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周易经文在西周背景的哲学思想

2020-05-28 19:2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篇.孟子·滕文公下.韩诗外传的资料为据,证明孔子确实是今传本周易经文的最后一个重新整理者和重新编纂者.现在已知孔子在整理方面主要是加了爻题,在编纂方面主要是重新安排了卦序.而卦序的重新安排,最能反映出周易经文的哲学思想.今传本周易经文不但反映了西周背景的哲学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思想,也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关键字:周易经文;孔子;编纂;周易经文写成于什么背景,目前有两种主要说法:一是写成于殷末周初或周文王.周公背景,二是写成于西周末年.从周易经文所使用的语言看,它应该写成于西周晚期.总之,周易经文在西周背景已经写成,但是,它是否是今天传本那样的面貌,特别是像今本那样六十四卦的排序,不可能有出土西周的版本来证明.即使左传.国语这样比较早的典籍有较多的引用,也无法窥其全貌.左传.国语所引周易经文情况说明,春秋背景周易还没有每爻的爻题,而今传周易经文皆有,而且出土战国楚简周易说明在战国中晚期已有爻题,这是我们现在已知道的春秋周易经文与战国周易经文很大的区别之一.至于其他方面的不同,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西周周易经文应当与春秋周易经文相同,而与今传周易经文不同.每爻的爻题是哪一位周易整理大家加上的.什么背景加上的,没有文献记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爻题产生的背景当在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这个背景,整理和传授周易经文的据现在所知就是孔子及其弟子们.今传本周易经文,卦序安排有很强的逻辑性,并反映出深奥的哲理,特别是反映出的阴阳观念.变易哲学.辩证法思想等,所以肯定是经过一位富有哲学智慧.饱读典籍.身经磨难的人的重新整理编纂而成.西周背景,特别是西周早期周易经文肯定不会达到今传本卦序的安排并且反映出上列那样深邃的思想水平,只有经过后来智者的重新整理编纂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古文献并没有记载从西周晚期到春秋背景有哪一位智者重新整理编纂周易经文.下面的文献提供了有关方面的重要信息:论语·述而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庄子·天运篇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篇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这些文献的记载说明孔子晚年不但对周易进行了反复阅读和探究,实际上也透露出了对周易的整理与编纂.其证据就是,孔子选编过尚书.诗经,编纂过春秋,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今传本尚书.诗经.春秋都是由孔子重新整理编纂并传授下来的,与上引关于孔子与周易有关的记载是相同的.那么,我们既然承认孔子整理编纂过尚书.诗经等,我们就应该承认孔子整理编纂过周易经文.此外,周易经文里有些词语反映的是西周末年至春秋背景的语言,比如它的一些语言及语言形式与诗经的小雅和国风当中的一些相同,又比如词尾如字的用法与论语相同(1).这些都说明周易经文最后加工而成应该在春秋末年.传世的战国至秦汉文献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并著作大传,当然并没有说孔子编纂过周易.但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透露出了孔子整理编撰方面的具体信息.下面节录其原文如下,以便探讨: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榘方也,……尚书多仒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予乐﹝其辞也,予何﹞尤于此乎?﹝子赣曰﹞:如是,则君子已重过矣.赐闻诸夫子曰:‘孙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倚于人也,而可乎?子曰:校哉,赐!吾告女易之道:良﹝筮而善占﹞,此百生之道﹝也,非﹞易也.夫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子赣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据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之帛书<要>篇释文)(2)上面引文,有最重要的一句话: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一些帛书探究者,在引到此句时,自然提到孔子说的类似的话,见于孟子·滕文公下(3):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帛书周易经传探究者在引用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时,都用来证明孔子确实作了周易·大传.探究孔子与春秋关系的学者引用上述孟子中孔子几句话,是证明孔子确实作了春秋.古今学者大多数还是公认孔子修春秋,即整理编纂春秋,而不是创作或撰写春秋.但经过孔子重新编纂的春秋,可能与原来鲁国史书春秋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不是史实方面的改变,而是更加注重微言大义.一字褒贬,反映的是孔子思想观念,这是公认事实.总之,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是指原鲁国史书春秋经过孔子修改重编而成为今传本的春秋而言.那么,帛书要篇说: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祝巫卜筮其后乎!