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推动农技推广变革模式研究【字数:10936】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 绪论 2
(一)本课题的意义 2
1.理论意义 2
2.现实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2
1.国外研究进展(西方“互联网+”农技推广模式的进展) 2
2.国内研究进展 3
(三)研究的目标 3
(四)研究的内容 4
1.“互联网+”农技推广模式现状分析。 4
2.“互联网+”与农技推广模式的契合点 4
3.“互联网+”农技推广的发展意见 4
(五)研究方法 4
(六)技术路线 4
二、案例分析 5
(一) 以河南省南阳市农技站为例 5
1.河南省南阳市某乡镇变革前后情况 5
2.“互联网+”农技推广变革的新模式 5
3.“互联网+”农技推广变革的优点 5
(二)贵州省农技咨询服务系统 6
1.贵州省农技推广变革前后现状分析 6
2.贵州省“农技咨询服务系统”简介 6
3.贵州省农技推广体系与“互联网+”的契合点 7
三、“互联网+”农技推广模式变革研究结论分析 8
(一)当前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8
1.人才缺失,农技推广服务处于尴尬位置。 8
2.科技发展水平与农民素质之间的矛盾 8
(二)“互联网+”对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变革 8
1.实现对于农技问题的“精准”帮扶。 8
2.推进农技推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广体系的供给侧改革,真正实现农技推广服务的价值。 8
3.促进农技推广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反馈与互通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互联网+”农技推广模式变革研究
引言
我国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古代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到现代,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根本。自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的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有很多问题待解决,比如建国以来设计的农技站逐渐荒废,农技推广在农村中起的作用日益低微......农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作为21世纪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核心——互联网,大数据更是助力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本文以经济学、大数据云等理论为依据,以现代组织理论和农技推广教育理论为理论支撑,阐述“互联网+”对农技推广模式的优化和变革。为农技推广能够更有效的服务发展农业提出可行的方案和路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最大的科学技术成果便是互联网的诞生与大数据的应用。“互联网+”的兴起,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得“互联网+”有了与农技推广有了结合的资本,同时也肩负着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任。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的农技推广模式在当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中原有作用,而现代的农技推广模式则缺乏灵动,作用单一,与市场表现出越来越格格不入的境况。在号召科技兴农的国家背景下,急需承载着科学技术核心的“互联网+”模式与加入到现代农技推广模式当中去,成为农技推广发展的新一代动力,成为农技推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文以现代农技推广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农技推广的发展历程,市场现状,农民需求,与互联网的契合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取证,为“互联网+”推动农技推广模式的变革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分析。
绪论
(一)本课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0世纪是计算机的世纪,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在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然成为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大数据更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潮流。对于“互联网+”农技推广模式的变革研究,对于推进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推动农技推广事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2012年来,国家不断强调互联网和农业的重要性,农业部也正在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网络的建设,“互联网+”正在成为下一步农业发展的方向,紧紧的跟着国家的的政策和脚步,将农技推广与互联网大数据紧密的结合,使农技推广能够通过互联网更精确的辐射向更多地区。
2.现实意义
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将农业科研人才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以及农业经营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信息的时事更新,反馈与解决。在城乡统筹方面,可以将资源合理的整合,突破城乡的界限,使农技推广服务更加精确化,深入化,合理化。
“互联网+”已然成为新时代农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推动力,“互联网+”推动农业推广体系的组织化程度提高,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大数据,信息共享,实时反馈等成为了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通过互联网,将农技推广的发展速度推向了高峰。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研究进展(西方“互联网+”农技推广模式的进展)
1862年《莫里尔赠地大学法案》、1887年《哈奇农业试验站法案》、1914年《史密斯利弗推广法》三部法案确立了美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基本确立了赠地大学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中心地位[1]。另外,在史密斯法规定的在美国开展4H协会的项目中,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美国的青年人比中老年的农民更能接受农业新技术,而且中老年的农民也更愿意听从这些青年人的意见,因而产生了将公立学校教育同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由大学教育资源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这一创新之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2]。到了1980年,美国政府开始支持大学进行技术推广,部分技术可以通过大学进行技术专利的转让,各大高校也都相继成立了负责此事的部门[3]。到了20世纪末,伴随着肥料、化学试剂、农药等的出现而产生的石油农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一些有识之士发觉,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农技推广的理念上仍是以农民生产的经济效益为标准,忽略了环境等社会因素,因而呼吁转变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逐步发展可持续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推广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农业社区、生态环境等的影响。依托互联网的优势,广泛连接农民群众,实现技术共享与传播[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zgc/csgh/563567.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