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周易生生价值观在当代传播方法

2020-05-28 19:2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周易生生价值观在当代借助融媒体,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民间都通过其象数思维,从不同维度建立在人与天和物不同关系之中,演绎生生核心价值观.六十四卦卦卦是生活,爻爻是警示,都是生生不息的方向.周易在推,明人事过程中蕴含的生生不息,以诚敬为基,引人向善.它通过对宇宙生命的考察,反观到人对生的追求,使与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人性通过生而合一,宇宙本体与人本体合而为一,和人道和谐相生.关键字:周易;价值观;象数;义理;生生;TheModernCommunicationoftheShengShengValuesinZhouyiQuHuayingSchoolofLiterature,CapitalNormalUniversityAbstract:ShengshengisthecorevalueinZhouyiofmoderncommunication,establishingthedifferentrelationshipsbetweenhumanandheaven,whichisspreadbyitsthinkingofimage-numberologywhetherintheacademicfieldorfolks.Thesixty-fourhexagramsarelife,andeverystackedhorizontalline(yao)isawarning.Theyareallendless.TheprocessofKnowthelawofnature,andunderstandthehumanworldinZhouyicontainsendlesslife,whichisbasedonsincerity,andleadspeopletobekind.Throughtheinvestigationofthelifeintheuniverse,itreturnstothepursuitofhumanlife,sothatthenaturallawandthehumannatureareunitedthroughbirth.Theontologyoftheuniverseandthehumanbodyarecombinedintoone,andthenaturallawbuildsupharmoniousrelationswithhumanity.Keyword:Zhouyi;Value;Image-numberology;Moralprinciple;Shengsheng;周易是群经之首.三玄之一,在国学热兴起的今天,融媒体传播成为主流的当下,其生生价值观成为国学传播尤其是周易传播的重点之一.生生是周易价值观的核心,它是日常生活世界的实践性思维,是在变易中求和谐的生成性思维.[1](188)人作为立于天地之间活泼的生命体,处天地人三才之中位,是生生的核心之一,在日常价值实践中彰显着生生的和谐.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2](13)乾卦九五爻辞的‘大人’,其德性与天地相合覆载万物,其圣明与日月相合普照苍生,其施政与春夏秋冬四时顺序相合.因时制宜而井然有序,其吉凶与鬼神相合占断往事预知来日.[2](13)周易·乾·文言这段文字彰显了宇宙中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整体合和之生生的价值蕴含.生生价值以经文文本诠释向度为基础,在传播中衍生出三大路向,即以卦爻象为主的象数取向.以卦爻辞为主的义理路径以及象数和义理融合的综合取向.这是周易文本由卦爻象符号和卦爻辞符号两个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因此其价值呈现主要表现在义理.象数.义理和象数融合三种诠释理路中.生生价值观的当代传播,沿着这三种价值传播路径,又集中表现在推,明人事过程中蕴含着以诚敬为基础.引人向善的生生不息.一.象数与义理同行由于当代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方式和效果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如何传播真正的周易智慧,如何正确地传播经典哲思,以整合过去.预示当下.应对未来,展示宇宙深厚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关怀,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探究.易的象数义理统一在宇宙观.知识论和实践论呈现的易本体视域中,象数和义理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而当代易学传播的问题之一需要强化其象数.义理对现代生活普遍意义的诠释,即在不偏离周易文本本义传播的同时,把古典智慧转化为我们今天的生活.生命智慧,解决当下生活问题,应对未来的发展.我们知道易传中很多内容在周易经文中没有直接呈现,而周易的深意也不是某一部经典就能完全表达清楚.