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位于南京市的南端,东接溧阳,西临宣城.当涂,北靠溧水,南与郎溪相望,下辖8个镇,面积802平方公里,人口42万①.高淳地势东高西低,分为西部圩区和东部山区,东部方言(又称山乡话,以桠溪镇为代表)属吴语太湖片的毗邻小片;西部方言(又称水乡话,以淳溪镇为代表)复杂,前人将其划归宣州吴语.本文探讨高淳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老派方言声调的格局及历史演变,发音人生于1941-1962年之间,均为男性,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分别是陈造庠(淳溪镇).张绍堂(阳江镇).许息兴(古柏镇).李爱华(固城镇).诸德贞(漆桥镇).吴济英(东坝镇).杨保庭(砖墙镇).赵肖放(桠溪镇).一高淳方言的声调格局本文采用语音实验技术描写高淳方言声调格局,具体做法为②:(1)依据听感,预设10个调类:阴平.阳平.阴上.全浊上.次浊上.阴去.全浊去.次浊去.阴入.阳入,每类选20个语音样本(以单元音韵母为主);(2)用Praat软件标注每组语音样本的声调承载段(主要元音及其过渡段).提取基频数据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公式为:
(4)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界域”.斜差”.基频差值”.音区跨度”.调长”等因素综合确定高淳方言声调系统及具体调值.篇幅所限,不再列举具体实验数据,只列出高淳方言8个方言点声调格局图和相对调长表,见图1和表1.图1.表1显示所有方言点的全浊上与全浊去调型.调长接近,合为一类;次浊上的调型.调长与阴平接近,合为一类;除砖墙外,次浊去的调型.调长与阴去合为一类.砖墙靠近宣州吴语区,其全浊去.次浊去合为一类,阴去已与阴上合并.此外,高淳方言古平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古清声母的上声字在高淳方言中仍为上声,清声母的去声字在高淳方言中仍为去声(砖墙与阴上合并),全浊去声字独立成类.古入声字依据声母清浊分为阴入和阳入.根据声调归一的原则和方法,结合声调合并情况,最终确定高淳8个乡镇的声调系统,见表2.表2显示,除砖墙外,各乡镇共有7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从具体调值来看,东部(桠溪)和西部(砖墙除外)大部分声调的调值有明显差异①:阴平西部都是平调,东部则是高升调;阳平西部均为低平或低降,东部则是曲折调;上声西部以降调为主,东部则是高平调;阴去西部为高升或曲折调,东部则为略降型;阳去西部都是低升调,东部则为高降;阴入西部以中降为主,东部则为高平调;阳入西部均为低升,东部则为高降.砖墙镇位于高淳的西南部,其方言明显受到安徽境内的宣州吴语影响,声调系统及部分古声调演变规律与高淳主体方言不同.调长是声调的重要区别性特征之一.从相对调长数据来看,高淳各方言点的阴入调都是明显的短促调,阳入则不同,除砖墙.桠溪外,相对调长均在1.0以上,在所有声调中位于前列,固城甚至是所有调类中最长的,这说明高淳西部方言的阳入调已经明显长化,失去短促特征,只是多数还能保持独立的调类.东部桠溪以及西南地区的砖墙,阳入调的调值都相对短促,调长仅长于阴入,但砖墙的阳入调出现长化趋势.除阳入以外,各方言的阴去和阳去以及变作阳去的全浊上声字的调长都相对较长,阴去和阳去在各方言点中通常为上升调,东坝的阴去为曲折调,曲折调和升调一般具有长调特征.高淳方言声调与吴语的一致性表现在:(1)保存七至八个声调;(2)古全浊上声归入阳去;(3)声调调值呈现阴高阳低的格局;(4)阴平以高平调为主.高淳方言声调与吴语的差异表现在:(1)次浊上大多数归阴平,而非自成调类或者并入阴上;(2)除砖墙外,次浊去与阴去合为一类,全浊去自成一类;(3)砖墙方言阴上和阴去合并,浊去为一类;(4)西部(除砖墙外)的阳入是个舒声调.