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语文课程改革中教育戏剧的作用及应用策略

2020-05-28 19:2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教育戏剧以其独特的教育性,将在以核心素养为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教育戏剧运用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6种方式:情境.焦点.角色.假设.冲突和剧场.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也为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的落实提供应用策略.关键字:教育戏剧;教育特性;核心素养;课堂呈现;戏剧策略;教育戏剧作为非专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业人员的普适性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到我国大陆,经过20年的实践和探索,其教育功能得到了教育界广泛认同,尤其是在实践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戏剧的教育性.参与性.思辨性及注重过程等特点非常契合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需求.语文学科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运用教育戏剧的策略可以在语文课堂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同时也丰富语文教学的手段.一.教育戏剧的教育特性教育戏剧的概念源自于英国的DIE(DramaInEducation)与TIE(TheatreInEducation),20世纪90年代着名的戏剧家李婴宁在英国的戏剧教育和剧场教育一文中首次将教育戏剧概念介绍到我国大陆.教育戏剧(DramainEducation,DIE)是运用戏剧手段于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方法,即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把戏剧元素和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在教学科目和教育目标中,让学生在情景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主题深化.意义探究等环节中,通过共同创造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实做达到学习目标和教育目的.[1]教育戏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戏剧艺术教育,其具有教育特性.教育戏剧的教育性,首先体现在其过程性,西方学者甚至称之为过程戏剧透视戏剧.[2]作为过程中的戏剧,戏剧的元素和策略往往与学生的表达.交流.情感.想象.团队意识.领导力等联系在一起.复旦大学周斌教授认为教育戏剧其重点不在于表演剧情,而是注重通过表演的形式和过程,让参与者和观摩者领悟主题内涵.[3]其次,体现在其实践性.教育戏剧从诞生起就打上了深深的实践烙印.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戏剧实践学习的两个概念,教育学家杜威做中学为教育戏剧奠定基调.再次,体现在其反思性.所谓反思,旨在强调儿童作为受教者.被干预者的反思行为.在英国教育戏剧课程中有三种活动模式:创作.演出和回应.其中回应阶段体现教育戏剧的反思性.回应清楚表达对该剧的主观反映,明白戏剧引发你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包括应用一些适当的符号学和评论规则来拆散及剖析戏剧,以及能够解释戏剧元素如何有效地建构一曲戏剧.[2]二.教育戏剧促进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变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方案(2017年版)开宗明义地提出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语文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对标国家课程标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语文教学主体不明,语文活动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学习效果很少能和学生现实生活与个体经验相关联,语文课堂的时空局限明显且缺乏解决途径.教育戏剧策略的介入,给解决当前语文课堂的困境提供了新的途径.第一,教育戏剧是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具体做法上,强调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关注的是对人类普遍经验的感悟和认同.第二,教育戏剧的策略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离不开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传统语文听.说.读.写常规教学显然在承载核心素养上力不从心.教育戏剧的过程性实践性和反思性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创造.经历.反思这些情境,从而提升语文素养.第三,教育戏剧成为课堂变革的推动力量.语文课堂变革主要体现在从教师怎么教到学生怎么学,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两个转变.教育戏剧与生俱来的实践性和反思性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主体.过程性评价.国内外教育戏剧专家一致认为,教育戏剧注重的不是戏剧表演的结果,而是学生运用戏剧的方式对学习目标体验的过程,并通过教师入戏角色扮演静像画面论坛剧场等方式让师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他们随时对同伴的表演或阐述进行评价,同时他们随时化身为演员,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教师在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表现.三.