因为从周易的发生和演变来看,周易经文产生之时,还没有儒家和道家之分,虽然有帛书.竹书等不同版本反映不同地域和背景对易精神的理解.有人认为学习周易应该先读易传再读经文,易传是读经的门户.这当然是研易途径之一,但总体来看,易学生生智慧当代传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从周易发生的角度看,易传价值观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周易价值观.(二)从传播的时间分期来看,先秦到汉代.三国.魏晋以至唐宋,时人对其经文诠释多以注释.注疏方式展示儒学.道学.心学或者禅学思想内涵.诸多内容是诠释者个人的感悟,而不是根据周易的背景文化解读,也不是解读经文或文王本义,而是借王的意思发挥自己的思想.沿着这个方向,有的走得太远,说是讲了很多周易,实际上和周易哲学没有多少关系.(三)在思想价值诠释过程中侧重义理,没有什么不对,但一旦脱离了周易文本的基本方向,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以某一种诠释作为周易文本的整体意义,而忽视其他意义的存在.这种现象在融媒体传播境遇中尤其突出.因为意见领袖逐渐演化为不同个体,国学传播也是鱼龙混杂,因而对传播者的价值观和使命感提出更高更专业化要求.(四)随着古代经典在当代融媒体的传播,我们发现以佛释易(智旭周易禅解).以道释易(刘一明周易阐真).心学易(杨简杨氏易传).本体易(成中英易学本体论),都是从不同路向对生生价值观诠释和传播,各有合理性.心学代表王阳明认为生生的过程是灵明之气充塞天地的过程,关键在于气的生生不息,即良知的生生不息.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缕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3](142)(五)周易经由象数易即象数模式传递价值理念,从汉代开始已经形成规模.象数派发展先后延伸出先后天八卦说和汉儒互体.京房八宫.虞翻卦变与旁通等.但当代有些所谓的易学探究者沿着象数的方向走向术数极端.象数和术数不同,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周易象数属于经学,是形而上的学问;术数属于应用之学,属于形而下的内容.林忠军先生对象数和术数的区别专有论述:清编纂四库全书,将言象数之易书列为经部易类,将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技术七类列为子部术数类.[4](66)除此之外,部分学者在传播过程中把象数和义理融合起来.象数.义理.象数和义理融合三种价值观诠释路向具有共同的特征,即诠释重心不在作者.世界和文本,而在读者,多数属于接受理论范畴,都不是探究周易经文本义,都是诠释者按照自己思想的需求或者政治需求,去解读易经,借题发挥.鲁洪生先生所言对周易解释的目的不是读解作者本意,而是为我所用,更有甚者还要将为我所用的感发说成是作者本意.[5](15)其解读向度都是主观接受.不同背景.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解读.不同背景的诠释是历时性的,而不同学派则呈现出共时性特征.同背景的儒家道家都推崇周易,儒家继承阳刚.积极的一面,道家继承阴柔.退隐.不争的一面,但都不是周易原本的全部意义.但儒家对生生价值观的感悟和解读,也不是空穴来风.周易古经用占卜形式推及人道,儒家只是不占而已,其格物致知的方法和目的与周易之占保持一致.儒家通过格物了解,再推论到人道,由诚意.正心.修身提高个人修养,为实现价值做好铺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价值观具体落实到日用起居.穷理尽性.涵养居敬和管理国家.所以,我们对周易生生价值观的诠释,需要回归元典本身.回归其宇宙本体境遇理解其本义.具体方法之一是对易学的本体诠释,寻找易学现象发生的根源,在根源之本上以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关系,找寻事物之间的整体关系和未来发展中可能产生的新的创发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周易象数规则和义理路向,通过了解其乘承比应时位等象数规则,进而了解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破解象辞的含义,也可以根据卦爻辞传递的义理,实现对其中蕴含价值观的诠释和完整再现.再现方式之一是我们需要进入周易的象数思维.这是周易文本蕴含的典型思维,指从能引起人们联想的物象出发,其过程始终围绕象和数进行感悟,包括整体思维.主体思维和类比联想思维.有学者认为它是原始思维,但原始并不等于低级或者落后.其中整体性思维就天人物我合一的整体关系而言,注重整体联系,具有完整的体系.其渊源是崇拜信仰,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符号系统来源天垂象,了解天意的方法是占筮.主体性思维是解说天意的主要方式,实践形式主要是道德实践,理想是构建和谐.主体思维就感悟联想的目的.标准皆以主体需求为导向;类比联想思维就感发联想的本体.喻体间相似相关关系,而引发想象空间.这些思维方式都是从不同角度剖析建立在人与天物不同关系的方法.六十四卦卦卦是生活,爻爻是警示,都是生生不息的方向.