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字数:6696】
摘要: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三者的研究,通过各变量间关系的分析,探究行为问题和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进而为小学生行为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也可以为小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提供资料依据。研究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30名上海某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使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以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进行测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大部分小学生不存在行为问题(M<13);小学生行为问题主要倾向于违纪行为(A<N);行为问题在性别上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常见违纪行为,女生多数为神经症行为;小学生行为问题在是否为独生、家庭经济状况上存在差异。(2)小学生家庭环境中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和组织性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3)小学生在自我意识中的行为和幸福与满足上存在问题。小学生自我意识中的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贸属性和幸福与满足在是否担任班干上存在显著差异。(4)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亲密度、娱乐性呈负相关,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知识性呈正相关;小学生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密切负相关;小学生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行为存在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与其自我意识有一定的关系。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组织性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和自我意识中的焦虑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存在负相预测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问题;家庭环境;自我意识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力推行,可以看出,我国对学龄儿童教育的重视性。教育不仅包含智育,更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儿童行为问题是儿童期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儿童行为问题指的是儿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合理的异常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正常学习及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具有重要影响[1]。目前青少年出现犯罪等问题的现象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研究学者们发现这些问题与童年期的一些行为障碍有所联系,并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儿童行为问题显著上升。因此,当前对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有很高的关注度。研究小学生的行为表现,对他们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措施,这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
行为问题的产生偏向于一个连续存在或者变化的复杂过程,关键是由于生物学因素(遗传、生理、心理等)和环境因素(家庭、社会、文化、学校等)两方面的综合作用。本文主要从心理和家庭两个部分着手。而自我意识是心理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因此本文研究心理原因从自我意识入手。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和人来往的过程中逐渐构成的对个体本身的调节。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水平与行为问题有显著关系[2],两者之间有预测作用。有资料证明学习成绩是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行为问题和自我意识的关系有助于知识的教授和学习。
有关家庭影响方面的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3]。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直接作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则其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存在些许问题。Pike[4]等人研究发现家庭的消极性和青少年抑郁、反社会行为存在相关。所以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和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研究家庭环境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使教育者更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做好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工作。
1.2概念界定
1.2.1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也被称为问题行为和行为异常。不同的研究学者依据他们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行为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柯克(1972)认为,行为异常指的是与年龄不匹配的偏离行为。[5]
池丽萍、王耘(2002)界定行为问题是违背社会大众认为的正常儿童青少年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情绪或社会适应方面不成熟的行为。[6]
本文将行为问题定义为儿童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发展的行为,包括违纪行为和神经症行为两个部分。违纪行为包括撒谎、逃课、偷盗、攻击、不听管束等行为,以及神经症行为包括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交往困难等。
1.2.2小学生行为问题
目前,对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定义大多数都与行为问题相似,小学生行为问题可以解释为各种发生在小学生身上的行为问题。陈熙认为,小学生行为问题指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妨碍其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其品德成长、智能成长,或者是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障碍的行为。[7]本文将小学生行为问题定义为小学生身上发生的各种与其年龄不相适宜的且对个体自身或他人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
1.2.3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指对家庭软环境、硬环境的分析。软环境指家庭的心理道德环境,包含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8]硬环境主要指家庭中可以用量化指标来判断和测量的环境因素,包含家庭条件、父母文化水平以及职业状况。家庭内环境是指家庭里的人或事,不被外人知晓的。外环境是指家庭外的,例如家庭的周边的环境、周边人群的情况,公共活动场所人际交往。本文将家庭环境定义为家庭结构、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统合。
1.2.4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身心状态以及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含三个层面: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觉察,就是自己认识自我的全部,包含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人际关系[9]。本研究把自我意识的定义为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
