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中国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运用研究【字数:7709】

2023-04-14 15:0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中国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运用研究
摘 要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如今,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将人民凝聚在一起,共同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习xxxx看来,只有先弘扬好中国精神,才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可能。讲话明确指出,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者,要实现中国梦,要推动民族复兴,这股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任务。中国精神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中国精神创造出一片领地,不仅是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突破与拓展,同时中国精神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其为动力,不断实现自身深化发展的过程。
基于以上基础,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精神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及其发展特性,客观分析了在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之时,中国精神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并且结合现实情况研析归结了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将以上探究同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结合,进而提出中国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的合理对策。
关键词:中国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
第1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国梦”由xxxx同志于2012年第一次提出,xxxx提出,要想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013年,xxxx同志提出要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将中国精神发扬光大。中国精神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民族精神,二是时代精神,其中,前者的核心思想是爱国主义思想,后者的核心思想是改革创新。中国精神是推动我国强盛兴旺的精神动力。2015年12月,xxxx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当代中国,我国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主题是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精神支柱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017年10月,xxxx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最为持久和最为基本的力量,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对中国精神进行进一步构筑,需要更好地实现中国价值,发挥中国力量,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中国精神”。直至2020年战“疫”以来,xxxx同志先后到北京、湖北、浙江、陕西进行调查研究。在每次访问中,他都强调我国人民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此外,“学习强国”平台中也对习xxxx从2012年到今天所发表的论述进行了收录和总结,为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正确认识和认真贯彻新时代中国精神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广大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未来发展。因此,强化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教育至关重要。中国精神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自身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过程。因此,中国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势在必行。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能够令中国精神相关理论得到进一步拓展。具体来讲,如今在时代、民族精神研究方面,我国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硕,但是,在中国精神研究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国精神的过程中,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基本特征及其涵义上,很少有学者关注中国精神培育方式。同时,习xxxx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由此可见,基于这一时代背景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精神的研究极具时代意义。
(2)能够令我国思政教育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会群体通过对思想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的运用,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社会群体组成成员,使其思想道德规范体系更加符合社会要求。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格的形成和道德修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见,传播与发扬中国精神的过程正是体现了思政教育的重要导向作用。由此可见,本研究不仅仅体现了在精神培育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情况,也是思政教育规律的一种探索形式。
2.现实意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中国梦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中国精神。因此,需要进一步发现中国精神所具有的价值及其所蕴含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好地推动社会成员精神发展,使社会成员拥有更加坚定的信念,使中国精神的普遍价值认识转变为个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规范。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复兴梦的希望和未来,更应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中国精神,并进行科学实践,使中国精神内化成个人行动,在发扬中国精神过程中发挥先锋作用,为实现国富民强,提高人民幸福感献出一份力量。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新时期肩负着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守正创新,不断实现自身深化发展的重任。因此,在实现中国精神的过程中,应将其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连,这不仅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改进作用,还能起到弘扬中国精神的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随着“中国精神”概念的提出,学术界也在不断呈现这项研究的成果。目前,学术界对中国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中国精神概念的研究
关于中国精神概念的界定,当前理论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整体性把握,即中国精神来自于社会实践,它被视为思想文化以及行为习惯之和。学者李德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发表的文章《阐释中国精神的哲学路径》中对中国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中国精神即我国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贯穿着民族历史的主体立场和价值观。(2)从中国精神与中华文化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中国精神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学者袁祖社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文章《“中国精神的文化”—实践自觉》中指出,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独特价值观念的表现。(3)在对中国精神时代特征进行判别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同中国梦之间的统一性。十八大以来,xxxx同志对中国精神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明确表示要实现中国梦,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力度,因为中国精神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温静学者在《论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价值意蕴》一文中阐述了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价值蕴涵不是单一的维度,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4)从概念界定角度来看,重点基于时代精神同民族精神内在联系的角度来对中国精神的内涵进行介绍。公方彬学者在《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呼唤》中提出,在解读中国精神的概念时,既要关注时代精神,也要关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学术界对中国精神的不同定义是由其定义的不同角度决定的。但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精神的研究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在关注中国精神的一个方面的同时,缺乏对中国精神整体的理解和理解。
