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促进5岁幼儿共情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字数:7674】
【内容摘要】
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戏剧融合了美术、音乐、文学、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不断被大众接受与认可,近年来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浪潮,成为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新内容,提供了新的目标与方向。因为戏剧教育为教育幼儿成长提供了有利的虚拟环境,有效替代所以现实生活中教育幼儿不能提供的场景,所以幼儿教育的作用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进步,可改善认知、情感和意识形态教育戏剧。本文选取3个活动对M幼儿园5-6岁的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活动研究,采用“计划——行动——反思——调整”的行动研究范式,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反思,在批判性反思中不断完与总结戏剧教学策略所出现的教学问题,以提升幼儿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发展的能力。在以上三次活动实践,研究分析了活动数据与讨论观察记录,归纳了通过戏剧教学策路的实施,能够促进幼儿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创性与精进性等四个维度上的发展。最后,针对本次行动研究进行反思,对教师与幼儿园在戏剧教学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戏剧教育;共情能力;情感;幼儿
一、前言
(一)选题缘由
共情能力是幼儿情感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以教育戏剧为切入点,能够引导个体对他人情感产生共鸣,增强理解力。以共情为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增强幼儿对社会的认可度,同时也能够提高交际沟通能力。当前我国学者对于幼儿共情进行深入探究,其内容主要涉及到三部分:第一部分、共情的概述。我国学者在研究共情时,对定义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认知存在差异性;第二部分、幼儿共情的影响因素。该部分主要涉及到六个方面,表现为年龄与性别、情绪情感、亲子关系、认知能力、人际交往、教育训练;第三部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该部分主要是表现为四个方面,即促进亲社会行为、抑制攻击性行为、影响幼儿道德发展、提高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基于当前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动幼儿共情研究朝着深层次发展,也能够为后文的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撑。
(二)文献综述
著名戏剧教育学者罗伯·兰迪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戏剧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法。它所组成的要素,如:模仿、想象、扮演、分析与解释等,都是在学习语言、动作,是社会行为中最有介值的素材。”’由此可见,戏剧对于个人的情感认知具有教育意义:学习者在虚以的戏剧情节之中,恍若处于当时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其“假扮”人物的喜怒哀乐。儿童,作为参与戏剧教育的特殊学习者,因其纯真、自然的本性,在表演中往往自然、不掩饰地展现其个人喜恶等情感,跟随其表演人物喜怒而喜怒,悲伤而悲伤,从而培养起幼儿一定的情绪表达能力。幼儿情绪能力是指幼儿辨识、理解自己与他人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调节、控制和适当表达自身情绪的能力,主要由情绪识别与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三个维度构成。幼儿的情绪能力作为其心理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乃至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戏剧(Drama),源于希腊文“drainein”,即“去做”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其定义为中”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为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传统的戏剧教育是戏剧专业人才教育,常以获得戏剧经验、掌握戏剧技能为宗旨。区别于传统戏剧与传统戏剧教育的“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起源于18 世纪的法国,它将戏剧与剧场的技巧运用于教学之中,也称为应用戏剧教学法。它通过戏剧的形式来传递教育内容,从事课程教学与主题教育,“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具有情境性、情节性、游戏性、娱乐性以及团体性等特点,目的是让参与者在生动的戏剧情境活动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教育戏剧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近年来在国外非常流行。但在国内,教育戏剧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普及面还十分有限,尤其在幼儿教育领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与幼儿有关的戏剧活动,根据台湾学者林玫君的吩方式,可以分为三类:幼儿自发性戏剧游戏、以戏剧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以及以剧场形式为主的表演活动。其中“幼儿自发性戏剧游戏”即我们平日里所熟悉的戏剧游戏、社会戏剧游戏、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想象游戏、角鱼扮演、主题游戏或幻想游戏等等游戏的本质在于通过孩子自发而热列的参与、主动的建构所带来一些正面的情感作用。