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课堂的实施策略将教育戏剧策略运用于课堂教学是近几年中小学教学法探究的热点.徐俊对近20年大陆教育戏剧相关探究进行统计,在172篇教育戏剧相关探究论文中,关于教育戏剧实际应用的探究有108篇,占比62.8%.[5]表1近20年教育戏剧相关探究的类型分布从发表的实际应用类论文看,提供的案例多数是介绍教育戏剧方法的个别应用,而在本土化的探究上还处在探索阶段.笔者在近两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从教育戏剧的基本理念出发,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设置教育戏剧策略,实施教学,总结出几条可行的策略.1.将知识设置为情境教育戏剧策略的学习是情境的学习.学生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不断地互动.沟通.协调.探索来了解教学主题的意义和价值.具体且详实的情境构建能进一步促进参与者与环境之间联系,是顺利开展教育戏剧活动的先决条件.[6]提问是将知识设置为情境的重要方法.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建立起戏剧情境,把学生融入到故事中,深化课堂上的思考.如喂!出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设置情景化的问题:发生了什么事?谁牵涉其中?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的?周围的环境怎么样?通过提问逐步构建具体可感的情境,明确时空的边界,将学生置身其中.教师入戏是将知识设置为情境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执教喂!出来时,扮演成建筑工人,开始讲述他遇到的奇离事件:这天我正在一幢大楼顶上施工,当铆完了一颗铆钉之后,我便放下工具稍微休息一会儿.忽然,听到头顶上传来了奇怪的叫声.但我四下张望,都找不到声源,这时,抬头一看,一块石头从我头顶飞过.教师的扮演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瞬间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将知识设置为情境是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体现了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知识转化为情境,能够促成真实的学习发生,让作者书写的人生体验经由课程结构和戏剧教学法的彼此结合,产生出更高效的学习体验.2.将问题提炼为焦点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常常会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这些问题常常是平行关系,对于一个议题的深入挖掘乏善可陈.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任务群的功能,整合了语文教学的零碎性和随意性,但落实任务群的教学,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围绕一个主题.这里主题和教育戏剧中的焦点不谋而合.焦点是戏剧的核心矛盾,也是剧场的重要元素.戏剧教学中若无清晰的焦点,戏剧活动容易漫无目的而令人困惑.在戏剧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错误便是我们在短短时空内尝试和设计过多的立场.一旦你决定了主题或目标,你和你的班级便能掌握戏剧活动中所探索的重要意涵,以及要理解的知识.[2]课堂中的焦点区别知识点.知识点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而焦点关注的是动机和原因;知识点表现为专门学科的一般性规律,而焦点体现在人类共通的生活体验.因此,将问题提炼为焦点就是将诸多的知识点凝聚到核心矛盾上.一旦焦点确立了,其他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笔者在执教散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时,将祖孙三代走大路还是小路的分歧设置为这篇课文的焦点,这里的分歧即是人类遇到的共同体验.学生围绕着分歧展开探讨,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原因是什么?每个人物将在这个分歧中起到什么作用?最终如何解决这个分歧?在焦点的探讨中,学生发现了人伦的爱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3.将读者化身为角色我们经常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要求学生体会角色的情感.其实这已经运用了戏剧角色扮演的方法.将读者化身为角色是对传统学生角色的挑战,学生通过角色融入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使他们和学习的题材产生更为直接的关联.在假定的.安全的情境中,学生主动地反观自我,认识自我,达到学习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效果.让读者化身为角色首先要进行角色探究.每个物体都有三个维度:深度.高度和宽度.除此以外,人类还有三个维度:生理.社会.心理.不了解这三个维度,我们就无法对一个人作出评价.[8]例如悲惨世界的男主角冉·阿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学生对冉·阿让的外形.身世.性格和情结作了整理剖析后,能够理解冉·阿让在狱中及刚出狱时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的愤怒,也能把握冉·阿让被主教救赎的重大意义.让读者化身为角色的另一个做法就是角色扮演.假设或是有关假设的字眼,必须在早期就引入,因为在计划中,可能有孩童会产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承诺,会真的实现的合理想法---他们可能认为我们真的要经营一家鞋子工厂,或是挖掘一个墓地,或是建造一幢饭店.[9]如皇帝的新装(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一篇非常适合让学生作角色扮演的文章.学生扮演的皇帝热爱奇装异服,骗子投其所好,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成为骗子的帮凶.