1.3研究的现状
1.3.1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刘爱书[10]选取哈尔滨市中山路小学五年级的31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家庭里缺少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是11-12岁儿童产生行为问题的最主要原因,这之间存在性别差异与行为问题类型差异。
杨喆等人[11]对两所小学480名学生家长进行家庭环境和行为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是8.1%。小学生行为问题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经济收入、6岁前家庭环境变化次数有密切关系。男女生的行为问题与亲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得分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得分呈正相关。家庭环境因素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显著相关。
关明杰、高磊、翟淑娜[12]选取包头市某小学全部在校生825名进行了关于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的问卷调查。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在纠正儿童行为问题时应该重点关注家庭和父母对儿童的影响。
1.3.2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
兰燕灵等人[13]为研究儿童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对2063名儿童进行调查。最后检测出395名存在行为问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比正常儿童低(p<0.001)。结果表明,自我意识和行为问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它的不同维度对行为问题有不同影响。
万国斌等人[14]为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自我意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对50位7岁至11岁单纯性肥胖儿童及50位正常对照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单纯性肥胖儿童的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差,着重为幸福与满足感差。根据肥胖程度的增加,男生的内向性、抑郁性和分裂性行为问题增加,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这表明对单纯性肥胖儿童有必要进行心理干预。
王礼桂等人[15]为了解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状以及行为问题和自我意识的关系,随机抽取武汉市4所小学1503名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自我意识各个维度和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各因子都存在呈负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表明,合群、焦虑、行为和幸福满足的高自我意识有助于儿童行为问题的减少,高自我意识可以抑制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提高自我意识可以相对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
1.3.3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杜亚松等人[16]为了解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对自我意识的影响,对537名寄宿制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有关常模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情感表达、知识性和道德观这三个分量表得分上女生高于男生,而在组织性上女生低于男生;和区域常模比较,家庭环境量表的大部分分量表得分较高,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和有抑郁情绪的被试家庭环境量表的大部分分量表得分较低。得出结论: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均对寄宿制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黄广文等人[17]为研究7~1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的现况及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对386名7~13岁儿童进行调查。分析数据得出,7~13岁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偏低的检出率为35.2%,正常的检出率为39.4%,偏高的检出率为25.4%。父母的文化程度差异和职业差异对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儿童自我意识总分偏低者和正常及偏高者的家庭环境量表的各量表相比较,矛盾性得分较高(P<0.05),知识性及娱乐性得分较低(P<0.01)。得出结论:家庭环境对7~1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家庭环境越好,儿童越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1.3.4创新之处
回顾以往的研究就会发现,有关小学生行为问题、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这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国内对小学生
自我意识、家庭环境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对三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未出现,尚且缺乏统一的定论。近年来关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研究日渐增多,但自我意识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所以,本研究拟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小学生自我意识、家庭环境及行为问题的关系,弥补不足,有一定的新意。研究结果有助于教育者做好对小学生的教育工作,关注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做到因材施教,为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行为问题提供有利措施。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随机抽取上海某小学230名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为88.6%,四年级有94人,五年级有110人;男生97人,女生107人;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有5人,较差的有10人,良好的有88人,一般的有101人;完整双亲家庭189人,不完整单亲或离异家庭14人;父母均外出打工35人,父亲或母亲一人外出打工73人,无外出打工96人;独生子女87人,非独生子女117人;担任班干72人,未担任班干132人。
2.2测验工具
2.2.1Rutter儿童行为问卷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在很多国家的儿童行为问题研究中都有运用,有较好的信效度。行为问题在问卷中分为两类问题:第一类称为A行为,即违纪行为或称反社会行;第二类称为N行为,即神经症行为。问卷评分共三个等级:从来没有这种情况为0分;有时有,或每周不到一次为1分;症状严重或经常出现为2分。
此问卷分为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在本研究中采用其中的父母问卷。父母问卷共29个题目,总分的最高分为62分,以13分为临界值。只要超过13(包含13),就评为有行为问题。有行为问题的人,如果违纪行为总分大于神经症行为总分,那么其表现为违纪行为;相反,他被认定为神经症行为;如果评分相等,其表现为M行为(即混合性行为)。