从声调特点来看,高淳方言与北部吴语接近,与宣州吴语有别,但与北部吴语相比,高淳方言在声调演变方面又具有自身特点.二高淳方言声调的历史演变多数吴语方言的古平.去.入各分阴阳,古全浊上归阳去,古次浊上有的归阴去(如靖江),有的大部分归阴去,其余归阳去(如衢州),有的全部浊上字都归阳去(如宁波)(钱乃荣1992:20).高淳方言的古平.去.入也各分阴阳,但在浊上和浊去的演变细节上与其它吴语不同.本节先拟测早期高淳方言声调系统,然后剖析高淳方言声调演变的动因和历程.(一)高淳方言早期声调系统丁邦新(1984)提出了基调”的概念,认为变调是基调,同时也有可能是原调,在小方言的‘基调’确定之后,就来拟测次方言的‘原调,然后才是大方言的古调系统”①.丁邦新确定吴语基调时主要依据双字组连调中重读成分的变调,轻读部分作为参考.本节依据丁邦新的探究思路,结合方音比较拟测高淳方言早期声调系统.首先根据双字组连读变调(见表3)初步拟测高淳淳溪镇方言的基调.表3显示,高淳方言双字组连读调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前主后附式.该变调模式的覆盖面最广,又可细分两种,一种是覆盖所有调类,如阳平的变调式22+55,阳入的变调式22+24;另一种是覆盖部分调类,如阴去的变调式35+43,阴入的变调式33+24.二是后字变调式.如阳平.上声和阳入组合时,后字变为24,如果放宽一点来看,13变为24亦可看作不变调.三是后主前附式,这种类型很少,如阴平作后字的变调式33+55.高淳方言前主后附式变调中,覆盖两个(如阳平的变调式22+35).三个(如阴去的变调式35+45).四个(如阴入的变调式33+55).五个(阴平的变调式44+55).六个(如阳去的变调式22+24).七个(如阳入的变调式22+24)的都有,发展规律是:(1)先类化调型相同的调类,如阴平的变调式55+35,先类化的是阳去.阳入.(2)横向类化先发生,然后可能往纵向发展,如上声+阴去”的33+35先横向类化上声+阳去”,然后纵向类化阴去的变调式33+35.高淳方言前主后附式变调的复杂现状也许反映了吴语双字组连调的类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些方言的某个调类在单字中消失,但在连调中保存,如方言的阳上调.我们试图在连调中找到高淳方言的阳上,但结果令人失望,次浊上的变调模式与阴平一致,全浊上的变调模式与阳去一致,似乎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同样,已归入阴去的次浊去也未能在连调中有所体现.这说明高淳方言中全浊上归阳去.次浊上归阴平.次浊去归阴去的声调演变由来已久.我们只能先根据连调表拟测淳溪镇方言现存7个调类的基调”:阴平做前字时有44和55两种,但只是语音差异,基调可按单字定为55;阳平和上声作前字时不变调,基调可分别定为22和33;阴去作前字时的调值分别是35和33,作后字时也是平调和升调,因33已经定为上声的基调,阴去的基调只能定为35;阳去作前字时有三种调值,分别是22.33和24,22.33已分别定为阳平和阴上的基调,阳去的基调只能定为24;阴入作前字时有33和43两种调值,43只是连调的内部调节,不构成音类区别,基调可定为33;阳入作前字时变为22和33,两者只是语音的细微差异,因多数变为22,可将阳入的基调定为22.淳溪镇方言7个单字调的基调为:阴平55,阳平22,上声33,阴去35,阳去24,阴入33,阳入22.下面进一步构拟高淳方言的早期声调形式,构拟的方法是方音比较.表2显示,高淳各乡镇之间(不包括东部的桠溪和西南部的砖墙)阴平.阴去.阳入的调值基本一致,可以直接把淳溪镇的这3个声调的基调作为早期形式,阳平调值21占优,可作为早期形式.各乡镇之间的阴上和阴入差异较大,可分为平调和降调两种,需要进行早期形式的构拟.淳溪.阳江两地阴上.阴入调值基本一致,可作一类,选淳溪作代表,固城.东坝.古柏.漆桥的阴上.阴入调值基本一致,可作一类,选古柏作代表,淳溪.1先从阴入着手,除湖阳.古柏.淳溪外,周边方言的阴入调都是平调,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高淳方言的阴入早期也是平调,调值应为33.44或55中的一个,我们取中间值44.