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线性规划法的村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盐城兰址村为例【字数:11473】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2
(一)研究背景 2
1、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的农用地非农化 3
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3
3、村级土地利用规划逐步展开 3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4
1、 研究目的 4
2、研究意义 4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4
(一)研究目标 4
(二)研究内容 5
三、研究中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5
(一)线性规划方程的确立 5
(二)约束条件的确立 5
四、 技术路线 5
五、灰色线性规划法的理论分析 5
(一)研究方法 6
1、技术方法 6
六、研究区域概况以及灰色线性规划模型确立 7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7
1、自然条件 8
2、经济社会条件 8
(二)土地利用结构实证分析 9
1、农用地数量结构 9
2、建设用地数量结构 9
3、生态用地数量结构 9
4、土地利用结构问题 9
(三)目标函数建立 10
1、变量设置 10
2、目标函数参数设置 10
(四)线性规划约束条件设置 12<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br /> 1、用地总量约束 12
2、经济产业产值约束 12
3、生态效益约束同样 12
4、耕地面积约束 12
5、建设用地面积约束 12
6、水域面积约束 13
7、交通用地面积约束 14
8、模型非负 14
七、结论及不足之处 14
(一)结论 14
(二)本文创新点 14
1、村域尺度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具有创新性 14
2、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比较得到最终土地利用优化方案有新意 14
(三)研究不足之处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7基于灰色线性规划法的村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盐城市兰址村为例
引言
引言:本研究分别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采用DPS工具和lingo工具。对盐城市兰址村内各类用地的生态产出和经济效益产出进行GM(1,1)模型预测,并依据预测值建立线性规划目标函数;再根据村庄实际状况以及相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得出相应因子约束条件的灰区间,并以灰区间上下限为基准,分别得出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下,村庄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然后再计算和比较两种方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熵,从而得到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为村庄的土地利用规划开展提供借鉴以及参考。研究结果对于村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实践活动有一定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同时本研究对于村域小范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了一种思路,将大范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应用于小范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3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引发了农业生产要素快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农村建设用地空置荒废日益严重、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农村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化等各种矛盾和问题,缓解农村衰败、发展滞后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村土地利用规划合“多规合一”创新理念,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调整作为重点,符合新时代农村的发展需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类加快了对区域土地利用的频度,使得对土地利用结构因时因地制宜的优化调控已成为实现区域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途径之一[1]。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证土地利用结构运行良好,这就需要从土地利用系统去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关系到土地利用系统功能的实现。
鉴于上述情况,在“乡村振兴”以及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如何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如何应对进行多目标决策时的不确定因素,推进农村土地合理配置,已成为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农村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冲突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的农用地非农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离不开土地这一基础要素要素的投入。因此,这一阶段中国土地利用的首要特征就是土地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调整[2],既包括土地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调整也包括在各个部门内部土地利用结构的转换。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非农用地扩张仍将主导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意味着依旧会有大量的农地非农化,1999——2008年中国工业化率仅提高了2.9%,但是建设用地占耕地面积的量就达到了210.11万公顷。也就说,工业化率每提高1%,会导致72.45万公顷耕地被转换成建设用地[2]。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到1996年,中国城市数量就已经达到了666个,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的2.7倍,加上不少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大幅度提升。据统计,1999至2008年间,城镇化率每提高1%,会导致19.28万公顷的耕地变成建设用地[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zgc/csgh/562518.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