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研究以为例【字数:12650】

2024-02-25 15:5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科学评价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促进其人居环境建设科学发展,本文从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等五个方向,确定18个指标构建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标体系。结合改进的熵值法和 TOPSIS法对江苏省2008~2017整十年的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障碍度因素分析,为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未来发展走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终结果表明江苏省总体水平在稳步增长,但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板块评价度较低,需着力改进。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导论2
(一)选题背景2
(二)选题意义2
1.理论意义2
2.现实意义2
(三)研究方法2
(四)技术路线3
二、研究综述3
(一)农村人居环境内涵界定3
(二)人居环境建设指标体系4
1.国外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4
2.中国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4
3.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评价方法4
(三)文献述评5
三、基本概念界定与指标体系确定5
四、评价模型构建6
(一)改进熵值法6
(二)TOPSIS法6
(三)障碍度模型——诊断障碍因素8
五、实证研究8
(一)基础数据查找8
(二)建设水平测度9
(三)障碍因素诊断10
(四)实证结果分析11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引言
一、导论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活力得到了很快发展,但二元结构根深蒂固,依然存在各种因素限制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农村生活环境急需改善,例如垃圾分类回收、污水处理、道路基础设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施建设、医疗保障、教育均衡等,都是为了更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支持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村庄生态环境建设和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6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在尊重农村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下,科学编制各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努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
习主席同志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走农村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必须走乡村善治之路,创新乡村的治理体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同时指出,在落实和实施乡村战略过程中要时刻符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正式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的村庄,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将是一项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美丽宜居的村庄。同时强调整合各项物力、人力资源,解决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将继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由中央专门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在十八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为建设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推进了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并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改善民生。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示乡镇生态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实现绿色发展。“做好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还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对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乡村城市化理论、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仍在上升,然而依旧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村生活环境的质量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江苏省作为经济强省,积极参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江苏省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环境健康发展的支持和投入,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完善农村相关基础设施,全面布局、统一领导、加大投入,加快实施美丽农村工程,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改善江苏农民的生活,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研究这个课题有助于江苏省农民能够拥有高品质生活;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良好的农村生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借助学校图书馆、电子网络数据库等查阅国内外相关的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了解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现状和已有成果。并通过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诊断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分析障碍因子,从而为江苏省人居环境的后续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发展方向。
(四)技术路线
图1 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综述
(一)农村人居环境内涵界定
人居环境是相对比较复杂的系统集合。希腊学者道萨蒂亚斯在他的人类聚居学理论中最先给出了人居环境较为科学的解释,即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在1898年出版的《明天,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中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概念,他在文中解释了城乡磁体意义,两者有机结合,便构成田园城市。[1]盖迪斯从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研究人类居住和地区、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现代城市中变化与成长的动力关系,他提出了“区域观念”,随后又提出“先诊断后治疗”理论,形成“调查一分析一规划”的流程并影响至今。[2]
一直以来,人们多关注城市领域的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专门针对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少之又少,又因为对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需要涉及的科学领域多且复杂,从而导致社会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内涵界定一直没有较为统一的说法。大多研究学者的学术研究都是结合自身的理解并依据吴良镛提出的定义和农村人居环境的特点做出粗略的解释。
胡伟认为:农村乡镇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在特定的农村地理系统大背景下,进行的一系列交通、耕作、文化、卫生、教育、居住等活动营造的环境。[3]李伯华等人则将农村人居环境的内涵定义为:农村人居环境由人文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三方面构成,三者逻辑上具有一定关联性。[4]彭震伟等人则把人工环境、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三者的共同组成体定义为农村人居环境,整体反映农村社会、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这是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zgc/csgh/56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