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模式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字数:5442】
论文摘要: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模式,从工业中心的理念定位、设备与教学团队、管理与企业文化以及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分析其成功之道。合理借鉴工业中心的经验,对内地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工业中心,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从教高[2006]16号文中提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到2010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再次提出了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可以看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的特征所在。
一、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的模式
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被誉为现代工业训练楷模和工程教育创新先锋,得到了海内外教育界和工业界的认同和高度赞赏,笔者有幸在工业中心学习培训了一段时间,耳闻目睹了工业中心的发展运作情况,对工业中心的辉煌和成功经验略有感悟。
(一)准确的定位,创新的理念
工业中心运作理念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审时度势,适应香港和世界科技和社会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以求实务实的态度不断来调试。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产、学、研结合,培养创造力,为企业输送首选毕业生,是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目前的定位。工业中心也从最初的工业基本技术训练工场发展为学习工厂,进而提升为研习工厂,从基本技术训练到增值培训到创值培训,从善用资源到资源增值到资源创值,从为本校服务到为其他校服务到为地区、工业界和社会服务,从以资源为本的管理到以人为本的管理到以人的创造性为本的管理。如今的工业中心已发展成为现代工业训练的基地、科技开发的平台、业界的技术后盾,集多功能于一身,以启迪创意、激励创新、推动发明为主旋律的多功能研习工厂。
(二)现代化的设备和高素质学习型的团队
工业中心目前面积11000平方米,大约有超过20个培训工厂和超过10个认可、认证及联合培训中心。它充分体现了现代工业训练的超前性和现代性,拥有现代制造业涉及的各个门类的先进设备,引领香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使学生在工业训练过程中能够涉猎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如已经开始在企业工厂应用的先进技术,CAD/CAM/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编制)、CAT(计算机辅助测试)、RP(快速原型技术)等等。还有那些尚未在企业、工厂使用,或刚开始在个别企业使用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技术,如FMS(柔性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RE(逆向工程)、IH(智能家居)等等。
工业中心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际经验,也就是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自制,技能联系实际和现代工业训练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讲清楚,也能直到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更重要的是有能力进行科研和技术开发。目前在工业中心的一百多名职工中,中、高级以上的技术人员占到80%,很多成员都有5到10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有的甚至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或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这些教师在工作需要和自身基础条件出发,在工作之余以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机会勤奋学习进修,提高了团队的科技水平,增强了教学和科研开发能力。
(三)科学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文化
工业中心归香港理工大学管理,但在许多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工业中心拥有公平及坦诚的管理层,为每个成员的提供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平台和发展机会,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承担责任。各级领导层都要形成决策力,在工业中心的总目标和规划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中层到上层到下层,都有沟通的有效渠道,高度透明。使公平、公开和公正等到了保证和贯通。
工业中心文化的精髓是以人文本,对人的尊重,对团队成员潜质的珍视和最大限度的发挥,使每位成员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从领导层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作风,到员工层的通力合作与无私奉献,到重视人才的引进和鼓励,到支持员工的进修方面等,处处体现了工业中心以人为本的文化精髓。
(四)与企业界的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
工业中心的运作模式可以理解为产、学、研结合的研习工厂,教学是研习工厂运作的主线和核心,同时密切联系企业界,服务社会,推动香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工业中心与企业界紧密联系的核心在于其合作项目来自于企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中心与企业界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员培训、技术推介,顾问服务、工业技术难题解决、安全评估和事故分析等。同时工业中心也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从资金、设备、软件等各方面给予回馈,尤其是企业与工业中心合作进行重大的科技开发和提供一些科技开发项目作为工业中心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课题。
二、对内地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论文摘要: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模式,从工业中心的理念定位、设备与教学团队、管理与企业文化以及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分析其成功之道。合理借鉴工业中心的经验,对内地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工业中心,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从教高[2006]16号文中提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到2010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再次提出了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可以看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的特征所在。
一、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的模式
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被誉为现代工业训练楷模和工程教育创新先锋,得到了海内外教育界和工业界的认同和高度赞赏,笔者有幸在工业中心学习培训了一段时间,耳闻目睹了工业中心的发展运作情况,对工业中心的辉煌和成功经验略有感悟。
(一)准确的定位,创新的理念
工业中心运作理念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审时度势,适应香港和世界科技和社会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以求实务实的态度不断来调试。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产、学、研结合,培养创造力,为企业输送首选毕业生,是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目前的定位。工业中心也从最初的工业基本技术训练工场发展为学习工厂,进而提升为研习工厂,从基本技术训练到增值培训到创值培训,从善用资源到资源增值到资源创值,从为本校服务到为其他校服务到为地区、工业界和社会服务,从以资源为本的管理到以人为本的管理到以人的创造性为本的管理。如今的工业中心已发展成为现代工业训练的基地、科技开发的平台、业界的技术后盾,集多功能于一身,以启迪创意、激励创新、推动发明为主旋律的多功能研习工厂。
(二)现代化的设备和高素质学习型的团队
工业中心目前面积11000平方米,大约有超过20个培训工厂和超过10个认可、认证及联合培训中心。它充分体现了现代工业训练的超前性和现代性,拥有现代制造业涉及的各个门类的先进设备,引领香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使学生在工业训练过程中能够涉猎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如已经开始在企业工厂应用的先进技术,CAD/CAM/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编制)、CAT(计算机辅助测试)、RP(快速原型技术)等等。还有那些尚未在企业、工厂使用,或刚开始在个别企业使用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技术,如FMS(柔性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RE(逆向工程)、IH(智能家居)等等。
