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宗教文化与旅游【字数:7671】

2023-04-14 15:1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宗教文化与旅游
摘要:宗教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各种宗教从起源到现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对世界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许多宗教信徒也加入其中,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觐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同时,宗教建筑、雕塑、宗教活动等也强烈地吸引着非信众的普通游客。在一定条件下,宗教文化可以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宗教文化的发展及传播。如何处理好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并进行了深入的发展战略分析,提出了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和假设,最后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选择,拟定市场促销开发策略。文章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创新、客源市场开拓、宗教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提出具体措施。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缺陷,并展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对策

  引言

  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渗透到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宗教资源丰富,文化内涵丰厚,开发优势明显,但从总体看,我国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还未能进行更好的开发与利用。宗教文化旅游的价值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以宗教活动或宗教景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我国宗教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和旅游价值,它们不仅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是人们访古探幽、增长知识的博物馆。对宗教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将有助于引导宗教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开发宗教文化旅游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对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高素质从业人员、资源保护不力以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现象。因此,我们要澄清模糊观念,端正对宗教文化的认识,加强宗教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宗教旅游管理模式,促进宗教文化旅游健康发展。充分研究、发掘和利用优秀宗教文化资源,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地域文化品位、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振兴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宗教文化概述

  (一)宗教

  宗教自原始社会开始出现,最初代表的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宗教就是一种信仰的存在,是对人类自身及自然界的敬畏,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

  宗教包括了符号意义、信仰、叙事体的故事,还有应该给予修行者生命体验的宗教实践。无论宗教的中心意义体现在任一神性或众多神灵上,抑或是根本真理,宗教的普遍特征是由修行者的祈祷、仪轨、冥思、音乐和艺术形式所表现,除此以外,宗教还和社会及政治常常相互交织。宗教的特征可以集中表现为特殊的超自然现象、形而上学,出自于宗教法律的道德要求或生活方式。宗教也包括了原始的文化传统、神圣的著作、历史神话,还有个人的宗教信念与经验。宗教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文化中提取许多形态,同时伴随着各种文化的差异。

  (二)宗教文化

  文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表现形态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文化也表达着人类自身所能够理解的意义,没有人,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存在的。当然,文化是与自然相对而言,人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把人的智慧、创造、感情注入了自然,并使自然逐步发展为人化自然。

  宗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本来就与文化难解难分,因为人类创造宗教的过程是一种更为高级而复杂的精神文化过程,它与文化一样,给人类提供了一整套生活方式。所以,从广义上讲,宗教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史,宗教是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的自我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的外在的表现。宗教文化通过对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法律、教育、生活习俗、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绘画、雕塑、旅游、诗歌等方面进行渗透。

  二、宗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1.宗教文化为旅游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宗教作为人类创造的社会文化形式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化了人类文化。宗教包含着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些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阴山山脉发现的阴山岩画是较为古老的宗教遗存,贺兰山岩画也大量地记载了中国北方的原始宗教,这对游客了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巨大帮助。现代寺庙中,各种宗教题材的绘画也成为人们了解当地宗教文化的重要环节,从远古时期的图腾石刻,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到近代宗教题材的雕塑;从原始祭祀音乐到现代佛教寺庙的佛教音乐、基督教堂中的教堂音乐等。不同种类的宗教,其制度也各不相同,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法律制度不仅受本地区其他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宗教礼仪丰富而复杂,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只有身处宗教文化浓郁的地区才能真正感受各种宗教礼仪的区别。到中亚地区,必定要接触到伊斯兰教教徒的饮食起居、社会交往、人生仪礼等,而我们必定要尊重教徒们的各种礼仪,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宗教的禁忌。所以,宗教对旅游地及旅游过程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中,我们不能忽视寺院教育、医疗卫生、慈善事业等。我国的各个佛学院、西方国家由教会开办的学校、神学院等构成的寺院教育;教会医院、育婴堂(孤儿院)等构成的医疗卫生机构;它们都是宗教的载体,对旅游也有特定的价值。

  2.宗教文化为旅游业提供了众多人文景观

  世界上各种宗教的信教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宗教信徒的信仰与求知欲望转化成旅游动机,形成了以探求宗教文化为目的的旅游潮流。各国各地区形成了许多宗教圣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罗马、梵蒂冈、印度等都成为国际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宗教圣地成为旅游者到该地区必去的目的地。在我国,宗教种类齐全,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与我国的道教共同发展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亿多人信仰各种不同宗教,宗教活动场所8.5万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很多宗教场所有几大宗教在我国发展中留下的文物古迹,它们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必不可少的人文景观。2006年,在xxxx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中,宗教古迹就有250多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佛教为例,在我国中原地区,游客可以感受到汉传佛教的魅力;到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游客感受到的是藏传佛教的深邃。同时,佛教根据派别不同,地域不同,其寺院建筑等景观也有所不同。宗教文化胜迹成为现代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

