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浅析如何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欣赏.一种风格,像一种文化的趋势一样,建立起一种期待的水平,一种心理定向,它以超常的灵敏性显示偏差和修改,如我们很容易分辨出一棵树是我国画家还是荷兰画家画的.通过中西美术形态流变,进行美术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欣赏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的,如秦汉理性化的秦俑展示与西方黑暗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哥特式.罗马式的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兴寺庙壁画,而此时文艺复兴的西方提倡的是人性.科学和个性自由.1.2情节与形式.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绘画长于直接地再现外在世界,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为了将自己内在的情感幻象传达给别人而创造的,它必须饱含感情,从而给人以精神感染力.柯罗在树顶上.草地上和水面上所见到的是善良,米莱在这些地方所见的却是苦痛和命运的安排.伊凡杀子似乎最能体现惊心动魄.让人窒息的场面;拾穗者体现的却是平凡的美丽与命运的安排.从接受角度看,形式具有先行性,是艺术的语言与组织结构.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美术反映客观的真实性,即再现的真实性与表现的真实性.抽象艺术比起照相写实更难以理解接受.当学生看到波洛克的画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而不是感觉到了什么,于是把抽象绘画归纳为两类让学生欣赏,分别以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为代表.1.3美术作品的边缘内容讲授.这部分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当时的社会时代及后人的评议,需要我们针对某一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时代下,如何把艺术家的心理反映出来.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公众感悟.认识到不同背景.社会.民族和不同阶层的具体生活情景.文化模式.艺术表现风格.心理性格,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人生的真谛.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美术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据独特的优势.2.美术鉴赏是一个艺术的过程2.1以我国传统美术作品为例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往往隐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由于欣赏无定法,也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而提高了书艺;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等.这些艺无定法,道可旁?事例,告诉我们既然美术欣赏没有固定方法,我们何不触类而旁通,即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例如,在欣赏我国古代山水画时我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对元代山水画的理解,可以倪瓒的六君子图为例来剖析,初看上去这幅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但有了黄公望的题诗,其中的意境便可见一斑,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象,后两句显然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加上元代山水画的用笔,普遍带有个性特征,所以,把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理解为有我之境,即画家的情感和艺术个性在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了.通过以上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2.2以西方美术作品为例英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曾十分形象地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称为审美层,也就是讲,看一幅画,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画面表现的内容:人物.场景或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其次,再看一看画家是用何种方法来表现,如构图.线条.色彩.笔触以及总体的表现符号等等.最后,综合以上两点,想一想作品给你一种何样的意境,强烈程度如何,是否领悟到了一种以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体验,如果有了,那应该是基本上看懂了.现在我们拿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来作为欣赏对象,第一眼的印象是一个安详.温和.完美的女性形象,然后知道艺术家在应用了科学的方法在绘画观念.技能上采用的独特方法.然后,将其和以神为主导的中世纪作品相比较,蒙娜丽莎那传神的眼睛和会心的微笑,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是对人性的赞扬,从而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类似的表现技法,在今天屡见不鲜,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历史环境下有如此成果,确实是相当有艺术价值的.我们再以毕加索的现代作品格尔尼卡来欣赏,画面中的各种奇怪造型令初见者费解,然而那种具有张力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接下来,如果我们了解了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马是民众的象征,孩子的哭号挣扎的形象以及立体主义的基本造型方法与法则,那我们就会知道毕加索在画中表现了人民受到各种苦难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气氛,画家用犀利的笔触表达了他对法西斯的仇恨与宣泄,而立体主义就是他观察.表达事物的一种表现方法.总之,在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要精心备课,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美术与其她学科特别是子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探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并且激励学生探究美.探索美,善于结合艺术品产生的背景时代.文化环境,从艺术史.艺术批判的角度,采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和各种手段使学生对艺术家.艺术品.艺术现象有综合.立体的认识,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1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