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研究【字数:6845】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国民经济中,农业一直以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将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而农业自身存在的生长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以及投资综合收益低等弱质性,导致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其中财政投资显得尤为关键[27]。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他们对农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都非常大,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想要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必须依托于农业,因此要积极重视农业的财政投资。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是农业大省、农民大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如何促进河南省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对于河南省本身乃至整个国家都至关重要。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重视的不断加强,河南省也不断努力推进农业发展。但河南省农业的财政投资却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财政投资方面主要体现在投资规模不够、增长速度不稳定、精准度不高上,阻碍了河南省农业的发展。因此,怎么处理河南省农业投财政投入的精准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民持续增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农业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即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是由于农业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经济效益水平低,但是社会效益高,这一特性使得很少有资本拥有者会对农业进行投资,鉴于此,公共财政的力量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的。此外,对农业的财政投资的力度、精准度等因素,都会对农业发展造成影响。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现状和投资效应展开系统的研究,对优化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方法给予一定的参考,其目的就是能够提高对农业的此财政投资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研究意义
(一)农业财政投资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农业具有自身的弱质性和外部性,这就导致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很难推进农业的发展,此时此刻,政府就成为推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财政投资二者不可分割。研究农业财政投资的效应,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农业财政投资效应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做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目前资金、科技和人才的投入等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等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因此如何处理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关键就是资金。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资金不到位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因此通过财政投资,可以有效的结局资金短缺的难题,从而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快速解决。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纵观外国学者的研究历程,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对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的研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认识也是由浅入深的。国外对农业财政投资主要从财政农业支持理论和财政对农业重要性三方面进行研究。
(一)财政农业支持理论依据
萨缪尔森曾(1954)提到,公共产品往往都需要政府的帮助,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是为了满足所有的人的需求,因此可以说农业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农业需要财政的扶持,其中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进步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等可以推进农业发展的项目。速水佑次郎与弗农•拉坦(2000),分析了本国的有关数据,并其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农业发展和财政之间的必要关系进行了证明。布坎南与图洛克于1959年创作了《同意的计算》,分别从外溢效应和公共产品的角度,对农业进行分析,最后得到结论:农业以及农业产品不具备公共属性,但是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因此需要得到财政投资。此外,作者通过公共选择理论,提出把公共产品放在市场之中,其生产和资源配置上,市场调节不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公共选择,借助政府的职能进行干预。
(二)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18世纪在《国富论》中表示,在农业上面的投入越大,其所获得的生产性劳动量也会随之增大,同时也会提升社会上和劳动中的年产物具有的价值。在这其中,他强调了在国民经济中,农业处于无与伦比的地位,他提出,国家要加大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政府也应该增加对农业的各项扶持,在进行资源配置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分配,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8)在《经济增长与农业》中表示,只有推动农业发展,才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能够为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财富。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尽可能提供资金上,技术上的支持,此外,加大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人力资本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
(三)在农业财政投资方面的研究
Matsuyama和Kininori(1992)对财政资金投入到不同领域所产生的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财政对农业投入比投入与其他行业带来的效果更加明显,最直观的就是单位产出的增高。同时通过对不同的财政支持农业发展模式对照比较,提出了一种农业财政投资的最优模式[41]。Achim(2005),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水平两方面出发,研究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现基础设施越完善、农业科技越先进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越大。因此应该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47]。Antle.J(2010)指出,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可以有效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要想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其补贴力度[42]。Daniel(2012)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对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此时政府在此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49]。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总体研究历程来看,我国对于农业财政投资的研究起步较晚,这和我们的社会形态有一定的关联性。改革开放之前对于农业财政投资的相关研究也非常有限,存留下来的文献也比较少。我国对农业财政投资的研究大部分开始于改革开放后。国内学者对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我国农业财政投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上。
