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阿司匹林用药调查分析
目录
1引言 5
1.1阿司匹林的简介 5
1.1.1名称 5
1.1.2药品简介 5
1.1.3药物药理 5
1.1.4阿司匹林的合成 7
1.2阿司匹林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7
1.2.1阿司匹林的传统药理作用 7
1.2.2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现状 8
1.3阿司匹林不良反应 10
1.4阿司匹林抵抗 11
1.5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
2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2.1研究内容 13
2.2调查对象 13
2.3研究方法 13
2.4统计学方法 13
3结果 14
3.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14
3.2老年人患病及用药概况 14
3.3老年人阿司匹林药物信息来源概况 15
3.4阿司匹林用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7
3.4.1老年人阿司匹林用药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17
3.4.2老年人用药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8
结论 20
参考文献 21
1引言
1.1阿司匹林简介
1.1.1名称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
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英文名称:Aspirin(ASR)
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
分子结构式为:C9H8O4
分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子相对质量:180.16
1.1.2药品简介
弗雷德里克热拉尔于1853年研究发现,当时的合成成品为乙酰水杨酸,使用水杨酸和醋酐反应合成,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898年,应用于第一次医学治疗,本次使用是由化学家菲霍夫曼合成使用,治疗结果极好,应用于其父的风湿关节炎。1899年,确定该药名字为阿司匹林,并且经由德莱塞介绍确定。作为医药学三大经典药物,到今天已经被临床使用高达一百多年。目前该药依旧是非常普遍使用的一个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解热、抗炎、阵痛,同时可以用于作为一个标准来评价和比较其他药物。由于该药能够造成血栓素A2的产生减少,因此同样能够用于抗血栓,阻止血小板聚集。在临床上也可当做预防药物使用,主要用作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在医学的研究和众多疾病领域仍旧拥有较高的地位,研究使用依旧活跃[1]。
1.1.3药物药理
(1)药物作用机制
a.解热、镇痛、抗炎
阿司匹林是最早应用在解热、镇痛中的药物,其所被使用的药理作用主要为:解热、抗炎、镇痛。但在后来的基础研究中发现,虽然多种实验动物体内前列腺素浓度较高,却并未出现伤害性兴奋的传入,而在COX1、COX2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中,给予阿司匹林后仍有明显解热、镇痛的效果,提示阿司匹林不是单一通过抑制COX来达到解热、镇痛效果[2]。
b.抗血小板聚集
动脉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严重灌注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是心脑血管及外周动脉疾病的根源。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栓素合成酶A2(TXA2)和COX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低剂量阿司匹林不可逆性的与环氧化酶2(COX2)结合使其乙酰化而失活,从而抑制TXA2形成,阻断TXA21.3.2药物代谢动力学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此作用持续血小板整个生命周期(7~10d)。
c.防治恶性肿瘤、预防神经系统疾
病目前随着科学界对阿司匹林的研究逐渐深入至分子水平阶段,阿司匹林与癌症预防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热门研究焦点。相关研究发现,该药能够延缓癌细胞的生长,该作用的主要机理是由于癌细胞会产生大量前列腺素E2,但该药却能够阻止前列腺素E2的产生,因此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唤醒免疫系统,达到该防治目的[3]。
新近研究中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幅度比未服药者低,从而延缓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智能损害的进程。阿司匹林的分解物水杨酸可以与同名为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在细胞核中诱发细胞死亡)的酶类相结合,从而阻断其进入细胞核,抑制神经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2)药物代谢动力学
该药服药方式为:口服,吸收特点为:吸收效率完全,速度快。能够影响该药的吸收速度的因素主要为胃肠道的酸碱度。该药的主要吸收顺序为:先经由胃肠道进行第一步的吸收分解,第二步会分散结合到身体各个部位,下一步为肝功能的分解,最后为肾功能的排泄。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和妊娠状态的患者结合率较低,该药物在吸收服用之后能够分散到达的部位有:各关节腔、各组织、甚至能够到达脑脊液。达到最高药物峰值的时间为:12小时,应用于不同的治疗目的也有不同的用药浓度:抗炎、抗风湿:150300mg/ml,解热镇痛:2550mg/ml。影响药物排泄速度的因素为尿液的酸碱度,当尿液的酸碱度偏向碱性时排泄速度较快,反之亦然。
1.1.4阿司匹林的合成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由水杨酸和乙酸酐反应合成,催化剂主要用酸。
在查阅资料中了解得知,生产阿司匹林的良好工艺生产方法为:使用碘作催化剂,具体流程为首先准备一适合容器,将准备好的乙酸酐和碘加入其中,边搅拌边加热,反应设定时间,静置冷却达到常温。静等结晶析出,即可使用冰水加以进一步冷却可析出大量粗产品,所得粗产品即可精制获得阿司匹林成品。在该资料中可知,该反应的最佳使用药材配比为:水杨酸:乙酸酐:碘=1:2:0.0039;可将反应时间设置为:30min,温度设定在80℃85℃均可,使用该方法和反应条件最终可得产率为85.9%。并且该反应方法经试验验证得知合理、可靠,可以用作大批量生产使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6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