这个方向表现在传播向度上,先秦时期可以以孔子为代表,三国王弼,唐孔颖达.李鼎祚,其后北宋五子,清代王夫之.来知德.李光地和惠栋等为代表.孔子晚年痴迷周易,通过象数深层蕴含,发显其中引人向善政教义理.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6](529)周易通过象数规则传达出引人向善的政教意义,为历代诠释者提供不同诠释路数,有以史释易.以经解易.以礼释易.以诗释易等.但总体上,都没有完全脱离象数言义理,只是象数占比重多少的问题.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象数是方法,义理是目的,是实现德智慧转化进而修身的工具.象数是根基,义理(易理)为归宿.本乎象数而引发义理(易理),着眼义理(易理)而解读.阐衍象数之所蕴.象数充任义理(易理)载体的角色,成为通向义理(易理)的有效‘工具’或‘手段’,义理(易理)则是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7](28)周易价值观通过象数方法和义理诠释,呈现生生的不同层次的含义.生生价值是易的核心导向.曾繁仁先生认为:周易作为我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的源头之一,就包含着古代先民特有的以‘生生为易’为内涵的诗性思维,是一种东方的生态审美智慧.[8](33)对于世界的发生,我国古人很早就认为是由无到有,具有生生不息的态势.周易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元气.是无.是无极,两仪是阴阳,四象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八卦指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从中可见,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是用无极生太极格天格物方法来解释自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9](233)道生一,道是无,一由无生,世界是由无到有.一二三到万物,相续生发,循环不止,新旧彼此成就充满着变化的灵透.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第一个生是名词,生命,特指个体生命.第二个生是动词,生长生存.宇宙万物不断生发.生长,不止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生的问题是周易核心问题.生是天地之大德,生生不息是建立在自强不息(乾—君—阳).厚德载物(坤—臣—阴)的基础上,变换流传,引人向善,产生正能量,推动社会文明和文化的不断更新.二.诚敬趋善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围绕着如何生.如何好生的角度进行价值诠释和传达.乾卦:元亨利贞.乾卦象为乾下乾上,六爻皆阳,是纯阳卦,象征乾的卦德健,健而又健为健行不息,元是开始,有元始.元首.元本和元气多重含义.宇宙先有太极,后有两仪,用天地借代阴阳.而阴阳符号变化演示周易生生不息的循环发展.乾·象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卦象征天,是纯阳卦,阳气的运动说明乾卦的创生功能.其他各卦从不同情实展现生生之态.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乘天.坤以其顺德,资生万物.泰·象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泰言天地阴阳相交,万物才得以生成.如果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蒙培元指出:生的问题是我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体现了我国哲学的根本精神,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没有例外.我们完全可以说,我国哲学就是生的哲学.[10](4)生生的基础是诚敬.诚,和伪相对,指真实不欺;敬,与妄相对,指尊重谨慎.曾凡朝易经:只有内心真诚信实,行为才会端庄正直,符合自然的法则与规律,才能万事亨达.[2](309)损卦:二簋可用享.其意在强调诚敬是祭祀之礼的根本,意谓享祀之礼不在供物多少,只要心存诚敬,即便最简约的二簋,也可以享祀‘上帝鬼神’.[11](291)礼记·坊记引既济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郑注:东邻,谓纣国也.西邻,谓文王国也.[12](1620)我们认为,东邻.西邻还可以代表两种不同的祭祀方式,即东邻是用大牲祭祀,西邻是用薄祭,但心意更诚敬.由此可以看出,周易在价值导向上更注重祭祀主体诚敬与受福之间的密切关系.周易非常强调诚敬在个人修身工夫中的重要作用.据说苑·敬慎篇记载,孔子修身尤其重自诚自明,自损者益,自益者损.损卦卦象下兑上艮,下面两阳爻,上面一阳爻,中间三阴爻,意味着从我方减去一个刚爻加到对方身上,所以是损卦.不损人利己,而是去损己利人,确有诚意,受人尊重.[13](280)履卦讲为臣伴君如伴虎,但敬慎.