工业中心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际经验,也就是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自制,技能联系实际和现代工业训练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讲清楚,也能直到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更重要的是有能力进行科研和技术开发。目前在工业中心的一百多名职工中,中、高级以上的技术人员占到80%,很多成员都有5到10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有的甚至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或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这些教师在工作需要和自身基础条件出发,在工作之余以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机会勤奋学习进修,提高了团队的科技水平,增强了教学和科研开发能力。
(三)科学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文化
工业中心归香港理工大学管理,但在许多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工业中心拥有公平及坦诚的管理层,为每个成员的提供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平台和发展机会,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承担责任。各级领导层都要形成决策力,在工业中心的总目标和规划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中层到上层到下层,都有沟通的有效渠道,高度透明。使公平、公开和公正等到了保证和贯通。
工业中心文化的精髓是以人文本,对人的尊重,对团队成员潜质的珍视和最大限度的发挥,使每位成员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从领导层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作风,到员工层的通力合作与无私奉献,到重视人才的引进和鼓励,到支持员工的进修方面等,处处体现了工业中心以人为本的文化精髓。
(四)与企业界的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
工业中心的运作模式可以理解为产、学、研结合的研习工厂,教学是研习工厂运作的主线和核心,同时密切联系企业界,服务社会,推动香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工业中心与企业界紧密联系的核心在于其合作项目来自于企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中心与企业界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员培训、技术推介,顾问服务、工业技术难题解决、安全评估和事故分析等。同时工业中心也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从资金、设备、软件等各方面给予回馈,尤其是企业与工业中心合作进行重大的科技开发和提供一些科技开发项目作为工业中心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课题。
二、对内地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论文摘要: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模式,从工业中心的理念定位、设备与教学团队、管理与企业文化以及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分析其成功之道。合理借鉴工业中心的经验,对内地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工业中心,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从教高[2006]16号文中提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到2010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再次提出了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可以看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的特征所在。
一、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的模式
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被誉为现代工业训练楷模和工程教育创新先锋,得到了海内外教育界和工业界的认同和高度赞赏,笔者有幸在工业中心学习培训了一段时间,耳闻目睹了工业中心的发展运作情况,对工业中心的辉煌和成功经验略有感悟。
(一)准确的定位,创新的理念
工业中心运作理念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审时度势,适应香港和世界科技和社会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以求实务实的态度不断来调试。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产、学、研结合,培养创造力,为企业输送首选毕业生,是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目前的定位。工业中心也从最初的工业基本技术训练工场发展为学习工厂,进而提升为研习工厂,从基本技术训练到增值培训到创值培训,从善用资源到资源增值到资源创值,从为本校服务到为其他校服务到为地区、工业界和社会服务,从以资源为本的管理到以人为本的管理到以人的创造性为本的管理。如今的工业中心已发展成为现代工业训练的基地、科技开发的平台、业界的技术后盾,集多功能于一身,以启迪创意、激励创新、推动发明为主旋律的多功能研习工厂。
(二)现代化的设备和高素质学习型的团队
工业中心目前面积11000平方米,大约有超过20个培训工厂和超过10个认可、认证及联合培训中心。它充分体现了现代工业训练的超前性和现代性,拥有现代制造业涉及的各个门类的先进设备,引领香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使学生在工业训练过程中能够涉猎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如已经开始在企业工厂应用的先进技术,CAD/CAM/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编制)、CAT(计算机辅助测试)、RP(快速原型技术)等等。还有那些尚未在企业、工厂使用,或刚开始在个别企业使用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技术,如FMS(柔性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RE(逆向工程)、IH(智能家居)等等。
工业中心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际经验,也就是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自制,技能联系实际和现代工业训练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讲清楚,也能直到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更重要的是有能力进行科研和技术开发。目前在工业中心的一百多名职工中,中、高级以上的技术人员占到80%,很多成员都有5到10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有的甚至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或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这些教师在工作需要和自身基础条件出发,在工作之余以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机会勤奋学习进修,提高了团队的科技水平,增强了教学和科研开发能力。
(三)科学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文化
工业中心归香港理工大学管理,但在许多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工业中心拥有公平及坦诚的管理层,为每个成员的提供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平台和发展机会,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承担责任。各级领导层都要形成决策力,在工业中心的总目标和规划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中层到上层到下层,都有沟通的有效渠道,高度透明。使公平、公开和公正等到了保证和贯通。
工业中心文化的精髓是以人文本,对人的尊重,对团队成员潜质的珍视和最大限度的发挥,使每位成员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从领导层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作风,到员工层的通力合作与无私奉献,到重视人才的引进和鼓励,到支持员工的进修方面等,处处体现了工业中心以人为本的文化精髓。
(四)与企业界的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
工业中心的运作模式可以理解为产、学、研结合的研习工厂,教学是研习工厂运作的主线和核心,同时密切联系企业界,服务社会,推动香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工业中心与企业界紧密联系的核心在于其合作项目来自于企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中心与企业界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员培训、技术推介,顾问服务、工业技术难题解决、安全评估和事故分析等。同时工业中心也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从资金、设备、软件等各方面给予回馈,尤其是企业与工业中心合作进行重大的科技开发和提供一些科技开发项目作为工业中心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课题。
二、对内地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444484.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