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小学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 ——以宿城区实验小学为例【字数:7458】

2023-04-14 15:0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小学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 ——以宿城区实验小学为例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接受最早的教育是家庭那个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起到指导、协调作用。”(《21世纪怎样做家长》96页)学校教育在三种教育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对人的发展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由于学校是有目、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想要充分调动教育力量,发挥教育效果就必然要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从出生后的头几周起,就在家庭这个集体中、在温馨的气氛中开始自己与人们的交往。家庭集体成员之间道德、精神、心理等等方面的关系,成人之间的关系,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无不构成孩子最初的社会经验和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初概念,而这对孩子的一生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孩子奠定了善恶、真伪、好坏、是非的基础,学会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因此家庭集体中人与人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家长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为孩子作出好的榜样。
  在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如今的教育大背景下,改革教育仅靠学校一方力量是不够的,想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综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力量,协调多重力量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所以在此基础上家校合作思想应运而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朝着更加多元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家长的合作意识不断加强,这为家校合作的展开提供了更多可能的空间。但是,由于我国家校合作起步晚,理论基础差,执行力度低等原因,我国家校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策略,本文立足与家校合作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结合以往有关家校合作的研究经验,力争找到更加合理有效可行的策略,缓解家校合作矛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随着当下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家校合作问题是我国一直以来面临着的难以有效推动的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思想长期以来在很多家长心中中根深蒂固,但小学阶段又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所以本研究致力于找到合理有效的家校合作策略,为本校与其他学校的家校合作提供理论参考
  (2)实践意义
  通过对本校家校合作的内容、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希望可以促进家校合作的道路稳步发展。虽然家校合作问题引起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阻碍家校合作发展的因素,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总结发现一条有利于解决家校合作问题,缓解家校合作中的矛盾的合理有效的策略,提高家校双方合作意识,使学生发展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三)研究综述
  1.国外家校合作研究现状
  (1)理论研究
  自学校产生以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成了人们持续关注的主题,世界各国普遍形成了青少年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教育一方来实现的观点,尤其关注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家校合作是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①系统生态理论提出,对于学生产生影响的社会影响因素有很多,伙伴、家庭、社会、学校、道德观念、习俗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组成亲子关系,在学校与教师组成师生关系,在社会中与朋友组成伙伴关系,学生的多重身份要求学校必须加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
  ②交互作用理论提出者艾普斯坦教授将家校合作定义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Epstein J L,Sheldon S B.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伙伴:行动手册[M]吴重涵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他认为学生获得学业成功这一目标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期盼的,并且只有通过彼此的合作,支持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学校、家庭的地位是平等的,甚至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更具潜力,此理论为建立家校平等合作奠定理论基础。
  ③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学生是学校、家庭、社会关系的中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三者的共同目标,三者也应承担共同责任,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产生着重叠影响,由于条件和设计的差异,三者可以相互靠拢,也可以相互分离,即有些活动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分开进行的,要重视家庭学校等个别机构对于学生的独特影响力;而有的则必须是三者共同完成,三者的重叠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激励效果[莫琳.T.哈里南教育社会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只有让三者保持密切且高质量的沟通与联系,才能让学生在所处环境中接收到一致的,积极的信息。此观点主张将学生放在关怀型社区中,家庭、社区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督促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重庆师范大学张希希教授在探讨国外家校合作时提出[张希希.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1996 33–37],家校合作包含着双边互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即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和学校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一方面家长要积极了解学校,选择学校,参与学校管理,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学校邀请家长共同解决学生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完善学校管理,形成新的家校关系。明确了家长和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责任。
  就理论而言,国外的家校合作研究扩充了家校合作的范围,明确了家校合作主题。由于国外的家校合作发展水平较高,已将家校合作从宏观法律法规,中观家校合作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和微观学校、家长、社区三个层次进行探讨。相较于我国家校合作普遍停留在文献层面而言,给我们指明了理论方向。
  (2)实践研究