(三)概念界定
1.戏剧教育
戏剧教育,以戏剧元素作为教育的开展方式,引导学习对象进入到戏剧场景中,实现学习目标的。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戏剧教育的核心主体为学习对象,学习对象必须要积极参与到戏剧场景中,实现知识内容的吸收,也能够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自我的知识水平。戏剧教育的形式大概有儿童戏场剧、为年轻观众制作的戏剧、参与戏剧、教育戏剧作坊或教学,学习剧场等。本文研究的戏剧教育主要是幼儿戏剧教育,是由幼儿的自发性、具有扮演性质的戏剧游戏,也是由教师引导的、师幼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媒介,戏剧意的艺术性在不断增强。目前,在台湾地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专院校,戏剧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或手段,戏剧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幼儿园、校园或社区、公园里到处可以看到儿童及中学、大学的学生参与戏剧活动的情景,戏剧活动在幼儿园已成为幼儿最爱的一种活动形式。
2.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指个体对于他人情感的共鸣,能够对他人行为具有理解力,故该种能力也可称为同理心。一个具有良好共情能力的人,是指能够及时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并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共情能力的关键在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会对方的情感和需要,却是当今幼儿普遍缺乏的能力。本文认为幼儿期是培养共情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理解对方的感受,感受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让对方知道“我理解你,我关心你,我尊重你”。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人的行为,可为其以后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意义
通过戏剧表演教育,幼儿对戏剧表演有了更好的理解。培养幼儿对戏剧的兴趣,让幼儿学习表演经验,提高幼儿的整体艺术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幼儿相互理解能力的发展。戏剧表演教学,增加词汇量,积累语言经验,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中灵活使用,提高语言技能。打破以幼儿学习为中心的模式,让幼儿有机会成为教师,并以以儿童为中心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培养幼儿的自信和慷慨,积极与他人交谈、谈判、合作和沟通。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戏剧是一门艺术,舞台表现是重点任务,而且是各种因素的组合等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地反映现实的舞台形象的直观和各种形式的表演舞台。戏剧活动是一种独特的表演活动,其基础是将戏剧引入教师所写或完成的故事的内容和环境的一般指导和规则。幼儿戏剧体验是学前活动的重要基础,使教师能够在戏剧、艺术等领域开展综合、多层次的教育活动。本研究基于戏剧活动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幼儿全面发展和探讨戏剧活动的不同方式,可实施为促进幼儿发展和共同发展提供参考价值,幼儿全面发展。
二、开展教育戏剧促进幼儿共情能力发展的作用
(一)戏剧与共情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
幼儿教育戏剧是强调经验、实践和创造力的天才表演,而不是结果,应该邀请所有幼儿参与并获得奖励。由于经验、兴趣和个性的不同,孩子们对活动的内容有不同的兴趣。教师必须要基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把握幼儿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引导幼儿选择适宜的戏剧角色,使得幼儿能够展现内心想法,取得更好的戏剧教育效果。当然,在他们的活动中,教师也必须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并提供及时的建议、指导和评估。例如,让幼儿理解表演的内容,拓宽他们的思维方式;孩子的语气、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引导孩子走向自己和他人人身安全的威胁是一致的。
1.开阔幼儿眼界,促进幼儿养成主动求知、探索的良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知识框架的构架中,必然要以学生体会知识情感为前提,才能够实现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戏剧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等感官器官,感知世界,让幼儿对生活和世界有新的理解。这种新的知识交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局限、现实、自信、表演才能,并得到认可和掌声。为了获得大量的儿童,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运用,找到知识和有关问题的探讨,作为老师或家长随意或倾听,听到这种自发的意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了解和积极探索,帮助孩子观察世界、思考生活,开拓视野和前景,并改善生活的观察、感受、敏感,敏感和思想的深度
2.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
人并非生来就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必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来获得。想象力的丰富来源于自身对于外界的认知基础,教育戏剧为幼儿提供了许多体验的可能性,使他们能够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并通过作为活动一部分组织的大量练习吸收更多的信息。同时,戏剧教学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来扩展他们的想象触角,这可以激发和加强他们的想象力,无限地增加他们的创造力。
