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村长的炼成机制研究m市域范围内的案例分析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问题的提出1
相关文献回顾 2
政治参与研究2
参与历程研究3
角色冲突研究3
(四)研究述评4
三、研究设计5
(一)研究方法5
(二)调查点选择 5
(三)样本基本情况5
四、女村长:从“成”到“为”的转变6
(一)“成”的过程:角色的开始6
(二)从“成”到“为”:角色的转换7
(三)“为”的结果:角色的适应9
五、影响“成”与“为”的可能性主题9
(一)社会文化10
(二)个人特质10
六、女村长的炼成机制 11
七、结论与讨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 13
女村长的炼成机制研究
——基于M市域范围内的案例分析
引言
问题的提出
妇女政治参与是妇女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性别平等、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现代社会,妇女政治参与的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的重要程度。1984年,妇联率先召开“女问题的社会调查与理论研究座谈会”,首次探讨了包括妇女参政问题在内的妇女问题,由此学界对妇女参政问题各方面的探究纷纷增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之一是广大的农村妇女。作为占农村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村妇女是中国妇女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生活在农村特定文化中,在政治参与中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题。此外,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妇女的政治参与仍处于相对劣势的阶段,而农村妇女参与政治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妇女自身的发展,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为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进行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女村长”是女性政治参与中相对典型的一类,只是该类群体的数量在现今社会仍十分稀少,在若干村庄中只能寻找到一至两名女村长,因此笔者不禁好奇在女性政治参与的大背景下为何女性的数量依旧稀少?而那些少有的女村长是如何一步步胜任这一职务?在这一过程中她们都经历了哪些阶段?这些阶段中所渗透出来的相关主题之间有什么关联?面对系列疑问,笔者以M市域范围内H县若干村庄的女村长为个案,以各女村长的职业历程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研究内容,了解这些女性在成为村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及影响因素,探究促使妇女进行政治参与并成功胜任女性村干部的动力,以试图寻找女性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普遍的良性发展模式,挖掘“女村长”的自身特质,为进一步研究女性村干部提供一种思考依据。换言之,笔者旨在了解“女村长”在成为村长前各个阶段的准备,如教育历程、竞选过程等各个关键事件如何促使女性成为为数不多的村长,并通过女性自身特质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关联,分析各类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成”与“为”之间的联系,从而提炼研究主题,即女村长何以炼成?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政治参与研究
第一,概念界定。政治参与主体方面:有学者认为政治参与的主体应指全体社会公民,如戴维米勒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参与制订、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为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与政策的形成过程”[1]。但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不包括职业的政治活动家和政党的主要成员。如王维国认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也就是具有公民资格的自然人,并把政治参与的主体分为公民个体、公民群体和公民团体。同时,他指出政治参与的主体不包括政府官员、政党骨干,以及其他以政治活动为职业的权力精英[2]。政治参与客体方面:有观点认为政治参与应采用合法性行为,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对政治参与概念的界定,即:“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3]。还有观点认为政治参与是影响公共利益分配的行为,如孔奇将政治参与定义为全国或地方、个人或集体支持或反对国家结构、权威或有关公益分配决策的行动[4]。但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政治参与包括所有的政治行为,无论是否具有合法性。有关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的理解不尽相同,笔者通过对相关观点的梳理,将政治参与理解为包括政治领导人在内的全体公民采用合法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其中,政治参与的主体为全体公民,客体是采用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第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采用实证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法来深入解剖政治参与,不断细化政治参与的理论框架和内容。如邓秀华、杨明等学者在研究不同群体的政治参与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其中杨明通过对四个县的调查,在调查中使用了四个有关农民政治参与的问题,以此来研究农民的政治参与[5]。王晶晶基于中国北京、天津等10个省(市)24个乡镇收集的522个样本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村民的腐败感知对其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6]。同时,也有根据实证资料来具体研究某一群体的政治参与行为,如孙秀林具体研究了上海城市移民的政治参与,基于上海地区“2009年社会网络与职业经理问卷调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验证了社会网络在上海这一地区对城市移民政治参与的效果,结果显示城市移民群体的“社会参与网”比上海户籍居民具有更强的正向效果[7]。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xzgl/56905.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