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张耳陈馀由刎颈交”变为势利交”的原因
陈馀;刎颈交;信任;势利.明代学者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把朋友分为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畏友是指在事业上可以给你大力帮助,而且在你发生过失时,能及时告诫和提醒你,甚至是规劝你,使你及时醒悟而少走弯路.免受损失的朋友.贼友指遇到利益就相互争夺,遇上灾祸就相互倾轧的朋友.张耳.陈馀曾经同甘苦,共患难,堪称畏友,时人称之为刎颈交”.后来二人势同水火,刀兵相向,成为贼友,司马迁称之为势利交”.由畏友到贼友,由刎颈交”变为势利交”,有其必然性在里面:形”势”情”的变化以及两人的性格特点都是导致两人悲剧的原因.一.形”势”情”的变化.张耳.陈馀由刎颈交”变为势利交”,跟形”势”情”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荀悦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1]65就形”而言,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天下豪杰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仇,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2]2573.时势造英雄,这样的社会时代为张耳.陈馀发迹提供了基础.张耳.陈馀抓住时机,投靠陈涉,利用陈涉之力打天下.由于不被陈涉重用,两人随武臣北略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建立赵国.巨鹿之战后,秦朝气数已尽,项羽号令天下,裂地封王.张耳为常山王,陈馀为南皮侯.项羽分封不公客观上加速了张耳.陈馀的分裂.就势”而言,张.陈相约为刎颈交”时,皆是逃亡者,被秦悬赏捉拿,两人隐姓埋名,为里监门以自食”.患难中,二人相依为命,忍辱负重,相互鼓励,相互扶持.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然之.”[2]2572真可谓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畏友.后来两人齐心协力,建功立业,在反秦斗争中建立赵国,张耳为丞相,陈馀为大将军.身份地位的变化导致二人价值观念的变化.张耳.陈馀亡命时,谈不上什么生命价值,除了性命没有别的.这时,陈馀可能会为张耳死,张耳也可能会为陈馀死;巨鹿之战时,张耳数使人召前陈馀”,要求陈馀兑现刎颈交”时所许下的诺言:同生共死.此时的张耳.陈馀已非彼时,当张耳.陈馀为丞相.大将军时,生命价值提高了,而张耳却要求已是大将军身份的陈馀去践行亡命时许下的诺言,陈馀怎么会同意呢?只有在对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兑现.如果此时张耳.陈馀还都是亡命者,或者这个诺言是在张耳.陈馀成为丞相.大将军后所许,此时的陈馀也许会为张耳去死.而就现在的情况看,陈馀是不会的,其实张耳也不会的,两人都不会去实践那个亡命时的诺言.情”是指当事者内心的情态.有句俗语说得好,患难容易,共富贵难”.当你贫困的时候,本身无外物纷扰,你的追求无非是能解决温饱.当穷得只有一个馒头时,朋友会分着吃,因为这时穷得只剩下义气了.张耳.陈馀都娶了富家女,不至于贫困.但是亡命的滋味也不好受,当此时也,首要的是脱身”,这是他们一致的目标,哪里会想到以后封侯称王!富贵后,追求就变了.此时的他们患得患失,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可能是名利,也可能是地位,总之是他们想得到又生怕失去的东西.患得患失的人什么都做得出来.为了得到自己的一己之利,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打击同伙,排挤异己,不择手段,无所不为.张耳为了自己要求陈馀去赴虎狼之秦军,陈馀为了保持实力作壁上观.他们谁都没错,情”之所致也.所以明人张大复在其作品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豪杰无平交,真人无知己”.由于形”势”情”的变化,张.陈两人的关系由刎颈交”嬗变为以利相倾.不可否认,张陈两人的关系确实受到了形”势”情”的影响,但是,真正的刎颈交”是不受形”势”情”影响的,例如鲍叔牙与管仲之交.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2]2131-2132管仲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穷困,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无耻,反而从囹圄中把他解救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施展才能.