2.关于中国精神主要内涵的研究
有关中国精神内涵的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习xxxx提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弘扬中国精神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议报告将中国精神总结为两个精神,一是时代精神,二是民族精神,其中,前者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后者的核心内容是改革创新。现在,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国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大都秉持“两部分说”观点。具体包括以下两项内容:一是基于民族精神角度对中国精神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进行探讨。张岱年学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精神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中国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一是刚健有为,二是和与中,三是崇德利用,四是天人协调,其中占据纲领地位的是刚健有为,他的这一理论主要体现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学者刘朝阳基于中国精神的生成角度,在《中华文化论坛》发表的《论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其价值彰显》一文中提到,中国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等多种思想,还有同心同德精神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等。(2)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视角探讨中国精神的主要内涵。刘建军教授把中国精神总结成“以人为本、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与时俱进”的精神。并且学者高艳杰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发表的《试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一文也表达了对此观点的认同。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学者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从中国梦的视角下提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荣开明在《观察与思考》发表的文章《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三个基本问题》中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精神主要表现为核心价值观上。
从以上学术界对中国精神主要内涵的研究可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二者都属于整体概念,其自身也包含着丰富的精神要素。因此,学术界在探讨中国精神时,并不只是从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角度来进行,也对其所包含的具体的精神内容进行了研究,使得中国精神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得到了全面准确的刻画。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还提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
3.关于中国精神价值的研究
十九大之后,习xxxx多次强调,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对中国精神的发扬。基于此,我国学界针对中国精神价值已经达成了共识。近几年以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中国精神价值研究工作。其中,以下几个研究成功最为典型:学者颜晓峰发表的《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中指出,要想进一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沿着中国道路,凝聚和弘扬我们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之间彼此促进、
相辅相成,共同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学者刘茂杰、王幸生、霍其成针对中国精神明确提出,它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结合在了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精神的弘扬力度。中国精神是构成中国梦的主要成分,能够将亿万中国人民凝聚起来,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攻坚克难的迫切要求。根据学者马欣欣、周向军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论xxxx关于中国精神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精神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精神支柱,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国精神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以上对中国精神价值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把中国精神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结合中国梦,肯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提出,回答了“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价值问题。然而,能够真正解释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少,需要进一步探索。
4.关于中国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将中华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的提升,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时代内容。学者宋妍在《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探究》一文,详细阐述了将中华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指出在大学生中弘扬中华精神,有利于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创新水平和能力,并建议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中国神融入课堂教学和日常实践活动。学者黄蓉生、赵成林认为,用中国精神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指出在高等院校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设计一些与中国精神有关的内容,使青年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帮助学生补足精神之钙。阮艳学者针对中国精神教学模式指出,要在探究式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路子,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以及中国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方面,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精神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对中国精神的研究较少,对中国梦的研究较多。其中《华盛顿邮报》一篇名为《中国人也有一个梦想》的文章说,中国梦是一个国家梦,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日常物质层面,二是国家层面的精神愿望。并且长期关注中国的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强调,“中国梦”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此外,一些学者还将“欧洲梦”与“美国梦”和“中国梦”进行了比较。牛津大学教授拉娜·米德认为,这种差异是基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同时,对美国精神、欧洲精神等其他国家的国家精神进行了研究,这使得中国精神研究工作有据可依。《美国精神》一书自1950年耶鲁大学出版以来,在东西方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作者通过大量代表性作品和对重大史实的叙述,对现代美国文化变化进行了全面评价,并对美国民族性格和民族特征进行了进一步介绍,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美国的国家属性。法国作家亚历山德拉·莱昂内尔·拉瓦斯汀对三位思想家对于欧洲文明的认识进行了总结,并将其著于《欧洲精神》一书中。他希望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多地关注被忽视和被遮蔽的欧洲。此外,还有更深的含义。他真的希望人们认识到,所谓的欧洲精神更多地通过国家责任来表现,并非表现于其他民族于上个世纪所遭受的灾难性历史命运中。
