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新型城镇化进程下论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以诸城为例【字数:7729】

2023-04-14 15:0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新型城镇化进程下论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以诸城为例
摘要随着金融生态概念的提出,为金融领域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农村金融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农村金融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关系,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反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广,促进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由于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差异性,因此要立足于实际情况,通过发现农村经济的问题,通过农村经济问题来引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针对我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分析研究给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我国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将会采用文献研究,理论依据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来解决。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新型城镇化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背景我国目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多,占比大,发达程度低,是发展中国家。相对其他经济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要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需要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现阶段,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逐渐富裕,需要得到农村金融经济的支持。只有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保障农民、农村、农业资金的充足,才可以逐步解决问题。实现社会主义伟大目标。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农村经济的更好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经济水平的发展还需要依赖大的经济金融环境。要想使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发展,需要建立一个稳健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体系提供稳定的环境,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是加强建设农村金融生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也正在逐渐成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建设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为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建设。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农村经济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经济建设,而且市场经济建设仅仅局部于发达的大城市。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建设,才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在如今在这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显得尤其重要。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会促进经济向着好的方向前进。“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金融的帮助。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目前,我国非常重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采取了许多的方法来解决我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环境问题。在国家的不断努力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共同克服。本文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分析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措施。  1.1.1新型城镇化概述新型城镇化进程由个别地区试点,到2019年大部分地区试点,改革成果有目共睹。中国在改革的30年之间,城市规模扩大了将近三倍,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但是存在一个问题,空间城市化却没有带动人口城市化,中国现在应有2.6亿农民工,户籍制度限制了他们享受城市化带来的成果,如果去掉这部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率达不到百分之五十。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其实是通过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特点一般表现为起步较晚,水平偏低,速度快。根据我国六次人口普查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分别是:12.87%,17.58%,20.43%,25.84%,35.39%,49.68%。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随之产生,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城镇化的质量和内涵。跟以前的城镇化相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质量的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指的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和谐发展、生态宜居五个基本特点的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新型的社区、小城镇之间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2014年我国开始计划试点新型城镇化,2016年开始试点,直到2019年随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提出,对于发展优化以及建设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布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务工,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保证不以农业粮食和生态环境的损失为代价,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基础建设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1.1.2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与城镇化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农民以及农村的利益,在保证农业粮食产量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动城乡一体化。随着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促进农民经济来源,农民工进城打工更加方便,经济来源变多,农村经济也会逐渐提高,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有聚集效益的特点。城镇发展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有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在增加数量和规模的同时,把质量做好显得更加重要。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城镇质量提升的同时,其自身也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之中,改变人的观念,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民思想的提高,将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各方面的建设,都是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是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都是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1.2选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国外研究现状经济学家Schure·P(2009)则指出,金融环境本身自带调节与优化功能,这一功能跟自然环境互为一致。金融以谋求自身成长、发育而左右着内外全体要素开展互相间的作用及彼此间影响,在该过程的持续中自然形成相互平衡,进而完成金融高效的发展。