管仲任政相齐”,鲍叔牙以身下之”.管仲晚年荐才,唯贤是举,推荐隰朋,阻用鲍叔牙,鲍叔牙知道情况后,并不怪罪管仲,而且大加称赞.经过形”势”情”变化的历练,两人之友谊历久弥深,这才是真正的刎颈交”.与管鲍之交相比,张耳.陈馀之交貌似刎颈交”,一旦有风吹草动,便相互倾轧,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2]2586洪迈曰:张耳.陈馀,少时为刎颈交,其后争权相与致死地而不厌,盖势利之极,其究必然.”由此看来,张耳.陈馀是名副其实的势利之徒,正所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二.张耳.陈馀的性格特点.史记笺证曰:张耳.陈馀的矛盾乃是由误会引起.”即张耳误会了陈馀.误会是偶然的,而张耳.陈馀的矛盾绝非误会”这么简单.恩格斯曾经指出: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的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3]543正因为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存在如此辩证的关系,恩格斯又指出: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4]240由此可见,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表面看,张耳.陈馀的矛盾源于误会,实则是二人的性格特点导致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的性格即是他的命运.”意思是一个人的遭遇虽然有许多变数,如时空环境与偶发状况,但是他的内在性格往往才是决定因素.张耳.陈馀的性格特点使他们演绎了一曲畏友变贼友的悲歌.(一)胸怀抱负,才略过人,两强难容.张耳.陈馀皆好儒术,胸怀抱负,显名于当时.张耳曾是魏公子无忌的座上客,被称为贤者”,陈馀非庸人”,二人都是魏之名士也”.陈涉起义后,张耳.陈馀投靠陈涉,劝陈涉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2]2573.这种看法很有见地,陈涉称王,会引起武臣等人的效仿,分散起义军反秦的力量.如果陈涉不称王,只立六国之后,而六国后裔为王只是傀儡,而操实权之人是陈涉,这样做既为自己广建盟友,也给秦王朝树立了敌人,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王维桢曰:二人之见诚高,惜陈涉不用耳.”虽然陈涉不采纳张.陈两人的政治主张,但两人并没有因此放弃,转而请兵略赵地.一方面,离开陈王眼皮底下,免因谗毁而得诛;另一方面利用陈王的力量打拼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至诸县,说其豪杰曰: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此士之一时也.”[2]2574此段话是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剖析,一针见血,而且极具煽动力.乱世之中,哪个豪杰不愿成就封侯之业?其实也道出了武臣.张耳.陈馀的心声.至邯郸,武臣称王,张耳为丞相,陈馀为大将军.这一系列行为都说明张耳.陈馀不是甘居人下之人,他日都想封侯称王,而且厮养卒对燕将所说的一番话也印证了这一点.武臣在燕.赵边界出行时被燕军俘获,燕想用武臣来交换赵的土地.赵派去十多次的使者都被杀,这时有厮养卒主动请缨去燕国,他见到燕将后说: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箠下赵数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卿相终己邪?”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2]2577一般人会把这番话当作厮养卒要求燕将放回武臣的托词,处在张耳.陈馀的地位,不会不有此念.事实上,赵完全可以割让土地先赎回武臣.但张耳.陈馀派去的使者都不答应此条件.也就是说,张耳.陈馀有意不用土地换武臣,而不给燕土地,燕就很有可能杀死武臣,由此可见张耳.陈馀的企图了---张耳.陈馀想自己称王.俗话曰: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君.人总是自私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们在面对利益分配时,往往不能恰当地处置自己和他人,所以,两人势必走上分裂的道路.