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中医破血逐瘀法的效果
究通过破血逐瘀汤和常规对照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对比,探究中医破血逐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2-2015年在我院中医门诊或者住院的9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35-70岁,平均(58.4±8.6)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2.47±1.13)年.治疗组45例,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9.0±8.7)岁;病程6个月-9年,平均(2.51±1.11)年.排除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其他基础性疾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吸氧.营养心肌.阿司匹林及肝素.抗凝等常规治疗,并且针对合并症予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破血逐瘀汤加减治疗,该方药组成包括:生地黄16g.当归11g.桃仁11g.枳壳10g.柴胡6g.红花11g.赤芍9g.甘草4g.川芎11g.桔梗11g.牛膝10g.依据症状加减:失眠.心悸者,添加柏子仁.远志;食少.便溏者,添加白术.麦芽.以上各种药用水煎服,取汁200ml,每天1剂,早晚分别服用,1个疗程7剂,连续服用4个疗程.两组的疗程都为30天.1.3观察指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和心电图的变化.1.4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剖析计量资料.2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情况.24h心肌缺血时间以及∑ST段相对于对照组有所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3探讨心绞痛是心肌暂时性缺血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表现.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综合征,其包括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较低的活动量即可诱发,疼痛更强烈,持续时间较长,休息也可自发出现如卧位心绞痛,性质明显的进行性则为恶化型.其发病机制与稳定型心绞痛的区别在于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定且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目前的探究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的诱发因素与冠状动脉痉挛及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冠心病属于中医学真心痛”.胸痹”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胸痹的发生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寒邪内侵.情志失调等有关.病机有虚实两个方面: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实为气滞.寒凝.血瘀.痹遏胸阳.阻滞心脉.发病机制或因气血阴阳失调.胸阳不振及心脉自身原因而气血瘀阻,不通则痛”临床上以活血化瘀为主.破血逐瘀汤是专为胸中血府血瘀”而设,有行气止痛,活血化淤之功效.全方气血兼顾,升降同施,攻中寓补,使气血流畅,瘀去新生.现代药理学上探究表明,破血逐瘀汤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和微循环.增加缺血器官的血流量.降低血脂及抗心肌缺血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损伤作用.有探究表明破血逐瘀汤除了能改善气滞血瘀,还可以降低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因此还能减少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和减少斑块破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也有探究表明破血逐瘀汤能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促进修复,稳定斑块.破血逐瘀汤现代药理具有减少心肌耗氧.增加冠脉血流量以及抑制心肌小血管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等功效.本次探究结果表明:破血逐瘀法用来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增加提高常规疗效,不良反应小且安全有效,故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陈波,常颖颖.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药治疗的现代探究[J].中医药信息,2008,25(3):11-12.[2]吕伍文,孙雪梅.中药治疗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72例临床观察[J].中医院学报2001,39(2):118-12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2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