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藏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分析基于地理要素的视角【字数:10751】

2024-02-25 12:3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藏族作为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较为人数多且较为古老的民族,具有非常浓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藏族以拉萨为中心,在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的部分地区聚集生活,到今天,依旧保留着藏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民居风格。西藏高原高海拔、崇山峻岭、稀薄的空气、生态环境恶劣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在独特的环境下所形成的相对比较封闭、全民信教、八百多年的政教合一独具特色的高原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民居建筑风格。本文通过对至今国内外对藏区民居建筑研究的文献及相关藏区书籍的查阅,从气候、地形地貌特征和宗教信仰、早期农耕生活、动荡的社会发展方面入手总结藏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产生背景。采取文献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结藏区传统民居因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风格并提出藏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应用方面的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一、引言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2
(一)国内相关研究2
(二)国外相关研究2
三、藏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产生背景2
(一)西藏自治区简单概述2
(二)西藏自治区自然地理3
1 气候特征3
2 地形、地貌特征3
(三)西藏自治区社会文化3
1 宗教信仰3
2 早期的农耕生活4
3 动荡的社会发展4
四、藏族传统民居建筑4
(一)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简述5
(二)西藏自治区民居建筑特征分析5
1 不同市的民居建筑的不同特征5
2 不同市的民居建筑共同特征5
五、传承与应用9六、结语9致谢10参考文献10附调查问卷11
藏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分析
——基于地理要素的视角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51班 白玛
引言
引言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 国内相关研究
徐宗威编写的《西藏传统建筑导则》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的考察,全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面系统地介绍了藏区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1]陈耀东等编写的《中国藏族建筑》是大体总结出藏族传统建筑的特点及藏族建筑风格。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何泉写的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的文献中本文运用了文化人类学、环境心理学等方法,分析了对藏族民居建筑有深刻的影响的一些关键问题,试着发掘藏区民居建筑文化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3]
(二) 国外相关研究
挪威的Amund 著的《传统藏式建筑和城镇景观》(Traditional Tibetan Architecture and Town)通过对拉萨老城区的大量的实地测绘和调研,研究分析拉萨传统建筑的演变历史,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数据库,积累了尽三百多个建筑个案。这为研究藏式建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
奥地利建筑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Carl Pruscha的著作《喜马拉雅乡土建筑》(Himalayan Vernacular)中简要介绍了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的整体布局和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的形式,提出了对当地传统聚落和民居的保护建议,并且他通过把西藏建筑放在喜马拉雅地缘单元中和泥泊尔,不丹建筑进行比较。 [5]
三、藏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产生背景
(一) 西藏自治区简单概述
西藏自治区(如图1)位于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北邻新疆维吾尔,东与四川、青海、云南三省接壤,南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家毗邻,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南北最宽900多公里,东西最长达2000多公里。全区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西藏自治区有拉萨、日喀则、昌都、山南、林芝五个地级市和一个阿里地区构成,到2017年西藏自治区人口达337万, 从2000年的258万增长了79万。

图1 西藏自治区地图
图片来源:https://timgsa.baidu.com/timg.jpg
(二) 西藏自治区自然地理
1. 气候特征
西藏自治区由于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整个区域的气候非常的寒冷,降水量少、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且太阳辐射强;一年内四季变换不明显、季节之间的温度差小;一天内早晚温度差大;整个区域的经纬跨度大导致气候类型非常的复杂且有些地方垂直变化明显。[6]
整个藏区的气候类型大致可分9种,分别为:藏东南亚热带山地气候 ;高原温暖湿润气候;高原温暖半湿润气候;高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原温带干旱气候;高原亚温带湿润气候;高原亚寒带半干旱气候;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7]
2. 地形、地貌特征
西藏因“世界屋脊”之称闻名于世,这块地地理面积大,所处的海拔高再加上是世界上最晚隆起的,所以被“地球第三极”。
西藏自治区总体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主要的地形有山脉、沟峡、冰川、裸石等多种地貌类型,根据西藏各地的地形、地貌大致可分:喜马拉雅高山区、藏南谷底、藏东高原、藏东高山峡谷区,喜马拉雅高山区主要的地貌特点连绵山脉、常年的冰雪覆盖;藏南谷底主要的地貌特点河谷平原、湖盆谷底;藏东高原的主要地貌特点为山丘、盆地;藏东高山峡谷区的主要地貌特点为高山深谷、垂直地带性明显。
(三) 西藏自治区社会文化
1. 宗教信仰
藏族全民信教,在藏区宗教气氛非常浓厚,宗教渗透到了西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从来到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的生死事件,日常的生产和生活,都深受宗教信仰方面的影响,宗教变成了西藏传统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
苯教是西藏藏传佛教传入之前的原始宗教,它作为本土的民族宗教,始终贯穿着西藏早期的整个历史,在吐蕃王朝时期的从第一代到第二十七代都是通过苯教治国,对推进藏族早期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进作用。
到了公元7世纪中叶,西藏赞普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传入吐蕃,并与吐蕃原始宗教苯教进行了激烈的内部斗争,这过程佛教一边与苯教进行斗争、融吸,一边进行传播扩大最后形成了藏传佛教,从此之后藏传佛教贯穿着西藏的整个民族历史,影响着藏民的生活的各方面。
2. 早期农耕的生活方式
藏学的研究者认为,藏族的祖先是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到了公元6世纪,从雅隆部落出现了藏族第一赞普聂赤赞普,西藏从此进入奴隶制社会。
1977年发现的卡若遗址是位于昌都市卡若区的一个新石器时代的藏族原始聚落的民居建筑的遗址,从中有很多的用石头做成的农业生产工具,骨钻,骨针等的多种用兽骨头做成的骨器,以及大量的谷物、陶器等,还发现当时人用的建筑布局已经有一定规律还有了可用于家畜的圈养房。农业生产工具、谷物以及人畜共存的建筑,表明4000到5000年前在西藏地区开始了以农业为主,畜牧、狩猎为次的定居的生活。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zgc/csgh/56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