3.帮助幼儿建立自信
在几十年的专业戏剧工作中,著名导演丰臣秀吉发现,在成长初期接触教育性戏剧的孩子更有洞察力和自信,在语言之间更宽容和自由。“在一些国家,许多小学生从镜头中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孩子被紧张地关在成人的镜头前。这是我们自己的性格,不仅如此,当我开始自己的孩子时,这并不重要。在高质量的教育中,我们缺少的是让国外的小学生从小就学习游戏和戏剧。”鉴于此,英达提倡戏剧教育并非是成人专属,而是应当要从幼儿时期开始。教师通过构建表演场景,引导幼儿能够自由的表达自我想法,并且展现出自我信念,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另外,在表演过程中,外界的赞扬将是提高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渠道。
(二)戏剧教育对幼儿共情能力发展重要性
说到戏剧教育,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有想成为演员的人才需要学习,但这实际上是对戏剧的狭隘理解。事实上,许多欧洲和美国国家已经将戏剧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戏剧教育的背景下,身体自由必须建立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上。身体的自由来自于思想自由的表达。他们用眼睛观察、闻、尝、思考周围的世界,用身体在想象的场景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棵大树是直而弯曲的。鸟儿的姿态各异,有的站着,有的却是躺着。“小猫”有头发和日出。尊重孩子自己的思想就是给他们自由,身体上的表达自由,必须建立在自由思想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孩子自由思考、想象和表达。它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为了所谓的最高舞台表演效果,牺牲孩子自由教育的方式,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以戏剧教育为学习途径,能够让幼儿增强共鸣力,更好的理解他人的行为与情感,表现为同理心能力,而这也是社会教育所要求的品质。通过感知他人的立场来感知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反思、倾听和尊重上。那些有强烈同理心的人不仅能感受到别人的快乐和悲伤,还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因此,提高幼儿共同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人际沟通是共鸣的语境和环境,人际关系越亲密,共鸣能力越强。幼儿之间以及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幼儿学习与他人互动,促进相互理解能力的发展。
1.培养合作能力
通过戏剧活动,能够让孩子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戏剧表演并非是单人舞台,而是需要许许多多的伙伴们共同配合,共同展现出戏剧的核心要义,也能够通过戏剧教育的方式,引导幼儿在往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地位。
2.培养同理心、促进交往能力
戏剧就是假装是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模拟可以锻炼幼儿的“相互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理解、理解、宽容、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在戏剧中,幼儿能够与同龄人进行合作,在沟通交流中了解到同龄人的想法。在这个阶段,在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指导下,幼儿可以调整他们的态度和接触技能,找到正确的情绪表达,并学会控制情绪。
3.引导幼儿明辨是非、趋善避恶、见贤思齐
张伯苓认为,戏剧并非是凭空产生,而是来源于生活人物所发生的故事。但是生活中的高尚品德与卑劣品德的展现不具有直观性,而是以无形的方式加以展现,此时可以通过戏剧中英雄人物与奸诈小人的表演,让幼儿深深感受到品德的差异,也能够让幼儿在表演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发展语言
在戏剧教育中,表演者需要运用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情感,有些戏剧语言是由编剧进行撰写,其语言精简,富含深意。而有的戏剧语言则是在表演时幼儿根据场景的变化所自由发挥。以戏剧语言练习的方式,有利于幼儿能够感知戏剧魅力,也能够对语言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5.帮助肢体发展
在戏剧教育中,演员的表演需要运用多种元素,如语言、肢体等。在板书课堂中,幼儿学习只能够局限于课桌中,其肢体运用受到了限制。而在戏剧教育中的肢体运用较多,能够有利于幼儿肢体运用能力的培养。
6.发挥、调动幼儿的艺术天分和才干,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戏剧教育中,优秀的戏剧表演需要多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如编剧的作品、演员的表演、打光、音乐设计等,各类因素的美学配合是组成戏剧表演的关键,故幼儿在戏剧表演中,能够感受到美学熏陶,引导幼儿美学素养的提升。
7.释放、纾解不良情绪,愉悦身心
在幼儿戏剧教育中,表演的完美展现并不是目的,而是以营造表演场景的方式,引导幼儿能够自由宣泄自身情感,能够以丰富的肢体语言与表情来展现所思所想,实现情感上的释放,也能够让幼儿实现心理健康。
三、研究设计
(一)前期准备
1.研究资料的收集
本研究资料的收集来源于三个方面: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以文献整理为目标,开展文献收集工作;教学过程中的文字观察、影像与录音资料;教学活动后与教师的讨论资料。教学活动前后的资料收集主要为阅读并梳理的大量文献资料,与教师商讨并思考戏剧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中的资料收集主要由班级另一位教师记录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具体行为与教师的戏剧教学策略,以及研究者对幼儿的访谈。教学活动后与教师讨论与访谈主要为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的深入分析与评价反思,从而修改新的活动方案。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者不断梳理思路并进行反思,以致更好地进行研究报告的写作。
