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家长对小班幼儿“过度保护”行为现状的个案研究【字数:7152】

2023-04-14 14:5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家长对小班幼儿“过度保护”行为现状的个案研究
摘要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总体经济水平向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家庭结构的变化、生产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以及教师教育理论的实践能力的缺乏,促成了家长对幼儿过度保护这一问题的产生。家长对小班幼儿过度保护行为违反了幼儿的学习生态,对幼儿创造性人格和个体选择意识的培养以及社会性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过度保护有三种类型:宽容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本文通过发放问卷对A幼儿园小班幼儿家长过度保护行为现状进行调查,主要从幼儿家长过度保护观念、行为以及现状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调查阐述,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来了解该幼儿园小班幼儿家长过度保护行为现状。
基于以上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家长过度保护的特点与问题,从而提出完善家长教养方式的对策建议:父母需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念;父母的教养要注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父母要与老师沟通,接受老师的教育指导。
关键词:小班幼儿,过度保护,行为现状
一绪论
(一)调查背景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后,每个家庭都把孩子当成一家最重要的人看待,无论父母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对孩子都极其宠爱,甚至过度保护,最终导致孩子都五六岁了,自己不会吃饭或不会提裤子等等。因此,过度保护已成为父母、家庭和社会的重要问题。
然而,根据研究人员与幼儿园幼儿接触期间,发现一些幼儿存在这种或那种异常行为的问题。如有些孩子孤独,他们胆小害羞,不愿意与同龄人互动,甚至不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有严重的攻击性行为等。这些行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幼儿的社会发展,导致与同龄人的沟通不畅,对教师存在敌意,甚至有的幼儿与父母不相容,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害。然而,谁也不知道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明明都是最好的,怎么会越来越糟糕,其实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家长的过度保护是分不开的。
俗话说“过度保护对幼儿无益”,幼儿园幼儿的行为表现可以反映出家长“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性格、互动、养育和行为的影响通常持续一生。在幼儿园与幼儿和家长之间的深入接触中,研究人员发现,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儿童在教养中一般都存在过度保护的行为。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项研究对幼儿自己、家长、教师和社会都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
(二)研究意义
对幼儿“过度保护”行为现状进行调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帮助家长客观地理解的什么是过度保护,过度保护的度体现在哪里,对幼儿的过度保护的观念、行为,以及情感态度,过度保护有怎样的危害,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等。在实践中,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过度保护的问题后,可以有效的帮助家长改善教养方式,减少他们对幼儿过度保护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随机抽取了市内的一所幼儿园,最后确定为A幼儿园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随机抽取90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和采访幼儿及其养育方式中是否存在过度保护行为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A幼儿园小班幼儿家长养育方式的现状,找出家长过度保护的特点和问题,引导家长建立科学的观念和行为,防止和减少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
(三)个案背景
A幼儿园处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该市的一所公办幼儿园,因此符合入学要求的3-6岁适龄幼儿都就读。该幼儿园目前总共有12个班,平均每个年级4个班。小班每班平均25人,中班每班平均30人,大班每班平均40人,总共400余人;每班配有3个老师,合计普通教师40余人,另外幼儿园行政领导7人。
二问卷调查
(一)概念界定及操作
1过度保护的概念界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认为过度保护(overprotection)是指父母为了不使孩子受到伤害,过分给予保护以致影响其独立性发展的倾向。利维认为,以溺爱为特征的教养方式会养成儿童的依赖性。[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国内学者郭丽娜认为过度保护是教师对孩子安全问题存在禁忌,尽量减少孩子体育运动,影响孩子全面发展。[郭丽娜.小学体育教育中的“过度保护”现象研究[J].考试周刊,2015(33):115-115.]学者王小鹤认为过度保护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型,总让孩子不离开自己;另一种是赎罪型,对孩子一味迁就,百依百顺。[王小鹤.幼儿教育中的过度保护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3(11):121-122.]学者刘敦楼认为过度保护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父母就尽量少让孩子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刘敦楼.“过度保护”是害了孩子[J].教育家,2016(28).]学者徐秀玲等同志认为过度保护是给孩子喂饭、帮幼儿剥水果皮、喂幼儿吃水果、减少孩子户外运动等行为。[徐秀玲,黄乾玉.幼儿园保育中“过度保护”现象的原因探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3):55-57.]
