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家长入园适应调查分析【字数:7537】
摘要: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一直是每一个幼儿园关注的问题,而新生家长的分离焦虑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它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顺利入园,影响到家长能否安心工作。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新生家长入园适应状况。在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查阅文献,深入剖析,梳理当前新生家长入园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帮助新生家长更好适应幼儿入园的对策。
关键词:新生家长;入园适应;调查分析。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幼儿将面临入园问题。入园焦虑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在学校的安排下,笔者有幸在一所幼儿园的小班进行过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实习初期也正是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有很大一部分幼儿还存在入园困难,出现哭闹、情绪低落、无法正常进食等状况。特别是在进班时,情绪起伏最大,笔者也重点观察了幼儿进班时的情况。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笔者发现,入园时,存在入园焦虑的幼儿的父母的行为,有很大差异。经过与指导老师的讨论,笔者决定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家长身上,重点研究新生家长入园适应问题。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与开展研究,目的是了解新生家长对幼儿入园的适应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阅已有资料、文献,深度剖析当前新生家长入园适应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缓解家长入园焦虑的措施,协助家长更好地适应幼儿入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为家长入园适应提出建议,让更多的教师在关注幼儿入园焦虑的同时,将关注的重点同样放到家长身上。
2、研究的背景
每次幼儿园开学的时候,总是会从新生班听到幼儿的哭声,有的坐立不安,有的抱着家长,不愿意留在幼儿园,有的甚至不愿意吃饭睡觉等,这种在幼儿和抚养者之间分离时表现出的不安情绪和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分离焦虑。怎么样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顺利度过焦虑期,是幼儿园关注的焦点。
有研究表明,家长的焦虑是幼儿不安情绪的催化剂,是幼儿产生环境适应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幼儿园哭,自己就在班级外面哭;有的家长依依不舍,重复与孩子告别;有的家长一直反复叮嘱老师要照顾好小孩;更有的家长连工作都放下,每隔一段时间就打电话给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这些现象,不仅有碍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幼儿园的正常工作。家庭环境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在儿童情绪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关注幼儿入园焦虑的同时,解决家长的焦虑情绪同样不可忽视。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为了解新生家长入园适应情况,笔者向实习所在幼儿园小班的5个班级的家长发放纸质问卷,共计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访谈对象2名。
2、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当面作答或者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了解被试者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又称问题表格法。问卷法的运用,关键在于编制问卷,选择被试和结果分析。本研究采取当面发放问卷、现场回收或次日回收的方式进行。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园家长的大体情况以及笔者想要了解的问题进行问卷的编制。(见附录一)被试的选择,笔者选择的实习所在一所幼儿园小班的家长。结果的分析,笔者采用Excel和Spass等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归类、分析。
②访谈法
访谈法是一种根据提纲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谈话从而获取信息、研究资料的方法。笔者通过观察,选择了两位入园焦虑较明显的家长进行访谈。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与班级老师进行沟通讨论最终确定访谈提纲。(见附录二)
访谈法是笔者继问卷调查之后做的进一步调查。主要围绕家长的基本情况、幼儿的基本情况、家长焦虑的几个方面、家长认为有效的适应方法这四个方面进行访谈。所有访谈内容都由笔者一人完成,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访谈的信度。
③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笔者利用五天时间,分别在五个班级门口观察家长送幼儿入园时的行为表现。笔者也是根据观察结果确定了访谈对象。