  家校合作问题在不同的国家有这不同的实施措施。美国将家校合作作为近三十年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建立了家长教师联合会简称PTA来参与学校管理,有教师家长自愿组成的民间组织,旨在促进家庭与学校的良好合作,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孙孝花家长参与决策:美国中小学管理新态势[J]教学与管理2007 4],分层次开展家校合作活动,形成系统的家校合作体系。除此之外,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保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需赋予家长一定权利。对于贫困家庭,政府出资为贫困家庭提供教育帮助,保证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日本作为亚洲家校合作较发达的地区,引进美国家校合作措施,沟通学校、家庭、社区,以班级为单位,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小单位的家校合作系统有利于更好的监督管理。除此之外,在中央设立家校合作的中央机构“家长教师联合会”,负责全国统一管理。日本的家校合作机构多,监督体系完整,各机构普遍设立网站,促进日本的家校合作发展。英国和部分欧洲国家在家校合作中更关注家长教育,对家长开设各种培训。教师的应聘也必须关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能力,英国的家校合作,不仅彰显了家长的权利和义务,更能体现学校的责任意识。
  综上而言,国外的家校合作有着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等特点。他们普遍采取政策制度保障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关注家长的家校合作能力和水平,并致力于提高家长的家校合作参与感,家校合作处于相对发达水平。
  2.国内家校合作研究现状
  (1)有关家校合作内容的研究
  刘衍玲、臧原以及张大均[刘衍玲家校合作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2007 400–402]《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论述国内家校合作模式:“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国内的家校合作更多关注家庭和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家校合作过于局限。
  张丽竞在[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10.158–159]《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把我国目前家校合作的研究大体分为如下三个范围:一、有关家校合作理论的研究,二、家校合作障碍及其对策的研究。三、家校合作途径的研究。
  就研究内容而言,相较国外系统全面的进行家校合作,我国家校合作研究内容正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
  (2)有关家校合作任务的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家校合作受到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家校合作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现阶段家校合作的任务十分具体,程子木、王丹、管清盛《小学家校合作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中提出[程子木小学家校合作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5.35],家校合作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家长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育人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家长和儿童在活动中共同成长和进步,通过多种形式为家长儿童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点问题,提升家长教育培养子女的能力和水平;增进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所以在家校合作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
  (3)新时期有关家校合作新途径的研究
  王萍仁在《发挥网络功能主力家校合作》中发现[王萍仁发挥网络功能主力家校合作[J]青海教育2019.21],当前家校合作途径普遍趋向于网络媒介参与下的新型合作方式。通过网络即时在线沟通,可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在校在家表现情况,使”家”和”校”真正及时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家校合作效率明显提高.朱增英张增祥在《建立微信平台,促家校合作》中提出[朱增英建立微信平台,促进家校合作[J]甘肃教育2019.14],建立微信群是当下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班主任可以在群里进行教育的分享,也可以向家长展示孩子在校的生活情况,信息的透明化也增进了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感情。
  总之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家校合作离不开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所以,当先学校和家长应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家校合作。
  (4)有关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研究
  虽然我国教育界对家校合作问题十分重视,努力促进家校合作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家校合作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赵婧如[赵婧如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基础教育2018.7]在《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中提出,家长和学校没有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理念。正确的理念是指导实践的根本方针,因为家长与学校对于家校合作问题没有正确的理念所以会导致在家校合作执行过程中双方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除此之外,我国家校合作缺乏系统结构,家长参与家校合作能力不够等都是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从家长方面而言,戴育红[戴玉红广州市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班主任问卷[J]教育导刊2018.8]《广州市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班主任问卷》中提出,虽然现如今大多数家长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但参与家校合作的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现如今,虽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家长可以很方便地与教师和学校进行沟通,并且家长也十分愿意沟通并参与学校管理,可是大多数家长所参与的家校合作并未真正的参与到学校管理与监督,也并未协助解决家校合作冲突。家长多是被动的接受着学校的安排,这样的家校合作并未能充分发挥其意义。从学校角度而言,阮梅芳[阮芳梅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瞭望2019.14]《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提出,家校合作形式单一,家校合作单向性,家校合作的形式单一主要体现在,真正能够让每一位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有组织性的活动,就大多数学校而言,是家长会,而在家长会中,多是以教师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家长汇报学生在家中的情况,而并未能真正做到双方讨论商讨解决策略。所以家校合作的组织形式单一,且合作形式具有单项化的特点。
  在传统的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家校合作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出现了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僭越的倾向,宋静[宋静学校教育向家庭领域僭越[J]现代交际2019(10)]在《学校教育向家庭领域僭越》中中提出,家庭教育中涉及了大量的学校教育内容,这令原本就薄弱的家庭教育更加难以维持。张雅慧[张雅慧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权责边界[J]教师教育学报2018(2)]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权责边界》中提出,在家校之间建立积极和谐的关系,使家校合作的理论实践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是学校、社会、家长和政府的共同责任。由此可见把握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度,合理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新时期下家校合作所要面临的问题。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1)查阅文献。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多途径查找相关文献资料。
  (2)编制访谈提纲。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访谈的提纲。