上引孔子这些话所指,不是指孔子作周易·大传,而是指重新整理或重新编纂周易经文而言.孔子早年用诗.书.礼.乐.春秋作为教授学生的教程,但春秋是经过孔子重新编纂整理.周易是孔子晚年反复研读并作为教程传授弟子的,从孔子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之感慨看,孔子确实重新编纂整理过周易经文.经过孔子重新编纂整理的周易经文,与从西周传至春秋背景的本子肯定不大一样.特别在卦序安排上,经过孔子重编,反映的是孔子晚年反复研读周易而升华的哲学思想.经过孔子重编的本子,传授给弟子,成为广泛流传的本子.后世之士读到的传本主要是孔子重编的本子,当然只能按孔子重编的本子理解周易经文.这些,孔子自然会想到的,因此才有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的感叹.如果说孔子如此的感叹是针对他撰写周易·大传的,那么与孔子述而不作的学术原则相违背,而重修春秋.重编周易经文,并不是重新撰写,因此是符合孔子的述而不作这个一生所遵循的原则的.关于孔子与周易·大传的关系,现在学术界主流否认孔子撰写了周易·大传(4),但周易·大传所引子曰确实为孔子所说,周易·大传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思想当来源于孔子的传授,撰写者当是孔子后学或再传弟子,背景已进入战国.本人认为,孔子在传授给弟子周易经文时,肯定作了很多解释,特别是对周易经文反映的哲学思想方面作了很多阐述,但并没有形成逻辑严密.论述透彻.浑然一体的宏文,比如像系辞传那样的文章.也有可能有像论语那样语录体的听课记录,是口耳相传,至战国初年才由再传弟子著为宏文,当然更有弟子和再传弟子的探究成果,这便是周易·大传中的一些篇章,特别是其中系辞传和帛书周易传的一些篇章.我个人认为,周易大传主要部分写成于战国时期,但有的可能写成于西周背景和春秋背景,比如,大象传可能就是鲁国的易象,当成书于西周,而序卦传应该是孔子整理编纂周易经文时说明安排卦序的理由.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第二版)认为今传本之大象传就是来源于左传·昭公二年所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矣的易象(1).据廖名春此说可知,今传本大象传来源鲁国太史氏所藏之易象,而易象不是指周易经文,但却来源于西周背景.不然韩宣子不能感叹周公之德和周之所以王天下.也就是说今本大象传不是孔子的创作,而是来源于鲁国太史氏所藏,孔子用来教授弟子的西周著作.上引廖名春的说法是可信的.现在一些学者否认孔子直接撰写了周易·大传,但是笔者认为序卦传应当是孔子重新整理.重新编纂周易经文六十四卦顺序时所撰写的卦序安排的理由或说明.今传本的卦序是最能反映周易经文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孔子对周易经文重新整理.重新编纂最重要的工作和贡献之一也就是六十四卦的排序.现在学者皆认为序卦传是对周易六十四卦序的一个总结或一个揭示,但实际是孔子安排卦序的一个解释.韩诗外传卷8说(2):孔子曰:易,先同人后大有,承之以谦,不亦可乎!上引韩诗外传这句孔子所说的话,其实正反映了孔子的安排:先同人卦,然后是大有卦,接着就是谦卦.并且说:这样排序,不也是可以的吗!孔子所说的话,足以佐证是孔子重新编排了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李学勤周易溯源(长安西仁村陶拍——西周存在<周易>经文的证明)说2001年在陕西长安县西仁村发现陶拍,发现有六种筮数,前四种为一组,依次转化为周易的师.比.小畜.履四卦,后两个为一组,可转化为周易的既济.未济二卦.前四卦与今本周易四卦的卦序是相同的,后两卦也是这样(3).本人认为,陶拍上六卦的卦序虽然和今本相同,但毕竟是极少的一部分,还无法窥知西周卦序的全貌.今传本周易经文在西周晚期已经基本编写完成,但绝不会和今传本完全相同,当然也包括卦序方面.孔子对西周传至春秋背景的经文的重新整理与编纂,当然是在西周晚期以来的版本上重新编纂,不会对原次序作非常大的或完全不同的调整.但是,肯定做了一些调整.经他重新编纂之后,肯定在反映哲学思想方面有一个很大的升华.总之,通过上面论述的证据可以看出,孔子确实是今传本周易经文的最后一个重新整理者和重新编纂者,现在已知孔子在整理方面主要是加了爻题,在编纂方面主要是重新安排了卦序.而卦序的重新安排,最能反映出周易经文的哲学思想.今传本周易经文不但反映了西周背景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注释1陆侃如论卦爻辞的年代,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探究论文集第一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249页.2廖名春帛书<要>篇释文,帛书<周易>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88-389页.3杨伯峻孟子译注(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155页.4刘大钧林忠军周易经传白话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64页.又见林忠军孔子与<易传>,易学源流与现代阐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78页.又见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我国哲学第一辑,三联书店,1979年.又见朱伯昆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41页.5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92-193页.6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301页.7李学勤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5年,234页.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