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新时代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基础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字数:7388】

2023-04-14 15:0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新时代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基础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劳模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支撑,弘扬劳模精神反映了新时代对劳模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xxxxxxx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人民网,xxx:在中国xxxx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10-18.]在新时代提出弘扬劳模精神,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方向做出的重要判断,是在国际竟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对全民劳动精神的呼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背景出发,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梦”的国家战略,对弘扬电信业劳模精神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现阶段弘扬劳模精神的具体实践路径。
  电信业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保障,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员工素质提高实现全面发展,能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权威性,激发全社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领培育重构共同社会价值观。目前电信业存在对劳模精神培育不够重视,没有完善的劳模考评机制等问题,电信业应该重视对劳模精神的培育,完善相关机制,使电信业在新时代担当好桥头堡和信息高速通道建设和维护大军的重任。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的强大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崇高精神,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时代升华,是对劳模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时代追求。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随着人类逐步进入到信息社会,知识、科技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术性和创新型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旗帜,挖掘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使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工人阶级队伍的建设中焕发新的生机,是新时期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主力军作用,巩固中国xxxx的执政基础的应有之义。
  1.2核心概念界定
  2017年10月18日,xxxxxxx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xxxxxxx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的报告,2017-10-18.]。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名词概念来界定,我们使用过的有新时期、新阶段、新世纪新阶段等不同的名词概念,其中新阶段用的最为广泛。新时期主要是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启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指20世纪末到21世纪,主要指21世纪。那么我们现在提出的新时代与新阶段、新时期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实际上新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与新时期和新阶段具有相通之处,但是新时代主要是从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这个角度使用的概念。新时代相比新时期、新阶段更加鲜明、更加响亮、更具有号召力,更能反映出我们现在所处时代的本质特征。
  劳模精神被中央报告中多次提到,显示出了中国领导者对劳模精神的重视和对现实方向感的判断。早在1934年1月,xxxx同志就作过关于劳模工作的论述,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被强调,足以显现劳模精神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肩负着的神圣使命。对新时代以及劳模精神的背景研究和探讨是新时代培育劳模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新时代以及劳模精神的分别进行了梳理。
  1.2.1新时代
  党通过总结十八大以来的经验,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那么到底什么是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有什么意义?
  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时代”的,认为时代是指“指历史上依据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来划分的社会各个发展阶段”[舒新城.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95.],那么我们现在所指的“新时代”就是依据我们现阶段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情况而得出的界定。党的十九打报告对“新时代”的具体内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历史、现在、未来的联系角度。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承担的历史使命角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人民美好生活追求角度。是全民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追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民族复兴角度。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世界大局角度。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来看,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中环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第二,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看,意味着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动力,在世界上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第三,从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来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途径了,为世界解决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2.2劳模精神