  (3)实践探究。进入调查学校实习,参与学校有关家校合作活动。
  (4)修改访谈提纲。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修改访谈提纲,使内容更贴合学校实际。
  (5)进行访谈。依据访谈提纲对教师进行访谈,探讨目前学校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成因。
  (6)分析资料并研究对策。对实践研究和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调查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科学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之上。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本人借助中国知网的平台查找有关文献资料,并将查到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摘取其中有用信息。本人查找的内容主要为小学家校合作的研究现状,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促进小学家校合作发展的策略等三个方面。
  (2)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一般是学校教育中真实的事件或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情况的真实记录。宿城区实验小学在家校合作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本研究以宿城区实验小学为研究对象,对家校合作的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获得真实的教育情况。
  (3)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口头的形式与被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直接交谈,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本研究是在文献分析以及具体实践基础之上,对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学校有关家校合作的现状,探讨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并对前辈们提出的家校合作策略的可操作性进行探讨。
  (五)创新之处
  笔者通过在知网及图书馆搜集资料发现,随着科技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如今的家校合作相较于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家校合作内容单一、家长参与家校合作能力不足、家校合作未能形成完善体系、家校合作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体现等。。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一系列建议,例如开设家长学校、建立家委会、家长参与班级管理、重拾家访制度、打造家长教育平台等。但大多研究都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针对共性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并没有针对具体的情况分析,满足个性的需要。对此,笔者将宿城区实验小学的家校合作具体实践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具体的案例实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小学家校合作的内涵和意义
  (一)小学家校合作的内涵
  1.合作的内涵
  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陈旦有一种力量叫合作[J]文理导航2012 14]合作的基本条件及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刘景容家校合作之网络平台的探索[J]广东教学报2019 08]:①一致的目标。任何合作都要有共同的目标,至少是短期的共同目标。②统一的认识和规范。合作者应对共同目标、实现途径和具体步骤等,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在联合行动中合作者必须遵守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和群体规范。③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良好气氛是有效合作的重要条件。④具有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物质基础。必要的物质条件(包括设备、通讯和交通器材工具等)是合作能顺利进行的前提,空间上的最佳配合距离,时间上的准时、有序,都是物质条件的组成部分。
  2.家校合作的内涵
  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六种实践类型,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吴重涵王梅雾张俊家校合作:小学生家长行动手册[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家校合作泛指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与学校一切的互动行为。也就是说,家校合作包含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切环境,以及与学生有关的一切活动。
  著名教育家Gordon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在家庭及学校中动员家长潜能,使家长自己、他们的孩子和学校所在的社区获益的过程[Gordon E G,Breivogel F Bessent H Some Promising Approaches to parent Involvement[J].theory into Practice E,1972 183–189]。马忠虎[马忠虎家校合作新概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结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黄河清将家校合作定义为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
  总之,家校合作就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一切活动的整合,既有以学校教育为表现形式的教育活动,也有以家庭(社会)教育为表现形式的潜在教育活动。通过家校合作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
  1.家校合作是教师劳动连续性和广延性的需要
  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在学校内,教师主要利用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校外教师没有严格的时间空间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只能依托学生在校外的监护人,在学生的主要活动场地进行教育。教师依靠家校合作,深入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活动学习情况,从而获得反馈,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劳动的空间具有广延性的特点。学生的发展不仅受学校的影响,还受社会、家庭等大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不能只在校内发挥影响,更应该协调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教育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使校内外教育因素相互融合,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和谐发展的人,家校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
  2.家校合作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
  《学记》中提到,学生的学习应该遵循“藏息相辅”的原则。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学生应该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实践相结合。从而避免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坏孩子。也避免了学生出现把教师的话当“圣旨”,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的现象。家校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学生在校内校外都能接收到正确的教育观念,成为“表里如一”的人。
  3.小学家校合作有利于家长更全面的了解学生、配合教师、理解学校
  家长所了解的学生往往局限于家庭环境背景下,具有片面性,而学生的很多特长特点都会在学校生活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展现出来,家长容易片面评价孩子,主观的对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行打压,忽视学生兴趣、需求、天赋等,加强家校合作有利于家长更全面的了解学生。
  家校合作为教师和家长建立桥梁,家长通过家校合作与教师建立频繁而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