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论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角看,论语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孝”为基础的家庭观孝”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如一地敬养父母.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日:色难.”.这里的孝道”,不仅体现在赡养父母上,而且关键在于敬”和色难”,强调的是不厌其烦.始终如一地尊敬父母.二是正确对待父母的错误.孟豁子问孝.子日:无违”.但就不同意见也可以与父母探究.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同,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里的孝道”,讲的是父母有错,要指出来,但不能改变恭敬的态度,即敬不违,劳不怨”.三是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里讲的是关心父母的健康并设身处地为上了年纪的父母着想.2.以仁”为核心的人生观何为仁”?孔子有不同的论述,其内涵较为丰富.一是仁”的定义,有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二是仁”的内涵,子日: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三是仁”的表现,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日:刚毅.木呐,近仁”.四是仁”的境界,子日: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总体来说,论语中的仁爱思想,是家庭血缘关系出发,进而推及到兄弟之间.朋友之间,社会人际之间,乃至对宇宙万物的仁爱.3.以义”为取向的价值观义”是儒家价值观取向.义”和利”相对,在儒家思想里,义”利”之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义”利”之别.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君子的重要追求,子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二是义”是利”的前提.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子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是义”和利”的统一.孔子讲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子日:放于利而行,多怨”.所以,义”和利”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4.以礼”为主体的社会道德观礼”是社会道德的规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是父子之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二是交友之礼,子日:已不所欲,勿施于人”;三是为人之礼,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甚至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真可谓不学礼,无以止.5.以”信为根本的交往观”信的基本含义就是今天意义上的诚信.一是个人品德的基础.子日:”言必信,行必果,径径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讲的是”小人也有”言必信,行必果的一面.二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子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陌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三是”仁政的基础.”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日: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日:上好信,则民未敢不用情.四是”信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正可谓”人无信不立.所以,诚信既是自我修身的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更是一个国家和谐稳定的需要.综上所述,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涵盖了人生观.价值观.家庭观.社会道德.个人修养等方方面面,把其中的优秀内容融人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参考文献:[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