  3.宗教文化间接地影响旅游业及其他方面

  宗教文化中的人物故事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传到千家万户。如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讲述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佛教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也有一些风景名胜区,如被誉为孙大圣故里的江苏花果山风景名胜区、火焰山,等等。另外一部以佛教为题材的电影《少林寺》影响更加巨大,无论是武术爱好者还是旅游爱好者,在影片播出之后更是大量来少林寺景区参观游览。宗教文化间接地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弘扬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新时期,旅游者到宗教信仰浓郁的地区参观游览时必定要品尝该地区最具特色的饮食,如新疆、宁夏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较多,针对这一情况可安排到当地清真餐厅用餐,感受伊斯兰教的饮食文化;在五台山游览时,游客也可以品尝斋饭。这就要求投资一些与当地宗教文化相适应的旅游饭店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大软件投入,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水平、服务意识等。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1.旅游业促进宗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宗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方式有神职人员的传教、宗教信徒的传教等,而信徒们以朝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成为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旅游活动是人们对物质、精神等追求提高的具体表现,通过旅游过程能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加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也包括对不同地区的宗教文化的理解。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呼和浩特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大召为建成最早的藏传佛教寺院,同时也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记载了呼和浩特从建城到现在的沧桑巨变。来呼和浩特旅游的游客中几乎有95%以上的游客会选择到大召参观游览,以了解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对于蒙古族所信仰的藏传佛教也有更深的了解,对藏传佛教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菩萨顶、峨眉山的华严寺、九华山的天台寺等地,每天都是游人如织、朝山进香,有浓郁的宗教气氛。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成为穆斯林们向往的地方,一千多年来,这三大圣地成为他们崇拜、景仰和朝觐的首选地。教徒们以能来到麦加朝觐瞻仰为一生中最大幸事,每年朝觐季节来到麦加的朝觐者有200多万人。

  2.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工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及文物保护工作得到落实,许多宗教文物古迹得到修缮和恢复。一些寺庙道观的修缮和发展旅游业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地区的宗教活动也得以恢复,许多古籍、文物古迹得到保护,重现了昔日的风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内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也在逐渐恢复历史原貌。梅日更召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位于包头市昆都仑区西30公里处,始建于1677年。梅日更召是全球范围内唯一用蒙古语诵经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召庙。

  三、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宗教局、国家文物局、国家标准委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的意见》,按六部门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将进一步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将规范燃香活动纳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常规工作。

  (一)以宗教景观建设为基础

  2010年,全国政协xxxx贾庆林在与全国性宗教团体负责人座谈时提出继续帮助宗教团体搞好自身建设,解决实际困难,这是党和政府对宗教基础与宗教旅游硬件建设的大力扶持,符合xxxx提出的积极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而宗教旅游的收入又为当地的财政收入注入可持续性的重大活力。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认识到了这一点,加快推进南通崇川区观音山的一城三园建设,一城三园在《区政府工作报告》的注释是观音山镇的旧城改造和园区建设,一城为打造一个集生活居住、宗教旅游、休闲娱乐、商贸购物为一体的观音山新城;三园为物流园、纺织服装园、生态工业园。目前,南通市的多处宗教场所正积极创造条件,争创星级旅游景区,将宗教文化建设与发挥宗教场所的社会功能相结合,提升南通旅游的软实力。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了满足人们求知、追求美、放松身心等精神领域的需要,宗教文化产品还能满足人们购买收藏的需求。这些特征恰恰与旅游的一些基本特征吻合在一起,具有满足旅游动机的内在因素,可以在旅游活动中发挥作用。。

  (二)以宗教旅游品牌为重点

  江苏省南通市五大宗教俱全,现有信教群众60万人,宗教活动场所159处。如图一所示,这些珍贵的宗教旅游资源中,只有狼山佛教资源得到充分开发,规模比较大;其它宗教旅游资源,例如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伊斯兰教的发展规模较小,仍有较大潜力可挖。应进一步加强宗教资源整合,提高旅游利用率。一是要继续修缮、扮靓一些重要的宗教场所,挖掘宗教景观的历史。

 

  南通市政府将基督教、天主教异地重建在海港引河绿化带内,目的就是通过宗教搞好旅游业。南通市第一城基督教堂总造价在1300万元左右,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财政拨款100万元,在消防、绿化方面也进行了资金投入。全国政协副xxxx、全国基督教原xxxx兼会长丁光训主教给南通基督教堂迁建工程题名为第一城基督教堂,这源于丁主教从中国南通近代第一城的灵感而来。同时,保留原基督教堂作为基督教博物馆适时对外开放,作为增加旅游业的一个窗口,有利于南通旅游业的发展。二是加强对宗教景观进行宗教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解读,对非物质性宗教文化进行深掘。例如2007年,南通市民宗局举办的佛教名山聚首狼山系列活动,包括书画作品展、梵呗音乐会以及素食与长寿研讨会等,提升了狼山广教寺的旅游形象。