难度较大是阴上,有4个平调,4个降调,1个微升调,1个曲折调,升调和曲折调属个例,主要是定为平调还是降调的问题.常州.无锡.离高淳较远,内部也不一致,可暂不考虑.溧阳.宜兴是高淳东部的近邻,金坛.丹阳是高淳东北部的近邻,湖阳位于高淳西部,与高淳方言接近.值得注意的是,高淳跟金坛.丹阳形成一条线,都处于吴语和江淮官话的交界地带.我们倾向于选择湖阳.金坛.丹阳作高淳早期声调的参照点,认为早期高淳方言的阴上是个平调,调值拟为*33.这个推测还有两点证明:一是以桠溪镇为代表的高淳东部方言的阴上调是个高平调,与同属毗邻小片的近邻溧阳.宜兴不同;二是虽然西部的多数乡镇阴上单字为降调,但在连读调中只是微降,调值多数为32/43,还有的是平调33,这与淳溪方言的单字调和连读调接近①,如火车.酒瓶.草鞋.粉笔.宝马.草席”等词,东坝镇东坝村方言连调模式为43/33+32,东坝镇沛桥村(靠近固城镇)的连调模式为32/33+32.从双字连调来看,高淳方言阴上基调可定为32,但进一步往前拟测应是33或44,因此,我们将其早期形式定为*33.古吴语为8个声调,早期高淳方言理应如此,尚需构拟高淳方言的阳上调.虽然溧阳.宜兴的阳上为低升,金坛为低降,但很可能已经不是早期形式了,加之方言点又少,不能作为拟测早期高淳阳上调的参照点.从吴语声调阴高阳低的规律来看,阳上与阴上相对,高淳方言的阳上调应该是个低平调.高淳(淳溪)方言中有少数阳上字读22,归入阳平,有的读33,归入阴上,如蟹.妇.渐.皖.演.勇”,这很可能是早期阳上为平调的证据.另外,低平发展为低升和高一些的平调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拟为平调容易解释全浊并入阳去.次浊并入阴平的现象.以上几点,我们将早期高淳方言的阳上调拟为低平调.由于22被阳入占据,33被阴上占据,阳上应为*11.综上,我们所构拟出的高淳方言早期的声调系统为:*阴平55,*阳平21,*阴上33,*阳上11,*阴去35,*阳去24,*阴入44,*阳入22.上述声调系统中,阴平与阳平相对,阴上与阳上相对,阴入与阳入相对,基本都是阴高阳低的平调,阴去与阳去相对,是阴高阳低的升调,对应非常整齐,符合吴语声调早期的分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声调系统只能代表高淳方言早期形式,不一定代表古高淳方言的声调,如果继续往前构拟,阴上.阴入的调值可能还要高些,其它声调的调型.调值也可能略有变化,但因资料缺乏,尚无法构拟古高淳方言的声调系统.(二)高淳方言次浊声母字归阴调类的演变高淳方言最引人注目的声调演变是次浊上归阴平和次浊去归阴去.吴语区有不少方言点的次浊上归阴调类,如靖江.衢州②.另据徐越(2007),浙北杭嘉湖地区存在丰富的次浊声母字归阴调类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吴语阴阳调类的合并一般只发生在次浊声母字中,如果合并发生在全浊阳调类字,那就意味着浊声母的清化”(钱乃荣1992:21).除吴语外,客赣方言的浊上归阴平现象曾引起热议,如黄雪贞(1988).王福堂(1998).项梦冰.曹晖(2013)等.与吴语不同的是,客赣方言的次浊上和全浊上都有归阴调的现象.只要留意一下客赣方言全浊声母字清化为送气清音的事实,就能解释为何全浊上也能归入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客赣方言的次浊上归阴平可能先于全浊上归阴平,而全浊上归阴平很可能是在浊声母清化之后发生的.次浊声母字归入阴调类源于其游离性”的语音特点.次浊音是指鼻音.边音.通音,这类辅音被称为响辅音,发音时声带振动同时引起鼻腔或口腔共鸣.语音实验表明,浊塞音声母有压低其后元音的F0起始部分的倾向,而清塞音则相反.次浊音不像全浊音那样把后接元音的F0压得很低,也不像清辅音那样有抬高后接元音F0的倾向,而是使后接元音的F0处于全浊辅音和清辅音的中间偏低位置,偶尔也会处于较低的位置③.