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字数:7006】

2023-04-14 15:0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经济在缓慢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我国目前以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金融的概念,接着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指出其产生的问题比如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非正规金融隐患大等,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剖析了各自的成因。然后介绍了国外发展农村金融的经验,并根据这些经验和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成因从建设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引导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对策建议;金融机构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二十世纪90年代,三农问题的凸显,引发了我国政府与学界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问题的持续关注。然而,由于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将主要资源用于城市发展,将农村变为城市的抽水池。这造成了在近3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农民收入增速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大。也造就了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金融运行低效率。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历史新时期,政府不再单单追求GDP等经济指标,而是要以新常态背景下,协调城乡经济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村金融创新进程,包括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扶持优秀涉农企业融资,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等。与此同时,2016年至今,互联网金融也在农村领域跃跃欲试,诸如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希望进入农村金融这篇蓝海。如何在当前现实下推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1.2研究目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农村人口占比50.3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国每年的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可见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我国当前农村金融运行低效率的现状,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剖析其背后的问题及成因,有利于缓解我国农村地区农户和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使我国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统筹城乡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相关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RaymondW.Goldsmith(1969)在其巨著《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了用金融相关率等一系列指标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的程度。他提出世界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沿着一条共同道路在发展,发展中国家会走上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并对金融发展的过程及规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1]。

  R.I.Mckinnon(1973)系统地提出了一整套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理论,指出金融自由化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降低其经济欠发达程度[2]。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农村金融的研究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视角。

  (1)从农村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视角

  谢世明(2016)通过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指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正相关,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负相关[3]。

  褚晓飞等(2017)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对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指出二者存在稳定均衡关系,并且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4]。

  (2)从分析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的视角

  王煜宇(2012)从引入成本收益的理念和问责机制、变权力监管为市场化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5]。

  杜超(2015)分析了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的现状,指出其对普惠金融的严重制约,并从市场和政府互相合作、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应对二者失灵的对策[6]。

  武玉娇(2015)指出了我国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的现状及其对对普惠金融的制约,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作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7]。

  邓竣元(2016)通过市场与政府双重失灵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不包容性的原因,指出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的危害[8]。

  (3)从研究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视角

  冯亚平(2015)分析了我国非正规金融的现状和潜在风险,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非正规金融市场风险爆发的原因,并从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加强监测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9]。

  贾琳慧(2016)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指出了非正规金融在吉林省农村地区的重要作用[10]。

  (4)从研究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经营能力视角

  梁静雅等(2012)通过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经营能力等现状,得出新一轮农村增量改革没有达到成效的结论,并分析了相关的原因[11]。

  洪正(2012)通过建立由借款人融资条件决定的道德风险模型,分析了各种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效率及其可持续性[12]。

  曹盼盼(2015)通过构建模型,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进行了量化分析。[13]。

  (5)从借鉴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的视角

  袁理(2016)总结了国外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并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提出了建议[14]。

  惠献波等(2017)提出可借鉴法国、日本农村金融法制化的成功经验,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激发农村资本活力[15]。

  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分五个部分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研究:

  第1章绪论阐述我国农村金融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界定农村金融的概念,介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从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市场与政府干预双失灵、非正规金融隐患大、农村信用社可持续性差四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

  第3章国外发展农村金融的经验借鉴。对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四个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这些国家的经验。

  第4章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从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共同作用、引导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第5章在论文的结尾总结。

  1.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的论述,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现状整体把握,形成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

  (2)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时,定性分析我国农村金融的症结所在,并收集数据定量分析该问题的严重性。

  (3)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等指标来分析农村与城市地区的发展失衡问题。

  第2章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农村金融的概念界定

  农村金融这个概念在我国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时对农村金融的理解就是农村的金融。如巩泽昌(1984)认为农村金融就是农村的资金融通[16]。后来熊德平(2007)基于交易视角重构了农村金融的概念,认为农村金融是由分工交换产生的、以农村经济活动规模为函数、以信息为前提、以心理信任和安全感为基础的信用交易活动[17]。

  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农村金融界定为存在于农村、为农村经济服务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与服务及金融监管的总称。

  2.2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2.2.1我国农业和农民收入发展状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在稳定中缓慢发展。根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02226.1亿元。2015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07056.4亿元。2015年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4830.27亿元。

  

  由图1可以看出除了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严重的2009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在2007-2011年间一直增长。从2011年至今每年的农业增加值都在下降。说明我国农业发展越来越缓慢。

  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变化来看,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为11.2%,2015年的增长率为8.9%。2013年以前我国使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指标,具体数据如图:



  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收入增速在1979年-1989年放缓,在1989年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从1989年-2012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速越来越快,农民收入越来越高。