国外学者NancyDarling,LaurenceSteinberg认为过度保护上偏重于对子女的保护,是父母对子女的保护超过了一定限度,影响了子女的行为。[UrbaingauthierN,WendlandJ.Mother-childinteractionsinyoungchildrenwithexcessivephysicalaggressionandintypicallydevelopingyoungchildren.[J].ClinChildPsycholPsychiatry,2017,22(3):467-482.]学者MUngar认为过度保护就是父母对孩子了解不够,缺少理性的教育知识和经验,过度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WeilerD.Overprotectivechildrenmaydenytheiroldparentsthesatisfactionofbeingteachingsubjects[J].BMJ,2015.]学者DanielWeiler认为过度保护是父母错误的认为孩子没有自理能力,什么都帮助孩子完成,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还不认可。[WeilerD.Overprotectivechildrenmaydenytheiroldparentsthesatisfactionofbeingteachingsubjects[J].BMJ,2015.]
因此,家长、教师对幼儿的保护是有一个度的,适度保护是有必要的,不要违背了原则,更不要剥夺了孩子的发展权,若是对幼儿的“保护”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就是过度保护。所以本文对幼儿的过度保护概念界定为幼儿家长、教师由于对幼儿学习的特点认识不够,出于在生活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幼儿及生存能力过度担忧,为确保幼儿绝对的身心安全,在安全与发展之间选择时存在的一种不良倾向。
2家长过度保护的类型研究
综合我国学者对家长过度保护类型进行研究,主要分为生理过度保护和心理过度保护。幼儿生理过度保护主要表现为,成人为了使幼儿免受身体伤害,而忽略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过分限制幼儿活动,最主要是限制幼儿自主探索活动,进而限制了幼儿的发展。[燕良轼,王小凤,卞军凤.儿童教育中的责任侵犯与儿童责任心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3(1):3-8.]幼儿心理过度保护主要表现为,成人出于幼儿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担忧,为了使幼儿免受不良媒体信息腐蚀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而采取的消极回避、保守退缩的过度保护战略。幼儿过度保护是一种消极战略,他将削弱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限制幼儿生理、心理的正常发展,使幼儿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以生存。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将父母过度保护的行为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在权威型过度保护行为上,父母和孩子平等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以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为基础,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权威;在宽容型过度保护上,父母也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但是不提要求,没有原则地任由孩子的行为发展;而在专制型过度保护上,父母不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对子女过度保护,他们的亲子交往是不平等的。
(二)调查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通过查阅有关幼儿家长过度保护的相关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掌握相关的理论,为此调查报告提供理论基础。
问卷法。采用《家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过度保护现象的调查问卷》对A幼儿园的10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分别分为几个方面:家长以及幼儿的基本信息;家长是否有了解关注对幼儿“过度保护”;在家园活动时,家长是否有就“过度保护”问题与老师沟通;幼儿在吃饭时,是否伴随挑食的现象;孩子是否在送至幼儿园有哭闹现象或不愿去幼儿园等。
观察法。研究者在幼儿园对典型的幼儿行为及其家长的过度保护行为进行追踪观察记录,以发现幼儿行为与家长过度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
访谈法。与被观察的幼儿及其家长进行访谈,以便全面客观地了解幼儿的行为问题以及家长的过度保护行为。
(三)样本描述
采用调查问卷《家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过度保护现象的调查问卷》对A幼儿园小班的家长过度保护行为进行调查,随机抽取9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原始问卷90份,回收率为100%,没有不合格问卷,获得有效问卷共9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样本家长基本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90名家长中,从亲子关系看,父亲32人,占36%,母亲54人,占64%;从文化程度看,高中及以下28人,占32%,大专、本科及以上58人,占68%;从职业及职位层级看,自由职业者、工人、商业服务类行业一般职员、非管理层人员占13%,教师、银行职员、医生、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占
87%。
2样本幼儿基本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90名幼儿中,男孩50人,占55%;女孩40人,占45%;独生子女50人,占55%;非独生子女40人,占45%。

三小班幼儿家长过度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过度保护的认识不够
家长认为幼儿思想和身体都未成熟,不能够很少的照顾自己,怕幼儿被伤害到,作为家长,都能提前做好预防和准备。在现代观念的影响下,家长都懂得尊重幼儿的想法,采取宽容式的教育方式,甚至放纵幼儿的天性发展,导致过度保护现象的发生。以下图表,反映了家长对幼儿“过度保护”行为的认识。