Beck·T(2012)则认为,金融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类似,均要借助与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及司法环境,而这些环境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则是金融良性发展所赋予生态环境必然的特征性烙印。专家RLRobinson·D(2014)指出,金融发展特别是农村金融发展要以客观规律为原则,其从初始的不完整形成持续性的发展,并在不断变化的工程中逐步建立起复杂化、高级化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这本身就是金融生态进程的研究和实践方向。  1.2.2国内研究现状唐塞、程雪松(2009)指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可以涵盖以下实质,即农村区域经济成长水准、金融发展质量、法治建设环境、城乡社保、文化服务等等,创设成熟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为农村金融改制提供工具及载体,也是“三农”发展产生的资金缺口得到解决的必然选择。吴庆田(2011)以50个乡镇作为样本调研后发现法治建设环境、政府干预手段、社会信用体系及经济水平是农村金融发展优劣的核心要素。刘磊(2012)分析指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金融市场通过内部的整合参与到农村的经济活动中,并在当地的经济水平形成的限定性影响。何颖媛(2013)指出,全球金融机构及组织为谋生稳定生存和迅速发展,将所处外部市场、环境及内部组织、结构间彼此联系的整个过程即为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环境经由长期联系及影响形成了相对协调的分工和较为系统的合作,进而使得金融服务执行在相对平衡的动态系统发挥作用。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的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借鉴成功案例,将成功经验推广到我们当地农村去,了解理解我国的相关政策,为本文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  1.3.2实证研究法通过现有的理论和科学依据,发现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研究,找到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的稳步发展提出有效的措施。  第2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概述  2.1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有关金融生态的概述,金才鑫、谢升峰(2008)整理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一共分为了四大类。第一个是比喻类,他们认为金融生态是借助了生态学概念来形容金融业运行的环境问题,主要为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等方面;第二个是内外因素综合论,金融生态是影响金融业生存与进步的外部条件如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法律、信用传统习惯,与金融业内部结构和运行主体、组织行为、机制等内部因素,以及外部条件相互牵制和作用;第三个是价值论,金融生态反映金融业内外部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第四个是仿生论,这一结论来自于生态经济学并借鉴生态学的部分观点,认为金融生态类似于仿生学概念,是一种社会的状态,与自然界的生态差不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呈网状结构的较为重要的组成结构,与社会发展中的其他因素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农村金融包括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农村金融系统由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部分组成。内部环境包括的金融主体有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金融监管机构等主体。外部环境包括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他们是外部环境的主体,包括了农户、乡镇中小企业、从事农业产业的大型企业。外部环境还包括经济、公共服务、信用、法制环境等。在这些其中,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经济的规模、质量影响着农村金融的运行效率与质量,两者
相辅相成。良好的农村金融会为农村经济发展插上飞腾的翅膀。本文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要想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就必须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必然会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特点  2.2.1具有地域差异性农村经济具有地域差异性。由于每个地区的农村地貌、交通条件等原因,导致了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因此出现地域差异性。  2.2.2具有动态调节性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反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也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农村经济是个大的环境,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决定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在这个不断的调节过程中,促使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朝着好的方向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如同大自然的自我调节一般,在承受的范围之内不断改善。  2.2.3具有灵活性、额度小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各式各样,农村金融的需求服务也各式各样,农民贷款难度大,额度低,时间短等特点,使得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具有灵活性、小额性的特点。农民的金融贷款主要用途是养殖户养殖贷款、庄稼种子化肥贷款以及子女上学贷款等小额贷款,这部分贷款额度小,时间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灵活性使得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也是这个特点。  2.2.4具有弱质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并不完善,针对于农村金融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农民接触的银行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偏向于农民,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办理手续繁杂,导致大部分农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邮政银行是农村资金向城市资金的‘抽水机’。农业银行的政策只是针对于极少数的农民的。各种金融的特点导致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弱质性。  2.2.5具有风险性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使得农业生产具有不稳定性,加大了农村金融的风险。同时,农村农业生产还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都会对农村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风险,最终导致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2.3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  2.3.1内部因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在还处于一个不完善的状态,农村金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网点少,覆盖率较低,资金相对不充足,竞争不充分,农村信用社基本处于垄断地位。良好金融监管机构也是促进农村金融生态趋于良好的重要手段,农村金融的监管制度还不是很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要想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充足的资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资金的短缺会使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目前农村经济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针对农村经济放贷的银行少之又少,加上不完善的民间金融机构,使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出现问题。诸城市共有三个街道,十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农村信用社,而应有农业银行的只有三个乡镇,分别是积沟镇、皇华镇及昌城镇。相比于密州街道等市区而言,驻扎的银行少的可怜,农村人要想贷款发展农村经济,唯一的选择就是农村信用社。随着2010年诸城市创新型金融服务网点的建设,一点程度上缓解了诸城市的农村金融压力,相对于以前来说,诸城市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相应的改善。  2.3.2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了农村经济环境、信用环境以及法制环境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影响。