(二)贪欲自私,心胸狭窄,势必反目.张耳.陈馀皆是贪欲自私之人,利字当先.张耳娶外黄富人女,陈馀娶富人公乘氏女,通过婚姻,两人获得了实现抱负的资本,才得以致千里客”.张耳雅游”,交往广,名气大,像魏公子无忌.刘邦等人都与张耳有交往.陈馀投靠张耳,父事张耳”,可以结交众多英雄,扩大自己的名气,施展自己的报复.张耳笼络陈馀可以扩大影响,以备他用.在感情和利益的驱动下,两人走在一起.在物质利益和情感寄托上建立起来的信任是可以互通的,人们并不会刻意去分辨是为了物质利益需要才去沟通感情,还是为了感情需要才去交换物质利益.当物质需要和感情需要相冲突时,物质需要就上升为第一位,为了物质利益,父子可能积怨,夫妻也会结仇,朋友更会反目.因此,一旦出现需求冲突,张.陈两人势必分道扬镳.巨鹿之战中,张耳与赵歇被困于巨鹿.当此时,前来救援的诸侯皆壁余旁,未敢击秦”;陈馀率手下几万人,在巨鹿城北.他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危急之时,张耳明知秦军势如虎狼,却派手下张黡.陈泽往让陈馀: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军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2]2579张耳这番话只考虑自己安危,丝毫不顾陈馀之生死.对此,茅坤评论曰:兵必得算胜而动,秦兵之震慑天下也久矣,当是时,章邯.王离以两军相为掎角,其势张;而诸侯之兵壁其旁者众,并不敢前斗.且张敖以子赴父之难,亦从代来,姑逡巡观望其间.向非项羽之拥兵数十万而破釜沉舟以督战巨鹿之下,则其解赵之围与否未知何如也.而乃以遽过馀,可乎哉?”[5]4742茅坤的话鞭辟入里,揭示出张耳人格的自私.相比张耳,陈馀也是不情甚矣”.危急关头,被秦军吓破了胆,采取了自保观望的态度.更为甚者,在没有任何配合和部署的情况下,派了五千人先尝秦军,送陈泽.张黡于死地,有敷衍塞责之嫌.如果事情到此为止,或许张耳.陈馀还不会反目为仇,张耳的贪婪加速了两人的分裂.巨鹿解围后,张耳责备陈馀背信弃义,陈馀一气之下,交出帅印,张耳竟然听信挑拨,收下陈馀将印并接管其兵马,至此,朋友间的情分荡然无存.张耳.陈馀两人不仅贪欲自私,而且心胸狭窄.心胸狭窄的人往往气量小,睚眦必报.张.陈二人投奔陈涉后,提出毋称王.引兵西向的建议,为陈涉考虑不可谓不忠.当陈涉不从忠告时,二人便怨陈王不用其策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2]2575,乃说武臣,北上徇赵,连下赵城.之后,又劝武臣称王.武臣称王后,张耳由校尉一跃而成为丞相,陈馀成为大将军,个人的欲望立刻得到了满足.蔡东藩曰:向时之阻胜称王者,乃反以王号推武臣,何其自相矛盾若此?彼且曰:‘为胜计,不宜称王;为武臣计,正应称王.’此即辩士之利口,荧惑人听,实则无非为一己计耳.始欲助胜,继即图胜,纤芥之嫌,视若仇敌,策士之不可恃也如此.然两人之不克有成,亦于此可见矣.”后项羽分封天下,封张耳为王,陈馀为侯.自私的陈馀不能容忍张耳比自己爵位高,他不怪项羽分封不公,却迁怒于张耳,借兵攻打常山王,欲杀之而后快.张耳败走后,投奔刘邦,一年以后,率军进攻赵国,于井陉口斩杀陈馀,张耳与陈馀的刎颈之交终于以陈馀的头颅落于张耳手中而谢幕.(三)陈馀冲动任性,张耳敏感多疑,终酿悲剧.陈馀办事冲动任性.冲动任性的人在外界或内部刺激的作用下,会迅速无计划地做出反应,却不会考虑这些反应是否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负面影响.陈馀的冲动任性表现在三件事:一是在陈地时,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2]2572.没有忍辱负重的胸怀是不能成大器的,陈馀的悲剧由此已露端倪.二是巨鹿之战后,张耳以不救”深责陈馀,陈馀逞一时之气,交出数万常山兵的印绶.凌稚隆曰:馀之脱解印绶,岂果无志于功名,而脱然长往者哉?将以白其心之无他,而欲已耳之苛责也.”虽然是白其心”,但陈馀也太冲动了,小不忍则乱大谋,陈馀的悲剧从此愈演愈烈.三是汉用假人头骗陈馀,陈馀发觉后立刻背汉.楚汉战争时,天下势力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项羽,另一方是刘邦,此外还有像陈馀.田荣.彭越之类在两大势力之间摇摆的中间势力.在两大势力的争斗中,陈馀之类的中间势力要想存活,要么投靠项羽,要么投靠刘邦,否则,死路一条.因为项羽分封天下不公,陈馀自绝于项羽,失去了一方靠山;刘邦讨伐项羽,求助于陈馀,陈馀因此而投靠刘邦.对陈馀来说,这是正确的选择.遗憾的是陈馀个人恩怨至上,感情用事,因为不能忍受汉的欺骗与仇人共事,他带兵脱离刘邦,失去了最后的依靠,把自己送上不归路.朋友之间,信任是基础,它是人际正常交往的保证.但是,张耳敏感多疑,致使朋友间心生嫌隙.巨鹿之战时,张耳数使人召前陈馀”,而且派手下张黡.