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宁聚计划人才政策对大就业倾向的影响研究【字数:17475】

2024-02-25 12:3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人才是最活跃的生产力,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时代的终结,我国各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市政府推出了“宁聚计划”人才政策,以期通过该政策广纳贤才,为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大学生作为高学历、高技能人群,是重要的人才资本,他们的就业情况也关乎城市的经济发展。本文依托于人口迁移理论,通过对南京市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了南京市“宁聚计划”人才政策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倾向(包括留宁意愿和就业选择)的影响,总结提出了南京市“宁聚计划”人才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绪论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2
(二)研究内容5
(三)研究方法5
(四)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5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7
(一)问卷分析7
(二)受访者基本情况7
(三)就业倾向9
(四)人才政策 13
(五)研究结论 16
三、问题及建议17
(一)南京市“宁聚计划”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17
(二)对南京市“宁聚计划”人才政策的建议18
四、总结19
致谢19
参考文献20
南京市“宁聚计划”人才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倾向的影响研究
引言
人才是最活跃的生产力,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凸显了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性。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时代的终结,如何有效实施人才战略,加快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进而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推进器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各城市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人才争夺战”。
“人才争夺战”反映了政府间的竞争正在由税收、土地等有形要素的竞争转向人才要素的竞争,是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竞争。[1]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不断推出人才政策,以期通过政策要素来抢占人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才高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例如,深圳市出台了“人才81条”;武汉市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西安市出台了“城市合伙人”计划;长沙市发布了“人才新政22条”;成都市推出了“蓉漂”计划
在制度扩散理论看来,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政策属于制度扩散过程中的再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高校毕业生作为高学历、高技能人群,是重要的人力资本,他们的就业问题也关乎城市的经济发展。
南京市的产业结构已进入人才密集型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创新型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向创新型城市转型,南京市政府推出了“宁聚计划”人才政策,以期通过该政策广纳贤才,为南京市建设“创新名城”、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助推。
本文旨在研究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逐渐消减的背景下,南京市出台的“宁聚计划”人才政策的实际效用,及其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倾向(包括留宁意愿和就业选择)可能产生的影响;了解“宁聚计划”人才政策的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大学生群体对其的反映和评价,为南京市人才政策将来的进一步调整提供经验。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1)国家有序放宽人口政策,各地积极调整人口战略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了“创新驱动”概念,并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提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储备人才资源。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已经成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家经济社会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人才优先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据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7.256%,拉动经济的百分比达到了4.839%。[3]
在“全面二孩”政策成效不及预期和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深刻认识到了人口资源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在2018年1月30日公布的《南京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中,南京市政府明确把提高常住人口规模、优化迁入人口结构、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作为人口工作的重要内容,着力提升内在人口潜能和外在人口吸引力。
(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地竞相寻求质量型人口红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以人口红利消减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为主要特征的新变化。一方面,少子化、老龄化趋势持续加深,根据刘易斯的二元劳动力供给模型,在达到刘易斯拐点以前,仅仅增加人口数量产生的“人口红利”虽然也会推动经济的增长,然而在超过拐点之后,如果要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型为主的“人口红利”必须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3]
为加快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重新申明了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另一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资本快速积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各地的向创新型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各地对人力资源需求随之产生了新变化,年轻、数量众多、兼具创造力与消费力的高校毕业生成为了各城市竞相争夺的优质战略资源。
(3)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攀升,就业流向拥有更多选择
就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作为高学历、高技能人群的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其就业问题关乎城市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人数将达到834万人。
同时,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新一线城市经济在快速增长,工作机会随之大幅增加,同时各地方政府积极推出各类人才政策,为广大高校毕业生除了在“北上广深”就业之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应届生就业力报告》中可以看出,2018届应届毕业生签约杭州、成都、南京、武汉、苏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的比例占到34.47%,签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的应届毕业生比例占29.29%;与此同时,期望在武汉、杭州、成都、南京等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达40.18%,新一线城市的引才能力全面反超。近年来,应届毕业生中期望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持续下降(图表1),一线城市光环暗淡。新一线城市尽管在经济体量、基础设施、国际视野等方面较一线城市仍有很大差距,但综合考虑薪资、房价、环境、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后,新一线城市已然成为了应届毕业生的新选择。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xzgl/562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