这说明次浊声母本身具有不稳定性,游离于全浊声母和清声母之间.次浊音的游离性”特点使得次浊声母字的声调既可以随全浊音一起归入阳调类(如.宁波等),也可以独自成调或者并入调型接近的阴调类(如宜兴.高淳等).从汉语方言的语音事实来看,次浊声母字归入阴调类的现象非常普遍,吴.闽.客.赣.湘以及一些官话方言都有发生.据王莉宁(2012)对汉语方言地图集930个点统计,有730个点的上声字发生不同程度的全次浊分调现象.由此可见,高淳方言次浊上归阴平.次浊去归阴去的现象符合声调分合的普遍规律,只是归并的方向与其它吴语不同.从时间的先后上看,高淳方言全浊上归阳去可能发生在次浊上归阴平之前.原因有三:其一,浊上作去”是官话方言和吴语方言演变的普遍规律,而这种声调归并发生的时间较早.前人普遍认为浊上作去”始于唐五代,有宋一代承继这一音变(刘纶鑫1997.丁治民2005),至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时期已经完成.其二,两宋时期,北人避祸南迁,开始进入高淳境内.据高淳民间谱牒记载,境内万人以上大姓居民多为南宋期间徙入后裔.700多年来,宋室后裔在高淳境内衍生3000多户,1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淳溪.固城两地”①.这批宋室后裔的方言不可能不对高淳方言产生影响,而此时宋人的声调系统中浊上作去”的音变已经发生,加上北部吴语浊上作去的普遍规律,移民因素和外部环境无疑促成了高淳方言全浊上归阳去的音变.其三,从语音条件来看,高淳方言全浊上的早期调值为*11,只要发音时尾部稍稍一抬,就变成了低升调,而高淳方言的阳去调为24,两者合并比较自然.全浊上变入阳去之后,剩下了次浊上,次浊声母的游离性,它具有变入阴调类的条件,加上高淳方言次浊上本身是个平调,变入同类调型的可能大,而高淳方言的平调有阴平.阳平和阴上,那么为何大部分次浊上声字没有变入更为接近的阳平,也没有变入阴上,而是变入了阴平呢?我们认为原因有二:其一,高淳方言的阳平.阴上都有略降趋势,多数方言点的调值是21,阴上的实际调值则接近32,而此时次浊上很可能有受全浊上的影响而具有略升的倾向,调值接近12;其二,次浊声母字可能更容易变成高调,进入阴调类,而高淳方言的阴平调是个高调,且有微升倾向(如淳溪的阴平实际接近45),两者接近.以上两点,高淳方言次浊上声字变入阴平也是可以预料的.再来看次浊去归入阴去的现象,高淳方言阳去的早期调值是24,次浊去自然也是如此,这个调值跟阴去的35只有一个音区的差异,调型完全一致.那么次浊去为何不待在阳去中,而非要变入阴去呢?这很可能也跟次浊声母的游离性”特点有关.(三)高淳方言阴上.阴入的调值演变高淳各乡镇的阴上.阴入调值有异,分平调和降调两种.据前文拟测的高淳方言早期声调系统,阴上.阴入都是平调,调值分别为*33和*44.结合各乡镇的具体调值,阴上的音变路径是*33>32>31>41/42,阴入的演变路径为*44>*33>32>31>41/42,只要观察一下高淳各乡镇阴上和阴入的具体调值,就能发现这个演变过程近乎完整地保留在活的语言中,而且阴上和阴入几乎是朝着相同的方向同步变化.从时间层次上来看,阴上.阴入在各乡镇中的调值变化显然是一种比较晚近的现象,而且这种变化还在持续之中,如淳溪镇的阴上调值向32演变.那么是什么促成了高淳方言阴上.阴入的调值变化呢?我们认为这是语音系统为保持一定的区别度而进行内部调节的结果,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从我们拟测的早期高淳方言声调系统来看,阴平.阴上.阴入.阳入都是平调,原来这些平调之间(主要是阴阳调类之间)尚可凭借声母清浊加以区别,而晚期高淳方言发生了浊音清化的音变,目前这种演变趋势还在持续,声母清浊对立逐渐消失,致使阴阳调类之间依靠高低相区别的基础削弱了,为了保持声调之间的区别性,必然会有一些声调的具体调值发生异化.其二,阴上的调值*33/32与阳平的调值*21/22,阴入的调值*33与阳入的调值*22接近,这是发生声调异化的直接因素.至于平调的阴上和阴入为何转向降调,原因有二:一是降势音高符合普遍的发音规律,二是高淳方言的阴去调值35,如果阴平.