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的提升路径研究【字数:14328】

2024-02-25 12:3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随着党的十九大“多元共治”理念的重申,村民与农村基层组织如何维系好协同治理的关系值得人们关注。农村基层组织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凝聚力在动员村民、凝聚人心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发挥不够,出现村民参与不及时、政策理解不到位、“小圈态”、村民的认同矛盾等现象,分析原因、机理,发现组织管理体系、农村民主制度与外在媒介环境都影响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的提升。因此,要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发挥新兴媒介作用,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有效团结农村群众参与到农村公共事务当中,实现乡村社会良性治理。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导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2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2
1.国外学者研究2
2.国内学者研究2
一、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
(一)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的概念2
(二)乡村治理的概念3
(三)认同与社会认同3
二、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现状考察4
(一)实地考察4
1.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构成4
2.事件4
(二)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现状表现5
1.村民参与不及时、政策理解不到位5
2.“小圈态”、“唯签字论”现象,使村民缺乏参与成就感5
3.村民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认同感存在矛盾5
(三)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的现有措施5
1.实行分工、轮流值班制5
2.实行网格化管理与联系机制6
3.大力宣传村集体荣誉,提升村民的社会认同6
三、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不足的原因分析7
(一)组织网格化缺乏横向作用,纵向深入不彻底7
(二)政策无法有效传达7
(三)村民参与形式单一化7
(四)村民参与出现任务导向7
四、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的提升机理7
(一)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的影响因素7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1.组织管理体系对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的影响7
2.外在制度环境对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的影响8
3.外在媒介环境对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的影响8
(二)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提升所需的基本条件8
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完善8
2.基层民主制度的健全8
3.新兴媒介在组织工作中的应用9
五、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的提升路径9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组织规范有效运行9
2.落实组织管理机制,规范权力运行9
(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提升村民价值认同9
1.加强对村民的民权教育,拓宽参与渠道9
2.落实民主监督原则,设立程序性的法律保障9
(三)大力发展新兴媒介在公共事务中的应用,凝聚人心10
1.加强农村社会联系网络,拉近情感距离10
2.搭建村务管理平台,整合零散信息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图1 农村基层组织基本构成4
图2 村民委员会结构设置6
表1 网格化管理下村委会管理与联系机制6
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达到5亿6401万人,这说明农村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主战场之一,而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元共治”理念再次被引向高潮,村民与村子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起来,如何将村民治理与基层组织管理理念相融合成为了农村社会良性治理的重中之重。何谓农村社会良性治理?其实质就是协调好村民和村子的关系,把群众有序地组织到集体活动中,毫无疑问,这一任务的承担者非农村基层组织莫属。
然而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作用容易被过分扩大,与村民的主次关系容易颠倒,人们缺乏对其性质和功能的认知,共同治理往往成为一个“幌子”。为此,有必要引入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凝聚力概念,来衡量组织在动员群众、凝聚人心上的作用,获得维系农村社会良性治理的渠道。
(二)研究意义
在我国,农村基层组织是指设在镇(办事处)、村一级的组织的总称(笔者主要研究的是村级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全部工作的中坚力量,连结着政府与农村群众两个层次的社会治理单元,既是村民个体融入乡村治理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家落实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任务的组织载体,[1]可以说,正因为有这种强而有力的组织力量的介入,农村社会的基本秩序才得以持续。
而社会凝聚力直接将组织功能定位于动员群众、凝聚人心层面上,一来有助于进一步归纳总结乡村治理的相关概念,深入了解农村基层组织与社会凝聚力之间的联系,明确其存在及提升的必要性,二来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基层组织如何团结动员村民参与公共事务、村民对基层组织的看法认同,获得组织社会凝聚力在农村社会的治理作用、现状、机理,通过拓宽其提升渠道来维系农村社会良性治理。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研究农村基层组织与社会凝聚力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什么是社会凝聚力?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外学者尚未达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和指标体系。
1. 国外学者研究
法国的涂尔干(2000)最先提出“社会凝聚力”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凝聚力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依赖、忠诚、团结程度,是一个社会的秩序特征,[2]加拿大社会理论家詹逊(1998)将凝聚型社会描述为各个群体都能感受到“归属感、参与、融入、认同及合法性”的社会,[3]还有学者,Forrest 和Kearns(2001)认为,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享有使他们能认同共同目标的共同的价值观。”[4]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倾向于从社会学角度界定社会凝聚力,将归属感、参与、认同视为衡量社会凝聚力的关键,这样的描述抽象而又令人难以把控。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xzgl/562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