  (三)以宗教旅游产业为依托

  宗教有几千年的历史,宗教文物、宗教艺术、宗教建筑、宗教音乐、宗教经典源远流长……很多人到国外考察、旅游,觉得到海外游览往往离不开宗教,例如,你会看到,中东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东南亚国家佛道教和马祖的寺庙、其它地方有基督教几百年留下的宏伟大教堂。在中国也如此,有山必有寺,旅游业和宗教紧紧相连。宗教与旅游相结合这是中国旅游业一大发展趋势,可以提高旅游的品位,增加旅游收入,安排就业岗位。有利于宗教和睦、社会和谐。

  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并渗透到文学、天文学、地理学等领域,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的比例,在中国达到了5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竟占了90%。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藏,除了雪域高原特有的风景吸引旅游者前去参观,更为重要的是遍布藏地的大小寺院与全民信仰的独特民俗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不管信徒也好,看热门也好,人们都清楚的知道,如果西藏没有了宗教,或者说不是这么全民信仰而生就的生活习惯,那它就少了很多的神秘性。而道家圣地武当山,山险楼奇,独特的宗教建筑与道教千年来形成的独特的养生、保健生活奥秘耐人寻味,令来这里的中外游客如醉如痴。

  宗教文化旅游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少地方的实践表明,宗教文化旅游确实能起到不冒烟、赚大钱的作用。如无锡市的灵山大佛景区,每天吸引游客万人以上,仅门票收入每年在10亿元左右。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等几大佛教名山的年旅游收入也颇为可观。每逢初一、月半或是佛教节日,这里不仅仅是信众进香礼佛的圣地,也成为会亲访友、参观游览的活动场所。寺庙旅游日益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如常熟兴福寺、三峰寺、藏海寺三大寺院每年接待游客、香客人数100多万人次。

  上述情况表明:宗教文化旅游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各地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与整个旅游业的融合度仍较差,宗教旅游收入占整个旅游收入的比例较低。如何促进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应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文化旅游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特别近年来,宗教文化旅游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不少地方,快速发展的宗教文化旅游对旅游业贡献巨大,对相关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作用也日益显著。但我们也看到,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仍然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在旅游管理、宗教管理、宗教团体、旅游企业等有关部门之间,宗教徒与非宗教徒之间,对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的意义、宗教事业和旅游产业如何协调等问题尚缺乏统一的认识,许多宗教文化旅游的优质资源因意见分歧而迟迟未能得到较好开发。

  开发过热。有的领导干部将发挥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简单地理解为利用宗教推动经济发展,只管利用宗教文化在促进旅游、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平台作用,而没有注意防范相关的负面影响,有的地方党政出面主导,大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甚至沦为宗教搭台,宗教唱戏,不仅人为助长宗教热,而且败坏党风政风。

  开发肤浅。一些地方在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观念陈旧,开发利用方式单一,重旅游轻文化,过渡商业化,规划布局缺乏总体把握,综合开发和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有的低层次乱建滥建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开发短视。以宗教文化资源为主体和依托的景区开发中大多有严重的短视症现象,无视景观的历史文化渊源,不尊重宗教文化自身规律,侵害宗教界合法权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继承关系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机制问题

  宗教旅游涉及旅游、宗教、文物及所在地乡镇政府等多个管理部门。而在地方旅游管理体制中,长期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部门之间长期隔阂,甚至不相往来,一旦问题出现,很难沟通协调。致使一些问题由小变大且长期积累,得不到有效解决。

  管理混乱。一些与佛教、道教无关的单位、企业与个人,违反规定,擅自投资兴建寺庙、乱建露天宗教造像特别是露天大佛,大搞开光庆典和所谓的宗教活动,甚至雇佣假僧假道在非宗教活动场所从事抽签卜卦等迷信活动聚敛钱财,违背了宗教政策法规,损害了佛道教声誉,影响了地区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管理缺位。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主体不明、管理体制不顺、政策指导和法律规范跟不上等问题日益凸显。

  (三)人才问题

  目前来看,高水平的宗教旅游的管理人才、导游人员都非常缺乏,甚至可以说是奇缺。大部分导游和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对宗教文化知之甚少。在旅游人才的教育及培训机构,也没有建立起宗教文化旅游人才的专业培训项目。

  此外,浙江宗教文化旅游在配套设施、景区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也还存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如配套环节有待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营销宣传缺乏力度、海外市场开拓不够等。这都制约了浙江宗教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五、宗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一)强化管理职责

  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作为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管部门,其职能要明确,权威要强化。作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发挥宗教积极作用的要求的具体举措,宗教事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调查研究,加强对各地区各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指导,研究制订统筹规划和政策法律规范,使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走上合法、规范、健康、有序的轨道。

  (二)科学合理规划,综合开发利用

  尊重宗教文化和文化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加强研究论证,科学合理规划,综合开发,深度开发,突出特色,明确主题,不断提升景区文化资源开发的品位,力争打造精品名牌项目。

  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