通过对国外研究的归纳总结,我们在研究国家精神的过程中可以对其中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经验加以借鉴,以此对中国精神中所包括的丰富内涵及其重要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使我们借助中国精神的力量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1.3 主要内容及框架
1.3.1研究的目标
发现中国精神的生成与发展、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精神的引领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微薄之力。
1.3.2主要内容
1.对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方式方法、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所在以及整体的研究框架加以介绍。
2.中国精神的生成与发展。首先阐述中国精神的三个生成条件:文化根基、领导核心、实践经验;其次按照近代-现代-当代的时间顺序,阐述中国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演进过程;然后阐述中国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所蕴含的发展特性;最后论述中国精神的两个主要内涵:分别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其核心思想分别是改革创新与爱国主义,并对二者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加以阐释。
3.对中国精神对于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所发挥的引领作用进行进一步介绍。本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从现实角度,阐述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其次,从学科角度,论述中国精神对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理论价值上;最后从育人角度,阐述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需要,即应用价值。
4.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首先阐述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并且针对这三个主要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
5.中国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中所发挥的路径选择作用。针对本文第四章提出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切实可行的措施,分别从以下三个角度:首先是中国精神的文化培育环境,具体有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其次是发挥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最后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
1.3.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在开展大学生思政课程的过程中,中国精神所发挥的价值
2.在优化大学生思政课程的过程中,中国精神路径选择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1.4.1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翻阅、搜集与中国精神相关的资料,对中国精神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价值以及弘扬和培育的文献进行总结和整合,可以了解当前的理论前沿,从而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写作思路和参考。
2.比较分析法
关于中国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资料很多。需要对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不同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进行比较分析,识别研究资料,调查研究理论,学习和吸收合理、优秀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结合时代特点总结自己的观点。
1.4.2本文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精神,本文在对中国精神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及其形成基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基于当下的时代特征来进行的,此外,本文还基于中国精神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新时代背景下,在引领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精神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体现出研究视角的创新。
2.研究内容新:文章从新时代背景的角度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进行了介绍,使中国精神在新时代征程中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提出中国精神应进一步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发展、与时俱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出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2章 中国精神的生成与发展
中国精神形成于千年的文明沉淀中,并且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其创造者是我国各族人民,作为我国思想精华,中国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价值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它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总称,如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其自身生成发展的过程。因此,本章详细论述了中国精神的生成条件、演进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国精神的主要内涵,以此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2.1 中国精神的生成条件
2.1.1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与滋养
精神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精神文化。中国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出历久弥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国精神也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中国精神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时代精神,二是民族精神。重温历史,不难发现,儒家、道家、佛教、法家及墨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精神都曾有过培育与影响。如,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牺牲精神,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曾子所提出的“任重道远”的忧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些都是对中国精神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2014 年 2 月,xxxx同志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用“重民本、求大同”等六个词语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总结。这既提炼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一,在“讲仁爱”方面,爱国主义的传统源于儒家“仁”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和道德思想,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第二,在“重民本”方面,孟子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第三,在“守诚信”方面,老子云:“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第四,“崇正义”可以体现在欧阳修所说的“宁以义死”、“视死如归”上。第五,“尚和合”主要体现在《周礼》中的,“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上。第六,“求大同”主要体现在孔子的《论语》中,“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综上所述,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我国现代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都能从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找到。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发展之“根”与发展之“魂”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它是推动中国精神发展的文化之源。中国精神形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精神也被注入了新的生命。
2.1.2领导核心:中国xxx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精神中,根源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