根据调查项目9:“让幼儿不要与顽皮的孩子做朋友。”认为这种行为是过度保护行为的占52%;“代替孩子解决孩子可以自己解决或应该解决的问题。”认为这种行为是过度保护行为的占84%;“迁就幼儿的消极情绪并向幼儿妥协。”认为这种行为是过度保护行为的占71%;“代替幼儿完成老师布置给幼儿自己的小作业。”认为这种行为是过度保护行为的占57%;“拒绝让孩子玩攀爬器械。”认为这种行为是过度保护行为的占58%;由此可见,家长对过度保护行为的认识上都有一定认识,但是也反映了家长在过度保护上仍采取宽松的态度,认识不够,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二)家长关注幼儿身体状况多于心理状况
幼儿健康包括身休健康和心理健康,一个健康的幼儿应该是身心发展都处于健康状态之中的。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幼儿身心情况都有关注,对“身体健康,平安”等身体方面关注占78%,对“品德与开朗,自信等个性发展”、“智力开发,技能培养”等心理方面关注占66%,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全面发展”等适应能力方面关注占63%,说明家长对幼儿身体方面关注超过心理方面。分析其可能原因,一是家长更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情况,没有意识到幼儿心理健康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其二是家长陪伴幼儿的时间不够多,没有及时注意到幼儿的这些心理问题。
(三)父母对幼儿过度宠溺
幼儿时期是孩子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时候,父母应该正视孩子教育,不能过度宠溺,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下表3-3,反映了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对其的态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的教育方式。

从以上表3-4中可以看到,父母对于孩子犯错误时的表现,都觉得应该公正对待,不偏袒自己的孩子,以事实就是的态度教育孩子。
从生活习惯方面来看,有56%的幼儿有挑食现象,家长都知道挑食是不对的,但出于过度宠溺的心理,还是会满足幼儿的物质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的家庭经济都比较宽裕,对于孩子的一点物质要求是可以满足的;另一方面是大部分家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即使父母不买,爷爷奶奶也会给予满足孩子的要求。
从学习习惯方面来看,有60%的幼儿有逃避困难或退缩的现象,家长都知道幼儿面对困难逃避困难或退缩是不对的,但出于过度宠溺的心理,还是会帮幼儿解决困难。究其原因,一方面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怕孩子磕着、累着等,不忍心孩子受到一点伤害或委屈,根本不会给孩子面对困难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孩子面对困难,家长也会积极主动解决。
从行为能力方面来看,有58%的幼儿有不愿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现象,家长都知道幼儿需要学会分享,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但出于过度放纵的心理,以幼儿自己的意愿为前提,只要幼儿心理高兴就行,不愿意分享就不分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自己享有所有东西的占有权,根本没有和别的小朋友分享过,而且强烈的占有欲也不会允许自己与别的小朋友分享;另一方面是大部分家庭经济都比较宽裕,别人家的孩子有,我家孩子也要有。
四小班幼儿家长过度保护行为现状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经济宽裕的家庭,是全家的掌上明珠。虽然,经济宽裕、多人疼爱能够给孩子的一个身心发展的良好空间与物质条件,但是在当今社会偏重物质生活的今天,家长过度保护会忽视对孩子生活习惯、行为能力的培养。

当孩子睡着时,我和他或她一起去他或她的房间,直到他或她睡着。经常这样做的父母的比例是75%,可以看出,和孩子一起睡觉对父母来说是很平常的事。这表明父母爱他们的孩子,愿意花时间和他们在床上。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影响了儿童自主睡眠良好习惯的发展。同样,在其他三个项目中,如书包、饭盒、衣服、鞋带和其他日常杂务,这一比例超过60%。父母帮助他们的孩子做的事情表明父母关心他们的孩子,但是孩子们应该尽他们所能。这对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照顾非常有用。在学前阶段,当孩子在家中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例如自己吃饭、上厕所、穿衣、穿鞋等,他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
从保护类型上看,主要有三种,权威型过度保护、专制型过度保护和宽容型过度保护,有的过度保护可能存在两种或三种交叉情况,具体如下。
(一)权威型过度保护现状
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过度保护幼儿,怕孩子劳累,不让孩子参加劳动,减少体育运动,看似怕孩子累着或在运动中受到伤害,但实际上却是让孩子的体质每况愈下。
案例1:小乐班级周日集体收拾卫生,老师提前一天通知小乐的家长,让小乐带工具。周日那天,小乐在奶奶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老师让小乐去和同学们搬凳子,小乐奶奶拍他累着,想替小乐搬椅子。小乐坚持自己做,奶奶便同意了。没搬几个凳子,奶奶就把小乐拉到旁边看着,她替小乐搬完凳子。
从案例1中可以看出,幼儿园组织集体劳动,是为了锻炼幼儿的身体,增进团结的目的,虽然奶奶刚开始尊重了小乐的想法,可是最终奶奶替小乐完成了一切劳动,剥夺了小乐锻炼身体和融入集体的机会。
(二)专制型过度保护现状
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到,部分家长过度保护幼儿,怕孩子受伤或因为自己害怕的事物而阻止孩子,怕孩子弄脏自己不让孩子玩泥巴,怕孩子冻坏手掌不让孩子玩雪,自己害怕虫子让孩子远离虫子等等,看似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实际上是通过自己专制,不让孩子探索事物,影响孩子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最终降低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案例2:孩子:妈妈,我想去里玩泥巴,可以么?