农村经济环境主要是农民的收入状况,近些年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大型农用工具的普及,一部分工厂逐步搬到乡下,农作物生产产量提高,带动了部分农民的就业。互联网的兴起,部分农民开始网上销售农产品,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实力。但是信用状况却不是很良好,跟城市居民相比,他们现在已经开始使用信用卡、花呗等消费方式,他们的信用都可以进行系统的评估,但是农民的信用评估确实比较麻烦,这一点导致了农民贷款困难。在农村经济环境方面,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通过两方面来描述,一是经济发展的程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会促进各种实体经济的发展,各方面功能不断完善,经济的发展必将会促进金融业务的发展,金融生态环境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跟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分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所以说农村经济的发达程度是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信用环境方面,信用环境作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另外一个外部因素,信用环境的好坏同样影响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信用环境包括完备的信用体系、严格的惩罚制度以及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严格的惩罚制度将会规范一部分个人或者企业的违约行为,科学合理的规范信用环境,严格惩罚违约的个人和企业,将会使得信用体系建设逐渐健康,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让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朝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在法制环境方面,法制环境对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将规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如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制环境并不完善,农村人对于法律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存在部分法盲群众,大力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将有效缓解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法律环境将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外部因素还包括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对于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在保证农业发展,农村生态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比于以前的城镇化发展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农民的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促进了农民工进城就业,带动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进程下,我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将会朝向好得方向发展。  第3章诸城市农村金融生态现状与问题分析  3.1诸城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诸城市2014-2019年乡镇农村居民年收入平均值柱状图

  诸城市A乡镇与潍坊市其他县级乡镇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值柱状图虽然诸城市乡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其他县乡镇比较,诸城市的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说明诸城市的农村经济基础还是相对于比较薄弱。这与诸城市的地形地貌、农作物种植等方面有关,诸城市东部地区,皇华镇、桃林镇多山地地形,农作物种植方式落后,产量低,农民的经济来源不稳定,农村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诸城市城乡金融机构占比情况诸城市现在的金融机构共有93家,其中城区金融机构有71家,银行机构占到了66家,民间金融机构两家,政府创新金融服务网点三处。然而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却只有21家,仅占比24%。从以上数据可以知道诸城市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还是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存在一定的缺陷,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
  
  诸城市农村金融机构主要还是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主,邮政储蓄银行为辅,近几年出现了针对于农村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的提供金融资金的民间金融机构,但规模都是比较小的。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下的一些新的金融服务做得不是很好,满足不了农村的资金需求。邮政储蓄银行将农村资金流出到城市,对于发展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起不到积极作用。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在近几年放宽民间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的同时,要加强对这部分民间金融机构监管。  3.2诸城市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诸城市南部地区是起伏较大的低山丘陵,间有许多谷状盆地,山地面积为657.083平方公里,占到全市面积的30.1%,山区主要分布在诸城市南部和东南部。山地地区农作物种植水平低,主要还是靠人力种植,大型机械无法应有,山地地形,道路狭窄弯曲,基本的农业工具都无法应有,阻碍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经济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要想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就需要相应的政策来帮助,来解决农民高风险,低回报的现状。加上金融机构无法从农村经济获得可观的利润,从而不断减少金融服务,把农村的金融资源不断转移到发达的城市当中,使得原来就缺少金融服务的农村更加雪上加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薄弱的农村经济导致了农村金融的不断恶化,恶化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得农村经济更加薄弱。所以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3.2.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在功能上存在缺陷目前诸城市已经基本形成由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贷款等非正规金融机构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受到商业利润的驱动,大部分金融服务机构都不愿意进入农村市场,使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的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虽然比以前有所扩大,但是对于定位范围规定比较严格,对大部分农民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其业务范围逐渐萎缩,支农的效益不断弱化。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得不到相应的政策金融机构和项目的支持。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的农村商业银行,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业务范围停留在传统生产和日常资金需要的层次上,与现代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虽然本意是为了解决农村金融的需求,但是一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在法律和监管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实现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农业保险业上,也不能满足农民的真正需要,保险业务的保费逐年缩水,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农民的经济收入将不会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加大了农村金融的不稳定性,存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些都会使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3.2.3农村信用环境还存在问题,农村社会信用意识缺失,信用体系不完善文化水平高低影响到信用水平,近些年,随着教育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不断提高。但是,现在生活在农村的主要还是上世纪七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