2.研究资料的分析
本研究收集的资料以视频录像为主,以照片与录音为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幼儿在活动实施中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关注幼儿在戏剧活动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情、语气等的化,同时也要关注教师在活动实施中的教学策略,也就是天班幼儿是否在教师运用的戏剧教学策略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资料的分析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对视频录像资料,将转成文字进行分析;二是将课堂实录照片附上文字呈现出来;三是录音,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进行分析。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5岁民乐幼儿园大三班幼儿
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幼儿相关的语言进行直接、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
2.行动研究法:本论文围绕教育戏剧促进5岁幼儿共情能力发展这个主题来开展行动研究,撑循“计划一实施-反思修改-再计划-再施”的研究思路力求探索出具体的工作建议。
3.经验总结法:以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为对象,对其进行科学的筛选分析、核实、验证,从而使人们对相关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
4.文献法:通过教育戏剧表演对幼儿语言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丰富相关的资料。
(三)行动方案构思
1.活动目标
本研究秉持“活动计划-活动实-活动反思修改-活动调整-活动反思与评价”的研究思路,在本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负责组织实教学活动,老师负责协助研究者组织活可以及提出相应建议等工作。
2.内容的选择
内容选择的要符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还要充分考虑教育戏剧和教育性。
主要迹循以下几个原则:适宜性,戏剧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规律;发展性,戏剧活动内容必须要以发展为导向,具有相应的促进作用;教育性,往何活动都要有教育价值;趣味性,要引导幼儿激发学习积极性,投身于学习活动中。
3.组织形式
本次活动共有3个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模仿力、音乐感,又提高了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身体素质。
四、教育戏剧促进幼儿共情能力发展的行动历程
(一)第一次行动:表演《寄小猫》戏剧
幼儿喜欢模仿、学习,家长应和孩子积极进行语言和情感沟通,以便孩子模仿、学习情感交流,提高分辨他人情绪的能力,从而建立更好的情绪认知和理解能力。鼓励孩子在做中学,在与人交往中了解异同,在人际互动中培养同情心、同理心,培养共情能力。
寄小猫(戏剧表演一)
1.活动目标:
(1)以表演的形式,对寄出信件的历程进行展示,引导幼儿进行学习。
(2)指引幼儿对表演中的内容产生共鸣,并且鼓励幼儿能够尝试自身扮演,实现共情能力的培养。
2.活动准备:
(1)《寄小猫》三段情景表演。
(2)对戏剧表演中所涉及到场景以及道具进行提前准备。
3.活动过程:
小猫:你们好呀,喵喵喵,我是一只小猫,今天我要干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件事让我非常开心。
小猫:你想知道是什么事吗?
小猫:我呀,要去寄小猫,寄小猫。你听清楚了吗?
小猫:我要去寄小猫?(让幼儿重复一遍)
小猫:那怎么寄小猫呢?我想大家一定都非常想了解吧,那就请看我们的表演吧。
4.戏剧表演内容:
(1)第一场:(场景:小猫的家)小猫:今天的太阳真温暖,是个适合出游的好天气。(此时熊邮递员正巧路过)
小猫:你好,熊先生!你在干什么呢?
熊先生:你好,小猫,我正在送信。再见!
小猫:再见!我已经游玩了附近的地方,我还没有去过远一点的地方,我非常的想去,那我应该怎么办呢?(稍作停顿)啊,我知道了,邮票可以让信件去很远的地方,那么我也可以通过邮票的方式去到很远的地方。(小猫将邮票粘贴在自己的头上)
小猫:妈妈,我要去旅行了,再见!
猫妈妈:再见,路上小心。
谁想去旅行?(小猫)
小猫想了个什么办法?
你们想知道小猫接下来会怎么做吗?
(2)第二场:(小猫去邮局)小猫:(唱歌)哈哈哈,我太高兴了,我可以去远一点的地方游玩了(走进邮局门口)
小猫:你好,熊先生,我想去旅行。你看我头上,我已经把邮票贴好了,这样我就可以被邮寄出去了。
熊先生:那邮票必须要有邮戳,你头上的邮票必须要盖个章。(熊先生按了个邮戳)
小猫:太好了,我已经有邮戳了,我可以被邮寄啦。(在小猫说话时,熊先生已经打开了邮包,把小猫装进去了)(稍作停顿,熊先生从邮包中掏出来许多东西,包括信件与小猫)
提问:小猫去哪儿了?(邮局)
熊先生是怎么来帮助小猫的?怎么把它给寄出去的?(盖邮戳,装进邮包)
(3)第三场:(展示卡车的图片)(小猫已经被放置在卡车图片上)小猫:好美的地方哦!外面的风景真好看,花朵和树木都太漂亮了,还有鸟儿在叫。
(展示火车的图片)(小猫已经被放置在火车图片上)小猫:火车真的速度好快呀,外面的风景难以看清,我太喜欢火车了。
提问:小猫是怎么去旅行的?(坐火车,卡车)小猫看到了什么(树、鸟——)三、你们还想看表演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演吧。
5.活动反思及分析
通过戏剧表演发现幼儿对表演活动很感兴趣,表演欲望高,参与度很高,非常开心。通过让幼儿表演寄信的全过程,能让幼儿对寄信有直观的了解,对寄信行为影响深刻,帮助理解与记忆,提高了幼儿的情绪认知和理解能力。同时,发现虽然有个别幼儿上来表演时不开口,但是随着表演的深入都有开口表达自己,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表演中有相互合作的部分,提高了幼儿的沟通协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919.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