陈泽往让”陈馀,怪罪陈馀按兵不动,陈馀内心自然产生芥蒂,升起雾瘴,但是张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是.巨鹿之战后,张耳又一次责备陈馀不肯救赵,并追问张黡.陈泽的下落,陈馀再三解释,张耳不信,甚至怀疑陈馀暗杀忠于自己的部下,于是数问陈馀”.这种不近情理的数问”哪是朋友所为?但凡有丝毫的情谊也不会这么苦苦相逼,无怪乎陈馀发怒了.凌稚隆曰:黡.泽之没秦军,馀安能欺天下耳目耶?耳不信而数问之,恶在其为‘刎颈交’哉!”三.张耳.陈馀悲剧关系之文化意蕴.张耳.陈馀生活在秦汉之际,裂土分封的思想普遍存在.秦朝苛政如虎,生灵涂炭,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倒悬,救生灵于水火.于是,群雄并起,争霸天下.这些挺身而出的英雄有贵族,如项梁.项羽.张良.楚怀王孙心.魏豹.田儋等;有官僚,如陈婴.吴芮.韩广.宋义等;有农民,如陈涉.吴广等;有流氓,如刘邦.英布.彭越等;有名士,如张耳.陈馀等.他们都是一时的雄俊豪杰,以裂土封王为最高人生目标.陈涉在大泽乡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表露出欲为王侯将相的强烈愿望,起义后刚攻下陈县就自立为王,建立了张楚政权.武臣在赵地称王.韩广居燕自王,复立燕国.周巿辅佐魏咎复立魏国.项梁拥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田儋计杀狄令,复立齐国.田荣制造内讧,四处强争.魏豹追求独立,继兄复国.刘邦起自布衣,鸿门宴后封为汉王;楚汉战争时,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封黥布为淮南王.从以上群雄裂土称王的作为来看,在天下叛秦的形势下,裂土封王已演变成了一种社会趋势.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既是与秦对抗的形式,也是群雄争霸的目的所在.同为豪杰的张耳.陈馀也不甘寂寞,要想裂土分封就不能满足于做左右校尉,于是他们鼓动武臣北徇燕.代,王赵地,他们也因此成为右丞相.大将军,虽然还没有裂土封王,但在赵国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项羽分封诸侯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陈馀被封为南皮侯,实现了裂土封王的梦想.裂土封王存在许多弊端,如分封不能公平合理地满足每个人的要求,被封者欲望无止境等,如此种种导致社会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不休,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痛苦,人心思定,天下统一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则意味着杀伐.争斗等,各政治集团之间大鱼吃小鱼,政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就成为常态.项羽分封之前,项梁并秦嘉军,田荣逐其王假”,立田儋子市为齐王;项羽杀宋义而自将,杀楚怀王孙心而自称西楚霸王,并且分封了十八个王.项羽分封后,战火又起.燕王臧荼击杀辽东王韩广,并王其地”.没有受封的田荣,一怒之下,击杀了田市.田安,撵走了田都,并王三齐”.彭越众万余人毋所属”,于是与田荣一起叛楚,大破楚军;汉王二年春,彭越将兵三万余人归汉.汉王刘邦还定三秦”,据关中为己有,之后派兵东征西讨,直至项羽兵败自杀.在这种杀伐.争斗的大环境下,个人也不免于裹挟其中.陈馀赶走张耳,反于赵地;张耳领兵攻打陈馀,斩陈馀于泜水上.表面看来,分封后的战争,是由于项羽分封不公引起的,实则是分封制本身的必然结果.即使项羽毫无私心,绝对公平,也不会避免战争的困扰.”[6]120因此,性格特征是张耳.陈馀悲剧关系形成的直接原因,但并非全部,张耳.陈馀的悲剧关系也是社会悲剧.参考资料:[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M].北京:当代我国出版社,2001.[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3][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韩兆琦.史记笺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6]程远.试论秦汉之际的分封制[J].中州学刊,1995,(6):118-12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1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