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紫金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核算研究【字数:15364】

2024-02-25 12:3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在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引入旅游垃圾生态足迹子模型,计算2013-2017年紫金山风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并分别对该景区的生态足迹子账户和生态盈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7年这5年间紫金山风景区年平均生态足迹为401.95,年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为23.13,年平均生态承载力为44.84,年平均生态赤字为357.11,年平均人均生态赤字为20.23,可知其5年间总体处于重度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旅游生态足迹结构较为稳定但不平均分布,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子账户是交通、住宿和餐饮,5年平均比例分别是81.7%、15.1%、2.1% 。最后从旅游生态足部分子迹模型出发,提出对紫金山风景区发展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绪论 2
(一)研究意义与背景 2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2
1、国内研究进展 2
2、国外研究进展 2
(三)主要研究内容 3
(四)研究方法 3
二、 相关概念与研究模型 3
(一)相关概念 3
(二)旅游生态足迹模型构建 4
1.旅游餐饮生态足迹模型 4
2.旅游住宿生态足迹模型 4
3.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模型 4
4.旅游购物生态足迹模型 5
5.旅游游览生态足迹模型 5
6.旅游娱乐生态足迹模型 5
7.旅游垃圾生态足迹模型 5
(三)旅游生态承载力模型构建 5
三、 紫金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 6
(一)研究区概况 6
1、地理区位 6
2、地质地貌 6
3、土壤构成 6
4、气候特征 6
5、水文条件 6
6、动植物资源 6
(二)数据来源 6
(三)结果分析 6
1.旅游餐饮生态足迹 6
2.旅游住宿生态足迹 7
3.旅游交通生态足迹 8
4.旅游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购物生态足迹 9
5.旅游游览生态足迹 10
6.旅游娱乐生态足迹 10
7.旅游垃圾生态足迹 11
8.旅游生态足迹 11
(四)紫金山旅游生态承载力实证分析 12
(五)紫金山旅游赤字(盈余)实证分析 12
四、 结论与对策建议 13
(一)主要结论 13
(二)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分析 13
(三)对策建议 13
1.弹性限制日旅游人数 13
2.构建差别化旅游交通体系 14
3.构建景区网上配套体系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南京市紫金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核算研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骆新燎
引言
针对旅游业可持续性研究的这一难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们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从多个角度对不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旅游生态足迹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可接受的变化极限理论等[1]。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简称EF)于1992年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所提出的[2],随后在1996年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和效率以及大自然为人类提供支持能力程度的方法[47]。最后在21世纪初由英国阿伯丁大学地理环境系Conlin Hunte教授将生态足迹理论引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上,即旅游生态足迹(TEF)[8]。旅游生态足迹是21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测度地区旅游业可持续性的研究方法,自从这世纪被提出以来,由于其理论新颖,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被广大的学着接受并进行多方面研究。它是从旅游者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引入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模型而提出的一种用以评价地区旅游性的方法。同时大量的事实证实许多的景区存在较大的污染状况,但是许多相关的研究却忽视了该方面生态足迹大小。本文将运用修正后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即引入旅游垃圾生态子模型,对南京市紫金山风景区可持续性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并为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亦为小区域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一、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众追求美好生活、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3],许多国家和地区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获得巨大社会经济效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行业。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诸多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尤其是区域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旅游业对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定量测度景区旅游的持续性性,在自然环境可接受的范围内保护和维持旅游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内研究进展
从2002年旅游生态足迹进入中国以来,许多研究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主要的方向是:不同尺度旅游区域研究、某一子模型的细化研究、游客和旅游产品的研究以及旅游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其中某一模型的细化研究在当今的研究中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废弃物以及旅游水资源。
总体上以小区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大多以大型城市或省域为研究对象,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小区域的领域生态足迹研究。徐秀美运用旅游地的生态补偿标准分析了拉萨乡村旅游地角林村,发现旅游生态足迹是本地生态足迹效率的1.80倍[9]。张颖运用成份法分析了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生态足迹,反映了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处于生态盈余和生态安全的状态,但同北京森林公园整体生态赤字状态相比,研究者建议如下:将生态赤字森林区域的客流量调节到生态盈余的森林区域[10]。
在子模型细化方面的研究中,部分子模型研究较多,但仍有部分研究较少,比如在水模型中研究较少,仍有许多的困难需要攻破。王静通过对秦岭地区分水系、分地区水资源进行统计,计算在不同过夜游客比例下的秦岭地区西安段旅游水资源承载力,结果显示西安地区水资源的承载力还处于旅游业可承载阶段[11]。揭秋云对海南省旅游水资源进行研究,旅游水资源承载指数从1998年的0.47下降到2008年的0.28,处于完全承载状态[1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zgc/csgh/562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