  新中国召开过十五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每届会议的指导思想、评选条件、评选范围、评选要求、名额分配、倡议书等方面多有差异,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劳模精神內涵诠释也不尽相同,这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中共十八大后,xxxxxxx肯定了新时期劳模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人民网,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并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对实现“中国梦”,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劳模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不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
  “劳模”这个词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因为这一群体植根于我国占最大比例人口的工农联盟,具有强烈的社会示范性和强大的群众号召力。早在1934年1月,xxxx同志就作过关于劳模工作的论述。他说,提高劳动热忱,发展生产竞赛,奖励生产战线上的成绩昭著者,是提高生产的重要方法。1945年1月10日,xxxx同志在一次讲话中又对劳模下了定义,诞生了“三个作用”说,即劳模具有“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1950年首次全国性的劳模表彰大会上,xxxx对劳模给予了明确定位:“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此后,以劳模为主体的“劳模精神”不断发展,2014年,xxxxxxx在接见新疆劳模代表时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劳模精神的时代意涵: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可以看出,xxxx对劳模及劳模精神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从劳动模范在岗位内的生产劳动带头作用,到突破岗位、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榜样作用。
  但无论劳模精神的内涵如何深化,影响如何扩展,其核心特征或元素一定是“劳动”。马克思对“劳动”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一种是哲学层面的解释,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是经济层面的解释,认为劳动可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而劳模正是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以经济层面的物质资料生产为起步,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还创生出社会关系与人自身,并将劳动作为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式。在劳动的过程中,个体不仅获得了支撑自我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动力,更将个体置于社会之中,构建出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自我和他人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的本质正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统一。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视角中,我们可以把劳模精神理解为“劳动者通过劳动实现个体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过程与结果”。把它理解为一种过程,是因为劳模精神诞生于劳动,且贯穿于劳动的始终;把它理解成一种结果,是因为劳模精神是劳动者自我实现后的精神积淀,是个体精神(个体在岗位劳动中的突出表现)升华为集体精神(全社会的进步)的“原料”。无论是爱岗敬业,还是艰苦奋斗,抑或是甘于奉献,都是劳模在岗位劳动中外化出的劳模精神的多维度体现。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劳模精神的研究成果还是很丰富的,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了对劳模精神研究之中,为央企中劳模精神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素材,有利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3.1国外研究现状
  “劳动模范”在西方学术界被翻译为“model laborer”,这是一个共产主义中国的政治术语,也是共产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典型形象,在劳动模范身上呈现出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这些特点或许就是劳模身上的劳模精神。[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92.]类似于苏联的斯达汉诺夫主义(Soviet Stakhanovism),即将物质生活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通过官
方媒体的肯定和宜传,以上升到道德意识层面,达到“个人劳动光荣”的目标,以创造一种“新人”(making new men)。评为劳动模范的基本标准是爱国主义,被评为劳模模范同时也意味着他们的身份发生着政治变化,学者余林(Yu Miin-lin)认为“劳动模范更容易加入xxxx,并成为一名高级干部或其他领导”。所以不难发现,国外学者都是从意识形态、政治方面来研究我国的劳动模范,并且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政策和制度,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保留着这种政策和制度。如麦克劳斯、布雷德认为敬业能够促使员工端正工作态度,把工作做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英)麦克劳德、布雷德.敬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精神[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Wellins和Concelman认为,敬业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创造高效率;罗宾斯提出敬业精神就是指用虔诚、敬畏的态度对待职业。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书中指出从欧洲逃到美国的新教徒们的教义,作为一种进取有为、勤奋敬业的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国外学者对劳模精神的研究为我们现在企业中劳模精神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我们要对其辩证的分析和吸收借鉴。
  1.3.2国内研究现状
  (1)劳模精神的发展历程
  对劳模精神的探讨渊源于中国xxxx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开展的劳模表彰活动,生成于建国后对于劳模的宣传和学习中,经历了从学习劳模的具体劳动经验转到学习“劳模的精神”(如胡应南:《他有的只是昂扬激越的节奏——老劳模杨天基的精神》,《中国民族》1987年第4期),后开始逐渐简化固定为“劳模精神”(如《弘扬劳模精神促进渔业发展》,《中国水产》1989年第5期社论)。随后,开始不断对劳模精神进行概括解读的尝试,认为劳模精神包括“主人翁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忘我劳动和艰苦创业精神”“开拓进取和投身改革精神”“爱岗敬业和团结协作精神,不断成长”“立场坚定、明辨是非”等精神(张人为:《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强化管理扎扎实实做好今年工作》,《中国建材》1997年第2期)等具体内涵。1950年首次全国性的劳模表彰大会上,xxxx对劳模给予了明确定位:“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2005年,xxxx同志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将劳模精神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24个字,xxx同志在2013年与劳动模范座谈时、在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都沿袭强调了这24个字的劳模精神。梳理学术界研究,会发现对劳模精神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形成了一些有益成果。[李承贵,张芙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理”、“欲”关系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25(2).]