  2.2.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成

  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村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和农村金融兴盛繁荣的前提。与此同时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也在日益壮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农业发展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商业型金融共同发展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随着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改制的逐步推进,预计在2018年我国将形成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由图3可以看出,从涉农贷款的角度分析,2015年我国农村信用社占据了12%的份额,农村商业银行占据了16%的份额,二
者合计占据28%的份额。由图4可以看出,从农户贷款的角度分析,2015年我国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均占据了29%的份额,二者合计占据58%的份额。由图5可以看出,从农林牧渔业贷款的角度分析,2015年我国农村信用社占据了37%的份额,农村商业银行占据了27的份额,二者合计占据64%的份额。不难看出无论是从涉农贷款角度、农户贷款角度,还是农林牧渔业贷款角度分析,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是绝对的主体地位。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逐步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未来农村商业银行将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主体,自1996年提出改革成为社员入股、民主管理、帮助社员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目标以来,一直作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目前已经成为向社员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2015年我国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农林牧渔业贷款高达13010亿元。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299家。虽然国家一直致力于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但是因为继承了农业银行的不良债务、所有权不清晰、治理结构混乱等问题,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不能更好服务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于是银监会提出了要在2018年以前将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希望能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善农信社的各项绩效指标,促进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简称农商行,是由农民、工商户、企业法人等共同入股的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别是前者是股份制有限公司,后者是股份制合作企业。前者主要受银监会监管,后者主要受省联社监管。在监管指标如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方面前者的标准要高于后者。二者的联系主要是大量的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或者合并形成,在改制过程中剥离了部分不良资产。比如2015年全年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新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241家,总数达到966家。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43%,资产占比64%。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不仅有利于其更好的服务三农、也让其可持续经营能力不断提升。

  除了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外,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还存在着其他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自1994年11月成立以来就一直在xxxx的直接领导下,承担着我国农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是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自1996年起开始设立省级和市级分支机构,从此其政策的实施开始独立于商业性银行网点。根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5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有省级分行31个,省级分行营业部30个,地市级分行309个,地市级分行营业部138个,县级分行1677个。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办理涉农贷款,包括重要农产品收储调控和购销贷款、农村基础建设贷款、农民集中住房建设贷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贷款等。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16》,2015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农林牧渔业贷款为513亿元,农村贷款为16115亿元,涉农贷款为3389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2016年我国所有金融机构涉农贷款263522亿元的12.86%,在借用国家信用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国家指导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和管理财政支农资金,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大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于1955年3月正式建立,1996年8月剥离了农村信用社,不再与农村信用社是行政隶属关系。并在1998年开始和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大规模的撤并行动。。2015年中国农业银行涉农贷款25819亿元,仅仅占全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9.7%。中国建设银行在近年来大幅度增加涉农贷款,2015年农户贷款的增长率为53%,支农力度显著提高。但是因为四大国有银行撤并网点、撤离农村,各项支农贷款比例较小,没能很好的承担起服务三农、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责任。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于2007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目前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服务的个人客户超过5亿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服务社区和中小企业的同时,积极致力于服务三农,面向农村、农业、农民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网点规模大、覆盖面积广的特点有利于其向农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银监会将其划分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村镇银行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占了绝对的主体地位。村镇银行是指设置在县级、乡镇的为满足农户小额贷款需求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而设立的新型银行类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是在国有银行纷纷撤并农村网点、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不足的背景下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规模目前还不大但增长速度快。2015年我国村镇银行的涉农贷款为477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0.3%。村镇银行的不断壮大有效增加了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填补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

  2.3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都很重视三农问题,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跟三农问题有关。然而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我国农村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农村非正规金融隐患大、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差。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

  2.3.1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程度一般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衡量。后者一般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表示。2013年起,全国启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来代替人均纯收入指标。



  由图6和图7可以看出,1978年至2013年我国的城乡名义收入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一直居高不下,从2001年的2.90倍差上升到2007年的3.33倍差,然后今年下降到2015年的2.73倍差。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89元,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名义增长率为8.9%,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为7.5%。而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95元,名义增长率为8.2%,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为6.6%。如果考虑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隐性收入,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会更大。不过随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名义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在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阻碍了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增长。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这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增长缓慢,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投放的有效供给规模受到限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导致农村消费市场相对于城市消费市场低迷,阻碍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也导致了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流动,导致部分耕地闲置,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与之相关的农村金融需求被抑制。

  2.3.2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失败

  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是指农村金融市场无法有效率的分配商品和劳务,仅仅凭靠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无法达成公共目标。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一是金融有效供给数量不足、覆盖率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1998年开始逐步撤并农村,这造成了我国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由表2可以看出截止2014年末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为3566家,营业网点数为81397家。其中农村信用社机构数为1596家,农村商业银行机构数为665家,村镇银行机构数为1153家,县域每万人金融机构网点数仅为1.32,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和农民的金融需求。



  二是农村资金外流严重。由表3可以看出,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农户储蓄为116104.17亿元,然而,农户获得的贷款只有53587亿元,存贷之比达到了2.17倍。不仅如此,由图8可以看出我国农村资金外流存在着逐年增大差距的现象。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这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可以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然而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导致农村金融资源大量流入城市,这必然会导致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背离,城乡金融发展差距与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我国农村金融除了市场失灵,还存在着政府干预失败的问题。政府干预失败由公共选择学派提出,指政府的农村金融政策没有达成既定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主导的金融垄断导致竞争机制缺失。我国政府严格限制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门槛,导致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垄断地位。这种缺乏竞争机制的制度把充分调动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使得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大片的市场空白,农民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是过度干预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不明,组织管理混乱。我国政府,经常用指导性的信贷计划来分配农村金融资源,严重干涉农村金融机构的日常业务。政府这些过度的干预一方面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不明晰,无法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寻租行为,常常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政府的农业政策,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2.3.3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隐患大

  非正规金融又叫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相对应,是指成立时未经当局政府批准、运行时未被当局金融监管机构所监督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