到,于是就得听从圣贤或先知的指引.在这种情况下,提问幸福在哪里就往往是一个预先有了现成答案的设问,其用意在于启发和引导人们朝向某一应然的方位.但这样一来,如何保证圣贤.先知的教导一定正确而有效,也就成了一个有待证明的问题.另一种是,人们发现幸福并不是一个成型的外物,而是人自己的实际状况和感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实然幸福不幸福体验.既然如此,那么与其问幸福在哪里,就不如问你(我.他)的幸福是什么(在哪里)更贴切了.但这样一来,又可能面对主体及其理由和目标多元化的杂陈,难以形成一致结论.比如一位球员认为我的幸福是比赛时赢球,而这意味着要让对手输球,对手可能因此就会不以为然.于是,面对主体多元的幸福概念,人们也会陷入两难.至于刁蛮女友先救谁的考问,男孩的每一个直接回答似乎都有风险:如果答先救妈,女友会说你心里没我;如果答先救你,她也会说连亲妈都放弃的人谁要!或你不是真心的……虽然这只是一个善意的调侃,却实际上反映出生活中某种强势的逻辑:先让你忘记了实然的前提和条件(如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两人同时落水,女孩会不会游泳等等),而专究其应然,并借用应然固有的多元性,随意变换立场来否定你的选择.这种两头堵的调侃逻辑的诀窍,是预先隐蔽了人们依据实然来选择应然的权利,从而使生活中通常可以很自然地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动辄用来折磨自己和他人的难题.如此之类的人生问题数不胜数,层出不穷,恐怕谁也无法毫无遗漏地逐一列举出来,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地给出令人信服的唯一正确答案.所以说,人生确实有问题,而且有大问题!这些问题既切近又玄远,既特殊又普遍,既复杂又多变.要想弄清楚它们,需要使用哲学的抽象,对之加以归纳提升,然后进行有条理的剖析综合,只有这样,或许才能找出思考和回答的出路.有鉴于此,我们的人生哲学探究要做的一件事,是将各种人生问题归结起来,从哲学上究其根本.这里不妨先将其大体概括为两大方面,或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从实然角度看何为人生.这属于对人的存在.本性,生命和生活的本质,人生的形态.过程.条件.规律和趋势等一系列现象的科学认识问题,要求客观全面地理解人生的实然状况.如:人原本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发生和演变的?人生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如何?人生有真理和最高真理吗?人的价值和命运由什么决定?古往今来的人生是怎样渡过的?它们说明了什么?如今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等等.大体上,这些都可以归纳为人生存在论和人生知识论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方法,依据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事实和丰富知识,努力做出切实有效的回答,从而为形成自觉的人生观奠定基础.二是从应然角度看人生何为.这是有关人生的理想.目标.追求.评价.选择和创造等一系列含有价值取向意义的问题.如:什么是我们理解中的人生真假.善恶.美丑.得失.祸福.荣辱.成败.升沉.进退.轻重.缓急等等?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怎样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掌握和运用好人生的价值标准,创造和实现有价值的人生?……这些大体上属于人生价值论.人生价值观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只有在对前一个问题有自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自觉的抉择,解决好人生的主体定位和价值导向问题,才能确立切实有效的人生信念.信仰和理想,形成先进的人生价值观.人生问题的两大方面或两大问题之间,在实际体验中总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生的基本问题和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但是,在形成必要的理论剖析方法和自觉观念之前,人们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和叙说往往有一个毛病,或者说有一个误区,就是不注意弄清这两大问题的差别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以往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不同的问题搅和在一起.无论把应然的价值问题当作实然的知识和真理问题,还是把实然的知识和真理也当作用应然剪裁出来的价值判断,总之是以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同样性质的,因此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并解决.或者反过来,当人们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实然与应然完全不是一回事的时候,就以为二者必有一个是真的,另一个是假的,至少它们彼此之间没有联结,互不相干.因此可以把它们分别开来,予以各自孤立的对待,用一个否定另一个.比如:你若承认,是实然的力量决定了一切,那么你除了接受现实,追随潮流,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形势以外,还不能有太多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只能随遇而安,低头认命;反过来,如果你执有某种应然的坚定信念和理想,那么你除了忠于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信念之外,还不能对现实有太多的理解和宽容,在不理想的现实面前,就只能曲高和寡,愤世嫉俗,甚至一意孤行,不可一世.可以说,我们现实中的诸多人生困境或人生焦虑,比如受机械决定论影响的人生宿命论心态,或者受价值主观主义影响的人生唯意志论心态等等,从思想根源上看,种种表现大都与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不充分或思考有偏相关.就是说,分不清这两大问题,弄不清这两大问题之间的关系,恰恰也是我们人生中长期存在着的一个大问题!总而言之,对于个体生命历程而言,人生为何与人生何为是人生问题的两大基本线索.两大问题的合理分野与良性互动,是我们思考人生问题的基本思路.两条线索既相互区别.相互矛盾,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实践中走向统一,应该是我们建构人生哲学的主线.三.探索现实生活者的视角人生问题的主线,我们需要跳出种种偏执成见的束缚,选择一个现实的人的视角,即与现实中每个生活者共同思考和彼此对话的角度,来探索一种现实的人生哲学.首先,这个视角不同于文本解读式的叙述.就是说,对中外思想史上经典着作的解读和整理,尽管以往已经做了很多,却并不能代替关注现实问题的思考.诚然,对中外思想史上有关成果的梳理和剖析,一定能够为我们的整个思考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我们却不必把这个整理过程原封不动地端上来,使现实淹没于话语的海洋.前人和伟人无论说了什么.怎样说,他们的文本都是他们对自己背景人生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有些现在还是问题,有些则因时过境迁而不再是我们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而且需要面向现实,直接提取文本中的有效问题或答案,将其作为进一步思考的起点.