  (2)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
  2014年,xxxxxxx在接见新疆劳模代表时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劳模精神的时代意涵: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可以看出,xxxx对劳模及劳模精神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从劳动模范在岗位内的生产劳动带头作用,到突破岗位、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榜样作用。但无论劳模精神的内涵如何深化,影响如何扩展,其核心特征或元素一定是“劳动”。xxx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提出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是人类的。张洁认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自主创新、自强不息是英模精神最突出和深刻的内涵。劳动模范是国人形象最具代表的群体,自身具备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等优秀品质是固定不变的。
  (3)劳模精神的培育政策
  劳模精神作为企业精神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学者们对企业的劳模精神研究很多,《工人日报》专门开设《怎样培育劳模精神》的专栏。认为企业的劳模精神应该有针对性的培育和塑造,可以根据技能、素养、理念的不同,按照层次的要求增强职业培训,健全政策措施,强化价值激励。曾峻在《劳模精神与人的“软实力”培育》中提出劳模精神是对劳模群体共同品质的概括,同时也反映出所有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实现人生精彩的人的共同特点。这种精神或素质可称为人的“软实力”。相对于“硬实力”,“软实力”是更深层次、适用范围更大的实力。培育人的“软实力”,必须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创新劳模精神传播的内容和方式,讲明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道理。xxx在“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重大意义。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是人类的。张茜茜在《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劳模精神》提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现中国梦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xxxxxxx指出,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殷切期望工人阶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本文立足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电信业的劳模精神为研究对象,对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基础和实现路径展开研究与探讨。首先根据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分析劳模精神的内涵和历史发展过程,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分析劳模精神培育的理论依据。接着从价值角度出发对劳模精神的价值内涵、价值意蕴和当代价值进行研究,全面阐述了电信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基础。然后结合电信的实际,分析了践行劳模精神的积极成果和劳模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原因。最后针对问题分别从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坚持原则、主要内容和有效措施等方面提出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
  1.4.2研究方法
  文献阅读法。通过大量阅读己有的研究成果,包括经典著作,书刊论文及相关的硕、博论文,在吸收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劳模精神内涵。没有大量的文献阅读就不会对劳模精神培育有充分的认识,更不能把劳模精神的精髓运用到企业劳模经担当精神培育当中。
  教材分析法。通过对高校相关通识课、公共选修课所用教材,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内容的分析,把握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容有哪些,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从而根据其优缺点探索劳模精神融入企业的培育路径,以扬长补短。
  跨学科研究法。由于本文要涉及新时代、企业、劳模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本文从综合的角度全方位的来论述新时代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基础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同时运用各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对其作进一步的阐述。
  1.5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创新点
  第一,研究内容的创新。从分析可以看出“劳模精神”的学术研究较少,尤其缺乏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人物报道、宣传较多,没有聚焦研究方向,本文全面系统地解读劳模精神的发展与弘扬。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在研究内容上更具完整性与逻辑性。
  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通过对劳模精神的研究,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本文将劳模精神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以及企业员工的发展相结合,在劳模精神的视阈下探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从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1.5.2不足之处
  第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劳模精神内涵的系统把握。如果不能对核心概念有清晰准确的把握,研究方向就会很容易地偏离对劳模精神的研究。
  第二,本文虽然研究了新时代电信业的劳模精神,但是对劳模精神在企业中的发展研究不够,背景渊源深厚、纷繁复杂。因而分析可能会不系统、不全面。
  第三,研究资料有限。对劳模精神的研究较多,人物报道、宣传较多,没有聚焦研究方向。
  第二章电信业培养劳模精神的基础理论和时代意义
  中国电信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1994年之前的垄断经营,二是1994—2008年的双寡头到垄断竞争下的分业经营,三是2008年以来的混业经营和早期的国际化。总结当前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个显著地特征:一是数据流量雷业务快速发展,非语音业务收入占比提升;二是宽带消费明显提高,宽带中国战略成效明显;三是4G业务高速增长,TD技术进展较快;四是传统电信业务下滑明显,市场趋于饱和;五是在5G、LTE、国家宽带等方面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新中国召开过十五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