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上善若水,为而不争的人生意蕴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style="text-align:center">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老子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论述道与德之义.因其内容覆盖范围较广.文本内涵较为深奥,所以有着万经之王的美称,在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而道法自然是道德经的主题思想,讲究复归自然的生命乐趣,这与水的品格与特征有着众多共通之处,所以老子则用水来喻道,阐解为人处世的生命智慧.1.老子以水喻道的处世哲学在老子的思想哲学体系中,将道放在万物之前,认为万物皆因道而生.道不会干涉万物,让其以自然状态发展,可以说存于万物之外,但是万物生生不息也是道之义的具体表现,所以说道又是内化于万物之中.水作为生命万物之本源,有着仁.义.善.勇.法等良好品行,与老子所提出的道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处世哲学,则是以水喻道,彰显了道家所认为的生命智慧[1].首先,水具有谦逊的品行.与其他自然万物争相向上不同,水会自高远流向低洼之处,谦让且孕育万物.其次,水具有顽强毅力的特性.水虽然柔弱,却可滴水穿石.另外,水具有不争的美德,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的孕育和滋润,但是水却不图回报,广泛施恩.造福众生.最后,水具有空明清澈的特点,对应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致虚守静.水以清澈透明的状态坚守本心,前进时毫无阻碍,静止时平和安静,始终保持客观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刚好印证了道教理念中所主张的复归自然[2].这些都是老子以水喻道所体现出的处世哲学,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对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上善若水,是从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几方面,来阐述水的至善品行.所谓居善地,是指水的谦逊,做其他万物不愿意做之事;所谓心善渊,是指水的大度,海纳百川,容纳万物;所谓与善仁,是指水的无私,淡泊明志,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所谓言善信,是指水的守信,遵循自然规律,汛期往往如期而至;所谓政善治,是指水的公正,保持客观,维护万物之间的平衡;所谓事善能,是指水的灵动,在万物之间起到调和作用,能够促使万物和谐共处;所谓动善时,是指水的平和,顺时而动.应时而至,知道何时奔腾向前或者保持平静[3].为人处世时,只有从多个方面学习水的至善品行,不论居处.心思.待人.为政.处事,都可以保持一种心无杂念.复归自然的状态,放下心中的执念和负担,才能达到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境界,在顺其自然中实现循环往复,进而才能真正体会到道德经的深奥内涵,感悟真正的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自高处流下最终汇聚大海,所过之处育万物却从不索取,与世无争.作为万物之源,任何生命的生长都需要水的恩惠,而水却始终保持无心,不争名逐利.同时,水无特定形状,完全由所接触的外界事物形状所决定,遇到阻塞便停止.盛装起来可汇聚,也是水无争的具体体现.并且水虽然柔弱,但却有滴水穿石的自强不息精神,可以说刚柔并济,柔能包容万物,刚能冲破险阻,有着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评价.而这也是为人处世应当懂得的道理和智慧,不仅要像水一样平缓时利万物,做到无私奉献.乐于施恩,而且还需要以不争品行包容万物,遇到阻碍时不气馁.不放弃,能够顺时而动冲破阻碍.处众人之所恶,则是指水顺势而下.流向地处的特性所体现出的谦卑态度[4].任何人都想向上发展,自然万物也不例外,参天的树木.巍峨的高山等,虽然是自然规律,但都不愿处于下流之地.而水却甘于向下,愿意处在万物皆厌恶的低下卑微之地.水始终保持着谦卑态度,复归自然而无心,所以既与世无争,又不会抗议不公,虽身处最卑微之地,但是却做着高贵的奉献,促进万物生长.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主张为万物提供自由生长的空间,以无心无欲顺其自然,同样,水也没有自己,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心境,都讲究复归自然,符合道家理念.并且,水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从处众人之所恶角度来看,可以说是水是无的,存于外物之外,而就滋润生成万物方面而言,又可以说水是有的,内化于万物之中,进而才能以循环往复达到生生不息的境界.几于道是指水所体现出的良好品行及高尚美德,虽然与老子的哲学思想有着较多共通之处,但是并不完全等同于道,仅仅是符合道的玄德,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一方面,在道德经中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早于万物,万物皆由道而创生,水也不例外,虽然水始终以谦卑态度润泽万物,不争名逐利,阐释了道的本质,但是水也是道所生,并不是道,而是道深奥内涵的具象化呈现,所以不可完全将水等同于道[5].另一方面,水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善的,本身也有恶的一面,也会对万物造成破坏或者灾难,如常见的洪水,便是水向世人所呈现出的恶的本性.由此可见,水并非绝对完善,并不符合道的完善性,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也不可将水等同于道,故此老子才在道德经中以几于道对水做出评价.上善者为而不争.老子以水喻道,水润泽万物而视为上善者,流向低下之处而谓之不争者.对于不争者的理解,世人存在一定的偏见,往往将不争等同于无能,但是不争并不表示因柔弱而没有能力,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品行,是刚强意志内敛的表现.在道德经第78章中,老子以水为例对此进行论证,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6].水可以说是世间最为柔弱的事物,表现形态由盛装的器皿而定,就好像没有任何脾气任人拿捏一样,但是在力量方面天下间却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超过它,即便是石头和钢铁等最为坚硬的东西,也会被穿透.被腐蚀,所以在攻克坚强东西方面不可比拟.同时,道德经第8章内容说到夫唯不争,故无尤,为人处世只有学习水的良好品行,做到与世无争才能没有怨尤,解释了为何效仿水的为而不争.并且,关于无争的理想结果,老子在道德经第66章中也做出了概括,即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虽然至善者不刻意争强好胜,但是全天下也没有人与其相争,从辩证角度剖析了不争所能达到的最为理想境界[7].老子在倡导人们效仿水的不争良好品行时,其目的是以最为自然状态而有所作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无动于衷,不争并不意味着毫无作为.这从第8章所提倡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七善不难看出.道德经结尾处老子写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将水所体现出的不争视为人的最为高尚的品行,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才能达到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实现与道的合一.除此之外,道德经所提到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知足.知止等,都是不争的具体体现,这都是老子从水身上得到的启示,同时也是对道本质内涵的具体阐解.古往今来,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这几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所以就个人而言,更应宽厚待人,与他人和谐融洽相处.只有做到无私无欲,与世无争,才能彰显出高贵品质,不能出于求名图利的目的而做某些事,这是老子道德经关于上善若水,为而不争中所蕴含的生命智慧,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以上善者身份达到不争的人生境界.3.总结上善若水,为而不争,水利万物而避高趋下,虽然对万物有着润泽的巨大恩惠,但是却不求名利.不居功自傲,默默奉献,并且还愿意做万物不愿做之事,甘于身处最卑微之地,彰显出与世无争.淡泊明志的谦逊品质.这是道德经中所体现出的道家智慧,也是老子所提出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只有像水一样处下不争,保持一颗无私无欲之心,为万物众生默默奉献,才能成为一名拥有高尚平行的君子.参考文献:[1]张欣悦.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J].视听,2015,(3):191-192.[2]施亦丹.论上善若水的智慧——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J].青春岁月,2016,(6):395-395.[3]李良智.上善若水--读道德经有感之六[J].基础教育论坛,2014,(15):68-69.[4]高景瑶.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J].人间,2015,(12):8-9.[5]林明彦.论老子上善若水的内涵及现代意义[J].大学教育,2015,(5):87-88.[6]陈丽.上善若水的处事智慧读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J].我国宗教,2015,(2):74-75.[7]张宇杰.上善若水——老子伦理思想浅析[J].品牌探究,2014,(4):67-6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