角色扮演可以促使学生去探究人物之间的关系,如骗子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大臣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大臣和骗子之间的关系,民众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尤其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调试,找到人物情感的最佳表现点,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演者都能加深对文本主题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4.将常规巧化为假设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剖析.概括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常问的问题是课文讲了什么,概括大意,剖析文章的主题等,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容易被忽视.戏剧是假定性的艺术,常常通过假如这样,那会怎样……来创造新的话题,启迪思考.戏剧的假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育戏剧并非传授表演技巧,通过假设调动学生的想象经验,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创造性构造的情境中运用新的想法.价值.角色和语言来做进一步的尝试与实验,进而促成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养成.秋天的怀念(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自己年少时的任性和自私的悔恨之情.但文本有个局限,只是表现时间的艺术,单向的交流,如果只停留在朗读和剖析的层面上,学生是无法体验作者的情感和独特的体验.笔者在教学时运用了假设的戏剧策略,先让学生扮演母亲建议史铁生赏菊那一段情景,到达情感高峰时,学生成为雕塑定格在那里.随后让其他学生扮演多年以后的史铁生,扮演的史铁生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定格那一刻.面对曾经的自己和母亲相处的场景,开展即兴表演.这个假设是出乎意料的,在无中生有中,孩子们打开了情感的阈阀,曾经的悔恨.愧疚全部宣泄出来.戏剧的假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自己创造出的情景中完成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5.将分歧升级到冲突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也是戏剧的灵魂.我们通常说的冲突包括外部冲突和内心冲突.冲突达到高潮后,人物必须作出选择,选择时完成对人物的个性塑造,成为这一个.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在人物剖析的方面显得比较静态,通常从人物个体特征.人物动机等解读在特定情境中的人物动作.将分歧升级到冲突就像是一个灵魂的炼炉,在这个炼炉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学生在假定的情境中完成一次灵魂的考验和洗礼,从而对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如郑振铎的猫(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主人公发现猫吃了芙蓉鸟后畏罪潜逃,当我找到猫时,怒不可遏,拿起棍子要打过去.小说一步步将怀疑上升到矛盾的高潮,打与不打成为我的必然选择.运用教育戏剧良心小巷的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两组,一组同学扮演心中的天使,给出一个不要打猫的理由;另一组同学扮演心中的魔鬼,给出一个要打猫的理由.两组同学面对面站成一个廊道,扮演主人公我的同学缓步通过长廊,扮演天使和魔鬼的同学依次告诉我打与不打的理由.最后,扮演我的同学决定要不要打下去.这个过程延长了学生对小说高潮点的体验,在经受选择煎熬的同时,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6.将教室变身为剧场教室是一个可变的空间,教育戏剧使得语文课堂教学为教室的变形提供可能.我们习惯于桌椅原有的使用方式,这造成我们必须对空间的使用方式再作调整,如果移动桌椅,我们需要配合团体的学习,决定如何安排使用其他的空间.[2]教室空间的变化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增加表演的信念.变化教室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多元的问题解决方式.将教室变身为剧场是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的.如喂---出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可采用论坛剧场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室可以按照法庭来布置,学生扮演法官.被告.原告和陪审团等角色.散步一文,空间设想为野外,祖孙4人在野外散步,到了分岔口发生了分歧.怀念鲁迅一课,空间设想为20世纪30年代旧上海的格局.作者萧红和鲁迅先生的交往就在旧上海的寓所里发生.此外,戏剧的虚拟性强调了教室空间的可变性,根据情境,教室可以是宫殿.田野.战场.婚礼.法庭等.教育戏剧作为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在引进国外经验的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这不仅没有起到启迪学生创造力的作用,反而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参考文献[1]李婴宁.教育性戏剧在我国[J].艺术评论,2013,(9).[2][4][7][10]JonothanNeelands.11~14岁开始玩戏剧---中学戏剧课程教师手册[M].台湾:心理出版社,2015.[3]周斌.关于推动教育戏剧发展的若干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8,(6):5.[5]徐俊.回望与反思:近二十年大陆教育戏剧相关探究述评[J].上海戏剧学报,2017,(1).[6]焦阳.核心素养视阈下教育戏剧原理及理论机制探究[J].教育参考,2017,(4).[8]拉约什·埃格里.编剧的艺术[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28.[9]DorothyHeathcote&GavinBolton.戏剧教学[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