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地茜草的质量比较分析(附件)
1 引言 1
2 理论部分
2.1 茜草的历史考证 2
2.2 茜草的成分研究 2
2.2.1 萘醌及其化合物 3
2.2.2 环已肽类 3
2.2.3 多糖类 3
2.2.4 其它成分 3
2.3 茜草的临床应用 4
2.3.1 治疗出血证 4
2.3.2 治疗瘀血证 4
2.3.3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4
2.3.4 治疗慢性腹泻 4
2.3.5 治疗软组织损伤 4
2.4 茜草的现代药理作用 4
2.4.1 凝血作用 4
2.4.2 抗癌作用 4
2.4.3 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5
2.4.4 抑菌作用 5
2.4.5 抗氧化作用 5
2.4.6 免疫抑制作用 6
2.4.7 祛痰和抗乙酰胆碱作用 6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7
3.1.1 实验药材 7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血作用 4
2.4.2 抗癌作用 4
2.4.3 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5
2.4.4 抑菌作用 5
2.4.5 抗氧化作用 5
2.4.6 免疫抑制作用 6
2.4.7 祛痰和抗乙酰胆碱作用 6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7
3.1.1 实验药材 7
3.1.2 实验所需试剂 7
3.1.3 实验所需仪器 7
3.2 实验方法 8
3.2.1 基源鉴别 8
3.2.2 性状鉴别 8
3.2.3 显微鉴别 8
3.2.4 理化鉴别 8
3.2.5 含量测定 8
3.2.6 检查 8
3.3 实验内容与结果 8
3.3.1 基源鉴别 8
3.3.2 性状鉴别 8
3.3.3 显微鉴别 9
3.4 理化鉴别 9
3.4.1 显色鉴别 9
3.4.2 薄层鉴别 10
3.5 含量测定 11
3.5.1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用性试验 11
3.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
3.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2
3.5.4 线性关系考察 12
3.5.5 重复性试验 12
3.5.6 精密度试验 13
3.5.7 回收率试验 13
3.5.8 样品含量测定 13
3.6 检查 14
3.6.1水分检查 14
3.6.2灰分测定 15
3.6.3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15
3.6.4 浸出物的含量测定 16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20
1 引言
茜草(Rubia cordifoLia L.)为茜草科茜草属Rubia茜草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该科现存有6种,其在亚洲、欧洲、美洲、南非等地均有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四川(北部)及西藏(昌都地区)等地均有种植。茜草为常用中药草,有12种之多[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药用部位是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通常在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保存,也有特殊需要的在夏季采挖。茜草有很好的止血作用,素有红茜草之称。此药又名:茅蒐、藘茹、茹藘蒐、茜根、蒨草、茹卢本、地血、牛蔓、芦茹以及五爪龙等。主要作用是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可用于血热咯血、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吐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黄疸、疮痈、衄血、尿血、痔肿等症状的治疗。此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也有显著疗效。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表明,茜草对治疗出血性疾患、慢性腹泻有良好的效果,还可治疗软组织损伤、慢性气管炎,此外在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风湿性关节炎等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
茜草作为治疗各种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药材,在临床上应用非常普遍。由于其药用价值高,需求量大,而野生资源又日渐枯竭,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现主要以人工种植为主。本课题主要对全国10个产地茜草的基源、性状、显微、理化、检查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性地探索,以此来比较不同产地茜草的差异,力求制定出更优的质量标准;确定茜草的优良种植资源分布,为此药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并且通过对其有效成分的研究,找出其利弊,提出有利于改进用药方案、提高疗效的见解,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2 理论部分
2.1 茜草的历史考证
茜草科是双子叶植物纲,龙胆目的一个科。早期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茜草科分类在茜草目内。茜草最早被人类用于衣服的红色染料。该药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由于其特殊的染色作用,在《汉官仪》中就有“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之句。后来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其形态有了具体的描绘,故有“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方甚中空有劢,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可以染绛。”之说[2]。清代对茜草有了更多的记载,在《物理小识》、《诸罗县志》、《植物名实图考》、《淡水厅志》、《嘉义县志》、《台湾府葛玛兰厅志》、《台湾通史》等古典文献中都有对茜草详细的记载。六十多年前,杜燕孙氏在《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一书中,对茜草的染色有详细的解说,对色素成分也有说明,茜草根中之色素为茜素、茜紫素、赝茜紫素三种,茜素为其主要成分[3]。
茜草根据其分布的不同可以分为东洋茜和西洋茜两大类,东洋茜又因地域的分布不同,又有印度茜草、中国茜草、日本茜草的区别。就染红来说,西洋茜草和印度茜草较优于中国茜草。据相关资料表明,中国茜草和日本所产的东洋茜草,染色时其红色素较薄而橙色较强,而西洋茜草与印度茜草则比较鲜红。茜草染色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新采集的生鲜茜草根,二是用中药店所购买的干茜草根。
2.2 茜草的成分研究
现代许多学者都对茜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茜草根中含多种羟基蒽醌类衍生物(伪羟基茜草素、茜草酸、茜草甙、茜草素、羟基茜草素、异茜草素、大黄素甲醚),此外还有多糖类、苷类、萜类、已肽类等有效成分。后来通过实验又分离得到了甙元为茜草萘酸的茜草萘酸甙Ⅰ和Ⅱ,二者均有升白活性作用。
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茜草进行了系统性地实验和分析,在分析茜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除了已知的化学成分蒽醌、苷类、萘醌及其苷类、萜类、环已肽类化合物外,还发现了其他成分[45]。药理活性方面相关研究表明,茜草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保肝、抗肿瘤、升高白细胞及免疫调节等作用[6],后又研究表明具有抗炎抗风湿[7],抗氧化作用等方面的作用[8]。由于我国不同的生态环境也导致植株在活性成分上有所不同,故本课题拟对茜草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茜草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2.1 萘醌及其化合物
在茜草的甲醇提取物中发现含有萘氢醌、4萘醌、2氨基甲酰基3甲基1,2氨基甲酰基3羟1,4萘醌,去氧拉伯醌等萘醌类化合物[9]。现代研究表明茜草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含有萘醌类化合物(羟基2H萘骈[1,2b]吡喃2酮5羟酸甲酯,3′甲氧羰基4′羟基萘骈[1,2′2,3]吡喃6酮,命名为茜草内酯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3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