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视角下女大就业问题研究以为例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2
一、政府公共政策变迁中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2
1.1公共政策及其变迁模式 2
1.2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迁 2
1.2.1计划经济时期 2
1.2.2改革开放以后 2
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表现 3
2.1样本的基本情况 3
2.2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描述 4
2.2.1毕业生数量增多,就业形势严峻 4
2.2.2女大学生继续深造人数逐年增加 6
2.2.3女大学生就业领域边缘化,就业质量不高 7
2.2.4就业市场上存在性别歧视 8
三、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因素分析 9
3.1社会性别意识未能进入决策主流 9
3.2有关女性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完善 10
3.3制定法律、法规和决策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10
3.4劳动就业的执行和保障监督力度不够 11
四、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性建议 11
4.1营造就业性别平等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11
4.2加快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12
4.3完善健全社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会生育保障制度 12
4.4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并完善配套立法 13
4.5增强政策的执行和监督力度 13
4.6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女大学生自主创业 14
4.7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增强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14
结语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一 17公共政策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大学为例
引言
前言
就业公平在社会公平中占据了重要的一个部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劳动就业也发生了以效率为中心的市场导向的变化。我国的劳动力出现供大于求的现状,再加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有精简裁员、优化组合的趋势,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女大学生由于受到性别差异对待,就业的条件更加苛刻,这种就业歧视也日趋严重。而现在的市场经济更多的关注效率,因此仅仅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是无法解决这种性别就业歧视,那么维护社会公平就得依靠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政府应当对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和充分就业负起主要责任。本文分析了有关女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并探讨实现平等就业的一些公共政策的可能的改进措施。
一、政府公共政策变迁中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1.1公共政策及其变迁模式
所谓公共政策,是指政府在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制定的行为法则,它是一系列谋略、办法、措施等的总称。在《公共政策研究》中,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详细介绍了两种公共政策的变迁模式:即常规的和范式性的变革模式。常规模式意味着对原有政策的修补,类似于“吸取教训”,而范式性模式则是一种本质上的改变。[1]
常规模式会以一种平常的方式推进,即按照被研究对象现有的方式来对待政策的变迁,这种变革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并且会不断进化;而范式模式需要一种创新精神来推动变迁,在政策子系统中会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变革,因此这种变迁模式往往是由范式和其能解释的现实之间的不同而催生。
1.2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迁
1.2.1计划经济时期
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初期,大学生毕业后会按照“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政策进行统一分配,学生按照国家的计划将分配到不同单位、部门。这种有组织的计划性就业即能实现大学生的就业,也没有性别就业歧视。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包分配的就业显露出了更大的缺陷。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按照组织的安排进行运作,犹如“铁饭碗”般的工作岗位,让人忽略了竞争的存在,完全不能调动起工作积极性,导致用人单位和工作人员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这种政策缺乏竞争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
1.2.2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相应的一系列政策也必须发生改变。一九八五年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国家计划内的招生“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由此,就业政策变成了“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双向选择”是指就业单位与就业人员之间可以进行自由的选择,如果就业人员感觉到工作的不满意,就可以向企业提出离职申请,从而解除与企业之间的合同关系;“供需见面”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各种形式与毕业生直接见面洽谈。[2]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期,“双向选择”的政策创新,不仅赋予就业单位选择优秀人才的权力,也扩大了大学毕业生的选择权。在“双向选择”政策运行初期,还没有出现有关性别的就业差异,但部分地区用人单位已经开始不自觉的加大对男大学生的青睐。
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的逐渐发展,催生了劳动人事制度的进一步变革,“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开始不适应不一样的社会政策环境。于是一九九三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改革“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就业政策,大部分毕业生开始进入人才劳务市场进行“自主择业”,[3]在就业政策的变迁过程中,因为社会、经济及观念等原因的相互交错作用,就开始凸显出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表现
2.1样本的基本情况
表21:样本年龄及性别构成表
性别
年龄
总计
2022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xzgl/51022.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