④统计分析法
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或人们以往的经验,把彼此有这某种联系的事物根据不同变量加以对照,统计成数据,从而确定事物相同与相异之点。对事物进行分类与比较,搞清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特点。
本问卷采用5级评分法,答案的等级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每种的得分分别为:1、2、3、4、5分。将所有的调查数据输入到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当中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数据的M值和SD值也就是平均值和标准差,并且根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研究过程
第一步:查阅文献。笔者在知网等学术网站上进行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搜索,将搜索结果进行梳理、整理。将与新生家长入园适应有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应用的此次研究中。
第二步:设计研究。在与指导老师进行探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对新生家长入园适应现状的一些了解。确定研究的主题与方向、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的工具,初步形成论文大纲。
第三步,设计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以及访谈两种研究工具。结合现有文献中有关家长入园适应/入园焦虑的问卷,笔者将问卷题目进行筛选、增减,编制了《新生家长入园适应情况问卷调查》。访谈提纲在问卷所涉及的题目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延伸与细化,同时参考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一书。
第四部,收集材料。笔者在实习所在南京一所幼儿园的小班进行问卷发放,共5个班,每班发放十份,采取匿名自填式,收回问卷40份,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100%。笔者在进行访谈时,遵循访谈法的保密性原则,在征得被访谈对象的同意之后进行录音,访谈结束之后,笔者将录音内容转化为文字,应用于此次研究之中。
第五步,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新生家长焦虑的几个方面的平均值。将访谈的内容进行剖析筛选,得出结论,与数据分析结果结合,撰写论文。
二、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一)新生家长入园适应现状以及几种分离焦虑类型概括
1、新生家长适应现状
笔者在实习初期,也正是小班幼儿入园初期,一共用五天时间,分别于五个班级门口观察家长送幼儿入院时的情况。经过总结概括,笔者将家长的行为大体分为一下几类:①告别后离开;②嘱咐几句后离开;③说好听的话安抚、拥抱;④安抚后在教室外观察;⑤询问老师孩子在班情况。经过统计,情况如下:
表1新生家长入园适应现状调查表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告别后离开出现的次数最多,为18次,在本次调查中31.6%的家长在送孩子入园时已经几乎不存在焦虑行为,但仍有一部分家长表现出了说好听的话安抚、拥抱、安抚后在教室外观察、询问孩子在班情况等表现出焦虑的行为。其中,安抚后在教室外观察出现的次数最少,仅有两次,这种极端的焦虑现象存在不多,仅为少数。
笔者通过询问在园老师有关问题以及通过自身的观察,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其中能直观反映家长是否存在焦虑的问题为第8题以及第10题。笔者对这两道问卷题目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图1-1Q8调查情况饼状统计图
图1-2问卷Q10调查情况饼状统计图
根据五等级评分法,Q8的M值为3.03,有17.5%的家长在送孩子入园前,还很担心幼儿的情绪问题。Q10的M值为2.58,15%的家长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会手足无措。可见,新生家长的入园适应现状,还是存在显著问题的,部分家长存在入园焦虑。
2、几种分离焦虑类型概括
通过询问园内教师有关本班家长在入园适应方面的情况,以及笔者所观察到的家长的一些行为表现,笔者将家长与幼儿分离焦虑的类型大体概括为以下几种:
①反复叮嘱型
入园的前面一周,这一类型的家长便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幼儿园熟悉环境。如操场、活动室、教室、午睡房、卫生间等等。还会一直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家的情况,比如生活习惯、喜好和个性,以及一些特殊的注意事项。比如,睡觉的时候都是要人陪的,要讲故事才能睡着;很容易着凉,体质不好。与老师谈论的话题会细化到幼儿的每一个生活环节。与老师反复确定之后才会离开。等到真正入园的时候,还会把这些问题反复与老师沟通。并且每天早上还会反复叮嘱孩子一些事情,如:要听老师话、中午好好吃饭、妈妈下午就来接。这一类型的家长,心里全是对孩子各个方面的不放心,为了缓解自己的担忧,所以反复向老师与幼儿叮嘱一些注意点,因此显得比较啰嗦。
②依依不舍型
此类家长在送孩子到达班级门口之后,会花比较长的时间与幼儿告别。这段时间内会帮幼儿整理衣服、与幼儿拥抱、安抚幼儿、叮嘱幼儿注意事项。如果幼儿情绪不稳定,家长会一直安抚,直到幼儿情绪稳定之后再将幼儿送入班级内。离开时,不停扭头向后张望与幼儿对视,挥手告别。这一类型的家长也是笔者观察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型,并且大部分为母亲。
③侦探型
此类家长在送幼儿进班之后会长