家长:泥巴很脏的,不行。
孩子:妈妈,那其他孩子不也在玩泥巴么,他们不怕脏么?
家长:他们都不怕脏!
孩子:妈妈,那我也不怕脏,我可以去玩么?
家长:不行,你必须远离这些泥巴,甚至离玩泥巴的孩子都得远点。
那孩子哭求着家长,可是家长最后也没同意,强拖着把孩子带走了。
从案例2中可以看出,父母及子女的意愿并不一致,父母的做法通常是这样的。父母不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怕孩子弄脏自己,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家长,家长对子女过度保护,他们的亲子交往是不平等的。
(三)宽容型过度保护现状
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到,部分家长过度保护幼儿,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会给予满足,有时即使是不合理的也会满足。孩子即使做错了,也不给予纠正,让孩子过度骄横跋扈,养成天不怕,地不怕,唯我独尊的性格,有的孩子最终是非不分,最终影响孩子一生。
案例3:小龙家境不错,是家里的独子,被全家视为掌上明珠,家里人对他千依百顺,所以小龙在学校也一直专横霸道,总欺负同学,经常撒谎,老师也提醒过家长管理小龙,家长觉得老师太小题大做了。有一次,同学带一个新玩具,被小龙看上了,动手把玩具抢来,并把同学打伤,还理直气壮说我没错,最终在老师劝说无果后被幼儿园退学。
从案例3中可以看出,父母过度的保护则变成了一种伤害,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教育。如果家长不过度纵容小龙,进行教育管理,让他知道错对,也许小龙就不会被退学。
五小班幼儿家长过度保护的影响及原因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家庭的各种因素也影响着幼儿的成长。现有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幼儿成长最关键的时期,而家长在这个时期过度保护幼儿,对幼儿将来的影响非常大。过度保护问题主要包括家长教养观念不太科学、忽视幼儿心理健康、过度放纵幼儿发展等。
(一)家长方面
1小班幼儿家长教养观念不太科学
案例4:今年小天4岁。他刚进了幼儿园没多长时间,父母是当地一所私立中学教师。他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专横霸道,每每都对着其他的小朋友发脾气,而且不容易被劝导。通过与小天的父母沟通,了解到小天的父母都是80后,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本身也从事教育工作,非常尊重孩子的看法,小天想做什么都会鼓励去做。由于小天是这个家的独生子,有时就是调皮做些过分的事,也会得到父母的包容。
分析:以上情况可以了解到家长教养观念不太科学,因为缺乏正确的指导,片面的认为尊重幼儿的想法是好的,放任幼儿发展,甚至过度纵容,导致幼儿自私自利、专横霸道,不利于幼儿和同学们的交流,甚至走上自我自负的道路,进而阻碍了他的社会发展。
2小班幼儿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关注不多
案例5:今年小成5岁,是家中的独生子。第一天走进幼儿园,家长放学时问老师,小成今天在学校吃饭怎么样?老师说挺好的。小成妈妈又问老师小成睡觉怎么样?老师说可能刚上幼儿园不太适应学校的作息规律,中午没睡。家长看孩子挺好的,没有问孩子是否适应合群或是孩子愿意交往等问题。几天后,小成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总自己呆在幼儿园角落发呆,老师和他互动也不愿意参与,老师把情况向家长反馈了一下,家长说没事,孩子身体好就行,他在学校呆一段时间就适应了。然而,小成变得更加孤单了。
分析:以上情况可以了解到家长过度保护,导致幼儿很情绪化,长期不适应幼儿园的正常生活,并产生不正常的行为。他不正常行为的背后是他的心理问题。他害怕面对新事物,胆小,不愿尝试与老师的同龄人交流。这些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父母的过度保护,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阻碍了他的社会发展。
3小班幼儿家长对幼儿过度放纵
案例6:小雨今年4岁半了。他在幼儿园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老师温和的安慰和严厉的批评对他都没有帮助。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会发脾气,打人,踢人,扔东西,影响班级的正常秩序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