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身体规训与性别认同90后男青年的健身消费及意义

2021-04-01 12:1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健身消费在青年一代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不仅是审美问题,也标识着性别认同的社会风向。尤其是近几年来,风靡于“90后”男青年的健身消费作为一面社会镜像反映出男性在消费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已发生改变。在调查了“90后”男青年的健身消费现状后,本文发现商业资本为扩大市场将男性的身体也纳入消费领域,健身消费作为其重要部分在群体阶层中呈现出由上而下的发展路径,成为了“90后”男青年追寻身份认同的一种消费方式。同时,与女性健身消费指向男性审美需求不同的是,男性的健身消费依旧是建立在父权文化的基础上,是指向自己的审美需求的。健身消费所代表的严格的身体规训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再现,对“健壮”的追求实质上是对领导型男性气质的追求。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回顾2
(一)理论范式与实证研究 2
(二)研究评述 3
二、研究设计 4
(一)概念界定 4
(二)资料收集及分析 4
三、身体规训:“90后”男青年的健身消费 5
(一)何以健身 5
(二)如何健身 6
(三)健身呈现 8
四、性别认同:“90后”男青年健身消费的意义 8
(一)性别气质的区隔 9
(二)男性气质的再造 9
结论与思考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件 13
身体规训与性别认同:“90后”男青年的健身消费及意义
引言
众所周知,随着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逐渐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过渡,健身成为消费社会学的主要议题之一,而女性的身体及其消费是研究主要的关注点。然而,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的传播与审美观念的变化,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男性选择健身房进行锻炼。较之于传统的健身方式(比如太极、跑步等),在健身房中健身不仅是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而且还需要较高的金钱投入,而这并未妨碍他们热衷于此。
在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塑造一个健康平衡的性别秩序因女性运动的快速发展而迫在眉睫。但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在研究群体的取向上,男性的身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体消费研究以及性别认同研究在学界中的受关注程度远不及青年女性。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性属观念在长期以来一直主导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性别研究,男性异性恋在两性研究中被忽视,因此性属研究皆侧重于女性研究,两性研究的失衡因而导致了性别认知的不平衡。
因此,本研究聚焦于青年男性尤其是“90后”还处于学生阶段或者刚刚参加工作的男青年,探究其为何将健身房健身作为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女性研究的传统中,学界的观念认为女性的身体塑造是为了美,这种美则是基于男性的审美需求,那么男性的身体消费动机是否也是基于女性的审美需求?身体消费的消费结果指向“健壮”,健壮对于这部分男青年而言有何性别意义?“90后”男性的身体在以消费为导向的社会中是否也和女性的身体一样成为了“消费品”?在对12位热衷于健身消费的“90后”男青年的健身消费动机、健身消费现状及健身消费后的自我呈现进行调查后,本文将逐一分析上述问题。
一、文献回顾
在回顾国内外现有的文献后可知,学界关于健身消费的研究成果较少,现有的实证研究的大致在消费社会学、身体社会学、社会分层和性别主义四种视域下进行。
  (一)理论范式与实证研究
  1.消费社会学视域下的健身及意义
消费社会学认为,消费方式的不同意味着个人向外界传达信息过程的区别,这些区别包括消费者的阶层、地位、声望和自我认同等等消费社会意味着个体的选择已经符号化了,个体可以通过不同的消费方式而获得自我的身份认同,同时可以进行有区别的自我定位,体现一种地位和人际关系[1]。该理论常被用于解释健身消费的群体特征与消费动机。
在消费社会的场域里,商业资本对身体的控制是男性健身者持续健身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奕等人从消费控制的角度研究认为,男性的身体不断陷入商业与资本的控制之中,这种“隐形”的控制不再是暴力与非人性的,而是通过建立一种偶像式的审美镜像使消费者自发对身体进行消费以规训如今的商业媒体上,“国民校草”、“帅气大叔”、“小鲜肉”、“肌肉男神”等等男性形象层出不穷。商业媒体与商业资本合谋塑造了一个个受众永远无法实现的精神偶像和社会时尚标准也因此,使得社会中的普通个体对自身的焦虑由此而生。为了填充对美的渴望与掩盖内心的自卑,人们只能选择通过身体消费或其他医学技术手段使自己越来越接近这种社会构建的美的标准,以增强自信[2]。
  2.身体社会学视域下的健身及意义
身体社会学中持建构观者认为,身体是社会和文化所建构的。在主流的女性主义研究中,揭示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与批判不平等成为了其主要任务。坚决反对 “生理就是宿命” 的观点是女性主义最大的坚持之一,生理性别的重要性因此被否定,性别的社会建构性则被承认,女性主义者们进而否定了身体在性别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的身体就像性别一样都是社会建构而成的。[3]
当身体被视为一种消费品时,常引用身体社会学的理论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女性研究中,大众传媒所展示的文化在身体社会学视域中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社会的主要文化环境之一。媒体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美人的标准是瘦与性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俘获大众的关注[4]。这对于那些追求完美的女性而言,这种所谓美的标准成为了宗教式的命令[5]。另一方面,由于广告等媒体环境的反复鼓噪,使女性在无意识中逐渐放弃了自己个性化的、独特的美学意识,开始认可并落入大众媒介所呈示的身体美学[6]。女性开始“折磨”自己的身体,深陷于大众文化所构建的美丽的困境之中[7]。因此,那些被消费的女性被迫置身于“自以为的审美主体”与“被观照的审美客体”之间的两难情境中。因此,透过女性身体我们发现它们的背后有一道他者的目光,这是道目光是社会文化的定义[8]。审美观念是一种文化塑造,对社会文化认同的追求使得女性们参与了健身房的健身行为。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xzgl/56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