恰如黑格尔所言①,哲学史昭示的乃是我们自身的生成.思想史不是发黄了的文本的堆积,而就是人类生活在时间中的展开.人类生活在以往时间的展开与在当下时间的展开都是历史.历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既一脉相承又非一成不变,既承前启后又不可前后颠倒.重要的是,只有把人类生活在当下时间的展开作为时代,我们才能进入与现实生活者共同思考和对话的语境.其次,这个视角也不同于规范灌输式的叙述.就是说,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但大多不是在荒山野岭,而是在人群熙攘的地方.人多的地方总要有秩序和规范,就像车多的地方总要有交通规则一样.因此规范不容忽视,特别是管理者和教育者,更要重视将这些规范灌输给人们.但是,现实中许多规范,包括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特别是法律等领域的无数规范,作为规范,它们无非都是一些具体结论性的原则和要求,告诉人们应该或不应该怎样做.就是说,规范毕竟是果实,还不是果树.这些规范固然代表了人生中极其重要而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但是它们的形成过程和逻辑前提更不应被忘记.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接受一切现成的规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就只能做现实的奴隶,而不能做历史的主人.现实的生活者不应做奴隶,而应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既然如此,我们的思考就不能仅仅着眼于现成的或自己打算发明的规范,一味向人们呼吁和传播,而应注重从元理论即规范的前提和形成规律中,说明规范的必要性和条件性,与大家一起提高理解规范.掌握规范.执行规范和创新规范的意识与能力.最后,这个视角还不同于自我感悟式的叙述.就是说,任何人,特别是那些成功人士或传奇人物对人生的叙述,都一定有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悟在内.这些感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反映了个人与其他人根本不同的环境.条件.机遇和个人素质等等.这样的感悟具有纯粹的个人自我色彩.这些感悟和叙述能令人感叹或艳羡,却往往是连他自己也不能重复,对他人来说更无法模仿;另一种是反映了个人与他人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背景条件.人生机遇和个人素质等,因此能启发或激励他人,引起共鸣.这样的感悟才与普通人的生活有共同性,显示其公共性的意义.所以我们不能用成功人士或传奇人物的特殊个案来代替普通人的生活,也不能用仅仅是作者自己喜爱或擅长的话题,代替对大家来说具有公共性的一般问题.我们要尽可能找到普通生活者的感觉,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把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而不是站在少数雄心勃勃的大人物或主宰者.教导者的立场,来探寻和思考人生的问题.那么,现实的人的视角有什么特点呢?现实的人是各种各样的,可以说,每一个现实的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尽管如此,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具体地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有血有肉.有需求有个性.有权利有责任.有遭遇有命运的个人.这些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角色和名称:在家庭中是子女或父母.兄弟或姐妹.丈夫或妻子等;在国内叫公民或国民,在本国以外则叫侨民.访客或外宾;在企事业单位里叫职工.员工,或白领.蓝领;在党政系统叫党员或非党员.领导或群众.官员或百姓;在经济领域叫生产者或消费者.经营者或劳动者;在文化艺术领域叫作者或读者,演员或观众;在社会上叫从业者或行业者,专家或发烧友.精英或草根;在事业上叫创业者或奋斗者.成功者或失败者;在娱乐界叫明星或粉丝……总之,现实中个人的角色和名称极其多样,似乎是不可穷尽的.但作为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个人,这些名称归根到底都有一个共同的涵义:生活者,即人类现实生活的实际承担者.生活者对人类生活的承担,不论是自觉选择的,还是境遇造就的,不论是处在社会分工和分层的哪一个位置.哪一个环节上,也不论彼此之间是否发生着利益的竞争和冲突,他们都是构成人类的现实生活所必然存在.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了人们的这些身份和与身份相关的活动,也就没有了现实的人类社会和社会的现实生活.这样的人,也就是占人口绝对大多数的正常人.平常人,或人民群众.用人类现实生活的实际承担者(简称生活者或人民)这个概念来称呼这些人,仅仅是为了排除那些出于某种恶意而仇视整个人类,并有意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甚至企图毁灭人类的极端分子.极少数坏人.我们不能因为世界上有这种极个别的人,就忽视了对人生主流的思考,更不应放弃对自己生活的审视和追求.与单纯的书本话语和自我抒发式的话语陈述相比较,以现实的生活者为视角的人生思考,至少应该保持这样几种特点和风格:一是不回避现实,不歧视常人的基本生活,以现实人的现实生活为对象.从现实的人出发,就要正视生活中的实然,实事求是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重要问题,从中发现和回答真问题.二是自己在场,设身处地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对于人生,谁都不应该作打酱油的旁观者,也不应把自己当作超凡脱俗的圣人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遇到问题时,可以想一想:如果是我,应该和能够怎样?既不想入非非,也不轻易放弃,学会在实践中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三是同情理解,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人共同探究,尊重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与责任,少对别人指手画脚,苛求责难,不说或少说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大话和空话.要与人为善地主张和建议,共同探索建康和谐的人生之路.以现实生活者为视角的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要站在主体的立场上,作为现实生活的推动者来观察和思考人生问题.首先要力求看清和理解我们生活的实然,包括它的来龙去脉;然后要力求从实然中发现我们所向往的应然的来历,用以说明应然的实际涵义和实现条件,确立合理的应然目标和标准;最终是要从实际出发,探索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路径和前景.总之就是寻找我们生活中实然与应然统一的过程和境界.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的人生将过得踏实.从容而大气.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