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语文教育模式中问题导学”的特点探究
成为高中生获取知识.拓展思维.丰富生活.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关键字:问题导学;高中语文;实践探讨;问题导学是指以问题为学习中心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倡导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合作探讨学习,教师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成问题,构建成问题串.问题场,师生共同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学习实践,在师生共同探讨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而问题导学正适应了这一改革的趋势,为高中语文课堂指出了新方向.新目标.一.问题导学的概念问题导学是以建构主义教育观念为理论基础,以有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有效知识.形成良好习惯,建构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课堂中,教师转变了角色,从原来的教变为了导和引.二.高中语文问题导学的理论来源(一)以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而成的,内因是主要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在高中语文问题导学中,语文教师是导学的外部原因,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因素,是主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就会黯然失色,失去作用和意义.因此,问题导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引线,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二)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指出,课堂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模式下,通过其他人的帮助,依据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教师在课堂中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构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激发学习的动机.问题导学的课堂模式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建构主义提倡的观念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为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思想.(三)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拥有语言.运动.逻辑.空间.音乐.交往.内省.观察这八种智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他们多种智能的共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协助.引导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智能特点,给学生设计有利于智能发展的学习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智能倾向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全面发展.三.高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的特点(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高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课堂模式.在问题导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围绕问题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他们参与到探讨探究中,为他们自主学习.拓展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和学生要共同互动.共同学习.共同发展.(二)关注教师的引导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指导者成为课堂的引导者.问题导学模式正是这一教学理念的体现.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线,合理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拓展学生思维.解决点拨问题.指导学生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讨.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当肯定.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有效思考.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去主动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三)注重合作的探讨性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高中语文问题导学课堂中,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围绕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解决问题.问题导学让学生以问促学.以学导问,学生在合作探讨过程中提高了剖析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通过探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合作中,教师可以引入多种合作形式,根据语文文体的不同性质选择朗诵.表演.演讲等.(四)彰显教学的层次性问题导学课堂有效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在高中语文问题导学课堂中,设计问题可以包括整体感知.合作探讨.拓展训练等不同层次.教师对每个层次问题的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好让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有变化.有梯度.学生在不同的认知层面实现了各自的目标,更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四.高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一)自主质疑在高中三年中,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前的有效预习和学生的自主质疑,对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应提前设计好相关问题,好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思考.学生在预习思考过程中能逐渐学会剖析问题,拓展思维宽度.高中语文教师可课前设计一个问题导学的预习单,学生根据这个预习单带着问题去预习与思考.学生预习的同时可以激发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学生就会更多地关注预习时没有解决的问题,课堂中就会形成一种更加积极自主的学习状态.这样一来,教师在课上和学生探讨他们不理解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时,就有更多的时间做一些拓展延伸,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课堂容量变大了,学生自信提高了,课堂自然就变得充实了.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抒情散文,这篇课文篇幅长.立意深,要想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必须在课前布置好相关的预习问题:课文的标题是我与地坛,文章中除了写我地坛之外,还写了什么内容?史铁生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课前的自主质疑使学生学习时更有自信.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这无疑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二)互动解疑互动解疑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文本的互动解决课堂的疑难.互动解疑是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都可通过互动来探讨探讨,教师可以用多种教学形式来实现问题导学.例如教学祝福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导学:祥林嫂一生有哪些经历?如何理解祥林嫂是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如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剖析祥林嫂和鲁四老爷这两个人物形象?学生分小组探讨这些问题,遇到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提交全班共同探究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师从传授者变成了引导者,从原来课堂的主体变成了课堂的配角;而学生学会了如何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三)精讲排疑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当学生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需要教师的点拨与讲解.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更深入,学习才会更有广度.作为语文课堂的引导者.领路人,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规则设置好课堂中的讲解点.教师的精讲要做到用时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恰如其分地讲到点子上去,好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例如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详细介绍背景时代,通过时代介绍,让学生明确课文的写作目的是批评民主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错误认识,揭露美国侵略我国的本质,从而知晓这篇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四)练习反馈高中语文课堂的练习反馈是教师依据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有效的课堂练习,反馈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课堂练习反馈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以人为本,不能盲目搞题海战术,练习的设计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选择练习时,还要注意结合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教师还要注意练习反馈的系统性.完整性,练习过后,教师要及时批阅反馈,倾听学生.耐心解读,不但要关注练习的结果和效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路.方法.情感.在批阅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批阅的过程应该具有鼓动性.启发性.针对性,做到及时.公平.公正.此外,在练习反馈中,教师也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笔者设计了文学常识填空.加点字解释.古今异义.句式判断.翻译句子以及课内外对比阅读等练习,这样既兼顾了基础较弱的学生,也通过对比阅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五)作业拓展作业的布置是问题导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布置作业要结合教学内容,凸显教学的重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面向学生布置的作业要注意有一定的延伸度,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高中语文作业对于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提高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素养.在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利,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将作业设计为基础型.巩固型.提高型三个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从而在作业中逐步提升语文能力,拓展核心素养.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1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