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黑恶势力对基层治理的影响研究以p村五一六事件为例【字数:13302】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方法 2
(三)既有研究概况 2
(四)本研究相关概念 3
二、 P村黑恶势力对基层治理的影响方式 4
(一)P村黑恶势力影响乡村社会秩序 4
(二)P村黑恶势力影响乡村公共事务 4
(三)P村黑恶势力影响基层政府队伍纯洁性 5
(四)P村黑恶势力影响地方公民维权途径 5
(五)P村黑恶势力影响基层政府权威 5
三、 乡村黑恶势力对基层治理的影响后果 6
(一)损害社会公平正义风气,危害乡村社会治安 6
(二)腐败了基层组织,阻碍乡村经济发展 6
(三)妨碍乡村法治建设,降低政府公信力 6
四、 乡村黑恶势力对基层治理的影响原因 7
(一)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 7
(二)乡村教育水平低下 7
(三)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变化 7
(四)农村法制环境不成熟 8
(五)基层政权控制能力下降 8
五、 关于预防黑恶势力建立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8
(一)严厉打击现有黑恶势力 8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村法治水平 9
(三)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农村经济 9
(四)提高乡村教育水平,特别是道德教育及法律教育 9
(五)肃清干部队伍,提高干部政治素养 10
(六)完善监督网络,拓宽公民维权途径,保证维权有效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10
六、 致谢 10
七、 参考文献 10
乡村黑恶势力对基层治理的影响研究
——以P村五一六事件为例
引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从此,“打黑除恶”变为“扫黑除恶”。一字之差,足以体现中央的决心和信心。“打”是一例一例地打,“扫”是成片成片地扫;“打”是冒头了才打,“扫”是有类似黑社会的性质和趋势,就直接“扫”;“打”了只是疼,还会再冒出来,“扫”则是连根清除,不再出现。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教育发展速度慢、治安管理不规范等因素,乡村黑恶势力成为扫黑除恶过程中,较难处理的硬石头。乡村黑恶势力实施的违法行为“灰度”较高,同基层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执法人员对自身安全等方面存在顾虑等原因,使得乡村黑恶势力,治了又治,治了又有,治之不绝。乡村黑恶势力不仅对村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对基层治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正确梳理好乡村黑恶势力对基层治理的影响、探索出合适的治理方式,对于响应中央扫黑除恶的号召、提高农村行政管理水平、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法:从实际相关部门拿到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各类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真实案例。本研究从相关部门拿到了P村五一六事件的真实案例,可供我们进行对乡村黑恶势力对基层治理影响的研究。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真实案例的深度研究,以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使研究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文献研究法:通过参阅相关关于黑恶势力对基层治理影响的既有研究,对其他学者对其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分析、参考,从而为我们的研究指导方向,丰富我们的研究内容。
(三)既有研究概况
有关乡村黑恶势力的研究
在此之前,很多学者对乡村黑恶势力进行了调查研究,每一位学者都有各自的角度和研究方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学者认为,乡村黑恶势力的问题是在快速的社会变革和迫切需要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在乡村破坏公民的权利、无视法律和秩序、欺压老百姓。现如今的乡村黑恶势力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基层政治环境恶化的影响,由于它发生在社会治理的最底层,受害者是缺乏有效预防能力的村民,它会对农村基层治理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
学者们认为,乡村黑恶势力是一种社会病变,是长期、复杂、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农村经济利益巨大,国家对农村的控制滞后,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我国对乡村黑恶势力的治理一直在努力,并取得十分可观的成效,但黑恶势力并没有因此消失,反复出现了“打了又长、长了又打”的怪现象,折射出乡村治理黑恶势力的体制、方法、监督、后续管理等方面的深层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建立一整套持续性、针对化的对策,建立长效机制,只有通过精确的打击和多维度的监督,我们才能减少现有的黑恶势力并且抑制它们的增加。而且还需通过法治建设、系统优化和机制创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和创新农村管理系统,促进农村安全建设,才能真正做到让黑恶势力不再产生。
对于乡村黑恶势力产生的原因,学者们认为,当前农村基层政治结构的转变、突出私有经济方式的席卷已经导致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为黑恶势力滋长蔓延提供了空间,所以必须分析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来探寻当前乡村黑恶势力产生的根本原因。学者透过黑恶势力破坏农村社会秩序种种表现,以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为研究点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出乡村黑恶势力滋生的结构性因素。
有关基层治理的研究
有关基层治理,学者们认为,基层治理是通过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使得地区经济和社会得以发展,环境条件可以得到改善。从而使得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得到提高。基层治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建构思路:必须确保农民的利益排在第一位,最重要的是农民,要尊重他们教学、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权利;要重视生态环境的发展、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政府行政系统要进行深化改革,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融合的新模式,让乡村在规划、领导和指导下稳步进行。要一起规划村庄,要提高管理水平,适当促进公共设施的建设,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必须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xzgl/562539.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