2.2.2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是费立鹏等人于1991年根据美国心理学家MossR.H.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FES)修订改写而成。问卷共有90个题目,该量表含有10个分量表,分析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由于国外的道德宗教观与我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本研究中对分量表道德宗教观不作分析探讨,即本研究有九个维度,包括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亲密度、组织性和控制性。问卷评分共两个等级:回答是为1分,回答否则评为2分。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3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self-conceptScale)是美国心理学家DBEV及Piersharris于1969年编制、1974年修订的儿童自评量表。问卷共有60个题目,分为六个分量表,包括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以及幸福与满足。答案分为是或否,凡是规定答是,受试者回答是为1分,回答否则为0分;同理,如规定答否,受试者回答否为1分,回答是则为0分。某一分量表得分过高或过低,表明存在这方面问题。
2.3施测程序
本研究采用信、效度较好的《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以及《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班级或个人之后,首先,主试向被试简单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分发问卷。主试要求被试认真阅读问卷的指导语部分,先填写问卷的基本信息部分,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答,作答时间不限,做完收回问卷。
2.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后,将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首先通过描述统计等操作了解总体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如果有常模的,就要进行单样本t检验。再次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被试的行为问题、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各维度在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类型、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担任班干部等方面的差异。再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操作分析出行为问题、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
3结果
3.1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结果
3.1.1总体分析
根据Rutter儿童行为问卷评分标准与分析[23],对行为问题总分与13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
表1小学生行为问题总体情况(n=204)
由表1可知,双侧检验p值小于0.05,因此认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测量小学生行为问题结果显著低于临界值13,表示小学生基本不存在行为问题。
对行为问题中的各分量表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
表2小学生行为问题各维度情况(n=204)
由表2可知,小学生行为问题中倾向于神经症行为(A<N)。
3.1.2差异分析
3.1.2.1行为问题在性别上的差异
对行为问题的两个维度和总分在性别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性别在行为问题上的差异(n=204)
由表3可知,男女生在违纪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神经症行为和行为问题总分上的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倾向于违纪行为,女生倾向于神经症行为。
3.1.2.2行为问题在家庭经济状况上的差异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为富裕(n=5)和较差(n=10)的样本量过小,故将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富裕的数据合并,命名为家庭经济良好及以上家庭;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和较差的数据合并,命名为家庭经济一般及较差家庭,进行参数检验。对行为问题的两个维度和总分在家庭经济状况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表4行为问题在家庭经济状况上的差异(n=204)
由表4可知,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一般的学生在神经症行为和行为问题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违纪行为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3.1.2.3行为问题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对行为问题的两个维度和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表5行为问题在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n=204)
由表5可见,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神经症行为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违纪行为上无显著差异(p>0.05)。
3.1.2.4行为问题在是否担任班干上的差异
对行为问题的两个维度和总分在是否担任班干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
表6行为问题在是否担任班干上的差异(n=204)
由表6可见,担任班干和未担任班干学生在在违纪行为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神经症行为和行为问题总分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3.2家庭环境的结果
3.2.1总体分析
通过将本研究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7:
表7家庭环境的总体情况(n=204)
由表7可知,亲密度得分最高,倾向性明显;矛盾性得分最低,组织性、情感表达、成功性、娱乐性与控制性得分中等。
3.2.2差异分析
3.2.2.1是否担任班干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家庭环境各维度与是否担任班干之间的差异,结果见表8:
表8家庭环境在是否担任班干上的差异(n=204)
从表8中可以看出,是否担任班干在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亲密度和控制性上不存在差异(p>0.05)。
3.2.2.2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家庭环境各维度与是否担任班干之间的差异,结果见表9:
由表9可知,是否独生子女在矛盾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亲密度和控制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9家庭环境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n=204)
3.3自我意识的结果
3.3.1总体分析
通过将自我意识问卷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0:
表10自我意识的总体情况
由表10可知,行为得分最高,焦虑与合群偏高,智力与学校情况和躯体外贸属性中等,幸福与满足最低。
3.3.2差异分析
3.3.2.1是否担任班干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自我意识各维度与是否担任班干之间的差异,结果见表11:
表11自我意识在是否担任班干上的差异(n=204)
从表11中可以看出,是否担任班干在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贸属性和幸福与满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行为、焦虑和合群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由表9可知,是否独生子女在矛盾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亲密度和控制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4小学生行为问题、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3.4.1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对行为问题各维度与家庭环境各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2:
表12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关系(n=204)
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675.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