时间留在园中,目的是观察孩子在园的生活状况。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有的家长还专门请了一天假来幼儿园,观察孩子在园的情况。这往往会使得幼儿的依赖性增强,并且还会影响其他孩子的情绪,无法让孩子自主接受集体生活。另一种情况为,送孩子进班后,在班级外观察,直到孩子情绪稳定之后才离开。这种情况在入园第一周出现最多,入园一个月之后有所减少,但仍有个别存在。
(二)新生家长分离焦虑的具体体现
新生家长产生焦虑的具体方面也是笔者此次调查的一部分。
以下是家长A的访谈内容:
家长A:宝宝上幼儿园的前一个月我就开始给他准备各种东西,包括衣服、被子、枕头、水杯这些生活方面需要用到的东西,还有各种笔啊、故事书等等。准备了很多,还是怕有什么漏掉的。宝宝上了幼儿园之后,我也很怕他不适应,在家一直都是我照顾他,基本上从早上到晚上都是跟我在一起。所以吃饭、睡觉这些我担心他一个人做不好。
家长B的访谈内容:
家B:我主要是担心他不能尽快与班上的老师和同学们熟悉起来,他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怎么说话。其他也没什么担心的。
表2家长焦虑的主要内容调查情况
根据调查,笔者将新生家长分离焦虑的几个方面概括如下:
1、入园不知准备什么。
部分家长在孩子入园前不知道具体应该准备哪些东西。要么准备的东西不全面,少这少那,要么准备东西太多,有很多不必要的东西。据笔者的观察,有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幼儿在园需要哪些东西,或者说知道的不详细。如,家长知道给孩子准备被褥、枕头等,但是没有按照幼儿园的床铺大小来准备;家长不知道要给幼儿准备备用的衣服、鞋袜等。有的家长准备的东西太多。如:准备好几套床单被罩、换洗衣服、各种笔纸甚至是零食。有些东西是不必要的准备。
除了物质上的准备,入园前家长要做的准备还包括心理上的。孩子上幼儿园,有的家长自己离不开孩子,对孩子有需求。这类家长中,全职妈妈居多。全职妈妈从孩子出生开始,她的工作就是照顾孩子、陪伴孩子长大。已经与幼儿在一起朝夕相处了三年多,突然孩子需要上幼儿园,白天不在自己身边,难免会产生分离焦虑。因此,家长心理上的准备也是分离焦虑的内容之一。
2、担心幼儿在园的人身安全问题。
统计结果显示,M值达到3.3,是几个问题中数值最高的。可见,家长对孩子的安全问题还是很重视的。孩子从家庭中走出来,到幼儿园中,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随之增多。如:是否会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吃饭喝水过程中是否会发生烫伤等问题、户外活动时是否会摔伤或碰伤等等。安全问题同样是幼儿园老师所要关注的第一问题,保证幼儿的生命安全,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园的首要责任。
3、担心幼儿的生活问题。
主要包括:吃饭、睡觉、如厕。幼儿进入幼儿园,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人,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之下。相比在家里有亲人的悉心照料,在幼儿园,大部分时候要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家里,一个幼儿最少会有一个成人照看,而在幼儿园中,3位老师要照看近30名幼儿,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这也成为家长焦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笔者的观察中,担心此类问题的属母亲与祖辈居多。
这一方面问题的M值为3.2,仅次于安全问题。经笔者观察,生活问题也是家长在送孩子入园或者接孩子离园时与老师交流最多的问题。如:询问老师孩子在班吃饭睡觉的情况、叮嘱老师自己孩子吃饭慢或者睡觉习惯不好让老师多留意等等问题。
4、担心幼儿的人际交往问题。
包括与同伴以及与老师的交往,这一问题的M值为3.1。与同伴交往中,担心的主要方面有:是否能很好得融入集体、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孤立、是否会被其他幼儿欺负、是否会欺负其他幼儿。与老师的交往中担心的主要方面有:幼儿是否能信任老师、老师是否接受幼儿。
根据笔者的观察,有些班级中确实存在个别不能融入集体的幼儿以及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的幼儿。还有一类幼儿总是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执。这些人际交往中的问题都是家长所担心的问题。
(三)影响新生家长入园适应的原因分析
以下是对家长A的访谈记录:
家长A:主要是我们家宝宝平时都是我照顾,在上幼儿园之前我平时有让他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像自己试着穿衣服、自己收玩具、吃饭的时候自己吃。但是我发现他做得并不好,我还是蛮着急的。所以他上幼儿园之后我怕他不适应。他上幼儿园之后我就正常自己在家,有时候会想他在幼儿园怎样,不过现在过了有半个月了,我觉得好多了。
结合对家长的调查,笔者也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将影响家长入园适应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幼儿自身
有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吃饭、睡觉、如厕这些基本的生活活动都不能自理,自己又不会表达。在家中,有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一直待在身边照顾,父母和祖辈给的关心过多有的甚至过于溺爱,如:孩子如果不吃饭,就会想尽办法哄孩子吃饭、喂孩子吃饭。这种情况导致孩子不能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养成一种总要别人帮忙的习惯,到了幼儿园都需要幼儿自己吃饭,老师会帮助个别需要帮助的幼儿,但不是每一位幼儿都能及时给予帮助。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受到影响。