循礼将会远离被老虎咬的危险.从积极方面,该卦告诉我们若能慎独诚敬.一丝不苟遵守行礼,像天一样自不言高而人推之高,像地一样不言己厚而人推之厚,像四时一样不言其恒常而百姓期待,是以至其诚者,通达刚健光明的境地.从消极方面,如果我们象六三,以阴柔处阳刚之位时,会有武人为于大君的失礼行为发生,结果将会被虎咬.所以,君臣都要保持敬慎之心,向好的方向努力,才能改变现在和未来.诚敬是预防忧患的方法之一.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也是一部忧患之书.系辞言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文王面对人生的三重忧患(即人与自然的忧患.人与社会的忧患和人与自身的忧患),主张修身养德以除忧患.自乾卦言天地创生之始,周易即从侧面提出敬慎修身.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为身处高位.道德高尚之人,白天努力拼搏,到了晚上还要小心谨慎,总忧虑有危险发生.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命状态.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群龙飞舞盘旋,不见其首领.这是周易在建构天人.阴阳.刚柔循环的生生不已的宇宙关系,通过推,明人事方法,实现价值观的传递.用六十四卦展开这些事物的关系.交互作用及其变化……从而集中体现了时人的认识.理解.智慧.哲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因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筮书,而是周人的哲学.美学.人生观和世界观.[14](67)生生价值观终极目的是引人向善.周易作为我国哲学源头,其终极目的不仅仅是解释自然客观本身,更是为人道寻找理论依据,终极目的是引人向善.善的核心是仁,如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自己先成为君子,然后推己及人.友爱他人.君子德性焉求福,仁义焉求吉,现在的德行决定未来的福祸吉凶,现代和未来的因果关系是必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也别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从积极方面思考,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站得住,也就需要创造条件成人之美,使别人在社会站得住.只有仁才能至善,善善相生,生生不已.善是知行的结果,是生生的终极目标,与人为善,与世界和善相处共生.所谓善即是事物之间的实际状态的和谐与生意,同时也兼指生命独立体的生命维护.[15](15)生的价值是透过格物的方式,用自然现象表达出抽象的善美象数和义理蕴含.因为我国古人善在格物中用感性的方式把人和物联系到一起.人们欣赏荷花之美,更重在强调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并且进一步把它和君子品格联系到一起.其目的是想借助于格物来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突显生命的价值和本质.周易之生通过日常人伦实践,试图解决内在工夫的涵养居敬,实现心本体的通明和天人一贯通,以宇宙生命的考察返观人对生的追求,使与人性通过生而合一,宇宙本体与人本体合一,和人道和谐共生.参考文献[1]张春香.生生之谓易之生命旨归.第七届我国国际易道论坛论文集[C].无锡,2016.[2]曾凡朝.易经[M].武汉:崇文书局,2007.本文所引经传原文,均出自此书,下不具注.[3]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林忠军.易学源流与现代阐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鲁洪生.周易的智慧[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3.[6]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7]刘大钧.弘易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8]曾繁仁.试论周易生生为易之生态审美智慧[J].文学评论,2008,(6).[9]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0]蒙培元.人与自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12]孔颖达.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马恒君.周易注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14]陈炎.我国审美文化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成中英.易学本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