阴入转为中升调,仍然难以实现声调之间区别.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高淳方言阴上.阴入演变为降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高淳地区古代交通极为不便,古丹阳湖和周边山系的阻隔造就了高淳封闭的地理环境.早期北方移民南迁(永嘉丧乱时期),主要有西.中.东三大支线,其中支进入皖北.皖南一带,东支进入江苏长江两岸和太湖地区.进入皖南的移民沿芜湖.宣城一带继续向南.向西进发,进入苏南的移民则沿南京.镇江一带继续东南方向前进,到达浙南地区.高淳正好处于皖南.苏南两条路线的夹缝之中,加上湖泊.山脉阻隔,这些移民很少进入高淳地区.高淳方言语音的存古现象和创新音变显然跟早期封闭的历史地理环境相关,如奉母保留重唇音的读法和本文所论次浊声母字归阴调类的内部音变.两宋时期,开始有大批北方移民进入高淳,这些北方移民的方言自然也对高淳方言产生了影响,促使高淳方言发生类似北方方言的音变,如全浊上归阳去.晚期高淳地区开始大量的围湖造田,与外界隔绝的状况明显改善,对外交流也明显加快,其方言自然也就受到周边方言,特别是太湖吴语毗邻小片和江淮官话的影响,这种影响促成了高淳方言的晚期接触式演变.总之,高淳方言的存古.创新和接触式音变,造就了丰富的语音层次,致使高淳方言成为吴语中另类”,这无疑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参考文献:鲍怀翘.林茂灿2014实验语音学概要(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鲍明炜主编1998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丁邦新1998/1984吴语声调之探究,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丁治民2005浊上变去见于北宋考,我国语文第2期.高淳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2010高淳县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侯超2010近20年来江阴方言声调演变探究,吴语探究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侯超2014语音实验的调系规整方法再议,第十一届我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新疆).黄雪贞1988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方言第4期.蒋冰冰2003吴语宣州片方言音韵探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俐李2005汉语声调的曲拱特征和降势音高,我国语文第3期.刘俐李等2007江淮方言声调实验探究和折度剖析,巴蜀书社.刘纶鑫1997浊上变去见于南宋考,我国语文第1期.钱乃荣1992当代吴语探究,上海教育出版社.谭其骧1935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燕京学报第15期.王福堂1998关于客家话和赣方言的分合问题,方言第1期.王莉宁2012汉语方言上声的全次浊分调现象,语言科学第1期.项梦冰.曹晖2013汉语方言地理学,我国书籍出版社.徐越2007浙北杭嘉湖方言语音探究,我国社会科出版社.颜逸明1983高淳方言调查报告,语文论丛第2辑.杨耐思2012/1958北方话浊上变去”来源试探,见近代汉语音论(增补本),商务印书馆.郑伟.袁丹.沈瑞清2012安徽当涂湖阳吴语同音字汇,方言第4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19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