有的幼儿性格过于内向,不太会交朋友,面对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更不敢与他人交流,就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有的幼儿的性格又太过强势,以至于经常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执。以上有关幼儿自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都是家长产生焦虑的原因之一。
2、家长自身
①家长面对陌生环境产生的不安全感
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所得到的关心和爱护都是来自自己的父母和亲人等,而在幼儿园中,教育和陪伴的人是陌生的老师,还有新的同伴。家长对幼儿园和老师的不了解,使其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
②家长对孩子养育方式改变的不适应
在家里都是成人围着孩子转,孩子的所有活动几乎都有成人的参与,很多事情都是成人帮助幼儿去完成,形成了事事为孩子代劳的生活方式。而到了幼儿园,三个老师带着近三十个孩子,凡事更多的是让孩子亲自动手,这种状态让家长不放心,产生了慌乱感,着急又帮不上忙。
③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
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不够,对老师很陌生,不相信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孩子好。老师与自己的孩子非亲非故,怎么会对自己的孩子好。担心孩子受到委屈,得不到像家里一样的照顾。
3、教师方面
开学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使得家长不了解幼儿园与自己幼儿所在班级的基本情况,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未来三年将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当中,不知道教育孩子的三位老师是怎样的人,也会使家长产生焦虑的情绪。
除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足会导致家长的焦虑,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经验也会影响家长的心态。尤其是当班上有一名老师是新手教师的时候,家长认为新教师年轻,经验不足,新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也不是很高。家长就会更加担心自己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照顾。
三、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一)幼儿园与教师方面
1、入园前,帮助家长做好物质上以及心理上的准备
①入园前召开班级家长会。
开展帮助新生家长缓解分离焦虑的专题讲座,向家长普及,不仅幼儿会存在分离焦虑,家长也会有分离焦虑期,而家长的分离焦虑表现直接对孩子的入园产生影响,不仅仅是幼儿需要适应幼儿园,家长也要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②帮助家长做好幼儿的生活物品和学习用品等物质上的准备。
如,提前告诉家长幼儿园床铺的尺寸大小,以便于家长准备被褥等;提醒家长在幼儿的被子和衣服上缝上或者绣上自己孩子的姓名,以免与其他孩子混淆;告诉老师自己孩子的小名,让老师能尽快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准备好孩子的姓名贴等等。作为老师,要认真做好每一件大小事务,让家长放心,帮助家长减轻分离焦虑,尽快适应。
③入园前进行家访。
家访是新生入园前非常重要一个环节。通过家访,了解每位幼儿的家庭环境,提前与家长和幼儿熟悉,成为朋友。减少幼儿入园时的陌生感,取得家长信任,减轻家长的分离焦虑。
2、帮助家长了解幼儿集体生活的方式,让每位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幼儿在园情况,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①向家长发布每一季度的作息时间表、每周的主题活动。
②及时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在园情况。如,在微信群里发每一位幼儿进行某种游戏或者活动的照片、幼儿的手工或者美术作品、幼儿吃饭时的表现等等。这些都可以缓解家长的担忧与不安,帮助家长更快适应幼儿入园。
③当某位幼儿出现某种问题时,及时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如,该幼儿不能自己如厕、不会自己穿鞋、经常与同伴发生争吵等,都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3、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各项环节所包含的教育理念,形成思想上的统一。
①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流程。每个环节都要向家长详细解读,让家长清楚知道孩子在班的每个时间段都在干什么。这样可以缓解家长的忧虑感,对幼儿园产生认同感,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同时家长的积极情绪也有利于帮助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
②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并不仅仅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而且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③鼓励家长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研究表明:坚持一个行动,关键在头三天,如果能坚持21天以上,就能形成一个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709.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