(一)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谭琳元,于荟鹏(2015)提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都离不开财政对其的支持[3]。刘娇阳,张铎,于婉璐(2017)发现农业财政投资效应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很大,并提出要想有效的促进农业发展就必须从农业的投资渠道、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1]。刘慧,尹海东(2013)通过研究发现农业财政投资的增加可以极大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应从各方面加大对农业投资的力度[5]。于海波(2016)农业财政投资对经济社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31]。王春燕(2016)提出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循环经济至关重要[33]。
(二)我国农业财政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吴文忠(2017)通过研究发现农业财政投资中存在资金使用效益差和绩效不高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学习,借鉴一些成功经验,对农业财政投资中资金管理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40]。冯庆水(2010),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通过分析发现农业财政投资的力度不够,同时农业财政投资人均占有量较低,农业财政投资增长速度较慢,农业财政投资的导向越来越弱,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等[39]。曾伟(2013)提出,投入规模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效益低是我国农业财政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三)提高我国农业财政投资的对策
秦建军,刘华周(2013)对江苏省农业财政投资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目前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完成度来说,应该加大政府对农业科研、农民教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上的投入[12]。赵静(2015)对美国、法国、日本三国的农业投资管理和农业投资领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了3国政府在农业投资中的成功经验[2]。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以上的文献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农业财政投资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很多,很大一部分研究者在对农业财政投资的整体情况、解决措施、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农业的重大意义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和看法殊途同归,因此对课题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然而很多阐述都针对国家,对具体地域研究较少,并且定性研究较多,对具体地域的指导意义有限,并且,在现阶段农业财政投情况来看,农业财政投资更需要的是精准性和稳定的增长机制,但是目前已有研究有关这一领域的较少。因此,本文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为例,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展开研究,探究其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拟定出解决方案。
第三节论文框架概述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展开论述。第二部分根据相关数据,对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财政投资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从传导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农民增收效应四个方面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运用回归分析法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从全局出发,真对目前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的短板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第四节本文创新点
以往对农业财政投资的分析主
要是从国家层面上分析,对具体地域的分析较少同时对投资效应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定性研究较多,而本文以河南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的办法建立模型对农业财政投资效应展开探究并优化过往的评价体系,针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问题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第五节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法。通过维普、万方和知网等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基于前任的研究结果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在已有的研究结果之上,确立本课题即将研究的主题和一些可能实现的创新。
(二)归纳分析法。将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展开分析。
(三)实证分析法。采用回归模型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第二章河南省农业发展及农业财政投资现状
河南省属于农业大省,其经济发展水平属于我国中上水平,农业的发展对该省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最近几年第一产业占我国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下降。但政府有关农业投资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条件,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农业财政投资现状。本章就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农业财政投资现状两方面实施分析。
第一节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人口与农业大省。生产总值占我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2016年间持续上升,自5.1%升至5.4%,在2016年,达到我国排名第五。但是第一产业比重却总体呈下降趋势,从最高8.39%降为6.9%,第二、三产业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同时农业GDP的贡献率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本节分析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主要包含该省农业在全国农业地位、该省农业对全国经济的贡献。
一、河南省农业在全国农业的地位
本文利用河南省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指标衡量河南省农业在全国农业的地位。
从2000年至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维持在6.96%-8.39%之间,期间波动较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图2-1可以看出,其中2003年比重7.39%,2005年达到最高值8.39%,随后又出现下降趋势,虽然2008-2010年有上升趋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2010至2016年,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和2016年比重分别为8.27%、6.96%。
2000-2016,该省农业生产总值一直上涨,由1981.54亿元升至7799.67亿元,上涨3.93倍,上涨均速是9.42%。这期间国家农业生产总值亦在持续上涨由24915.8亿元升至112091.26亿元,上涨4.5倍,上涨均速是10.21%。所以,能够发现就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的研究该省的年均增速低于国家的年均增速。自分析能够发现该省农业在全国农业的地位逐年下降。
二、河南省农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
本文用各产业产值占河南省总产值比重和产业贡献率来衡量河南省农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
由图2-2和图2-3可以发现。从占河南省总产值比重来看,第一产业总产值占河南省总产值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虽然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从2000年至2016年由1161.58亿元上升至4286.21亿元,增长了3.68倍,然而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却从22.98%下降至10.59%,下降了12.39个百分点。从产业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贡献率从2000年的10.20%降为2016年的5.90%,下降了4.3个百分点。其中2003年第一产业贡献率为-5.0%,代表当年第一产业并未对全省经济起拉动作用。尽管在2004年第一产业贡献率达到高值18.31%但是随后又开始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先上升又下降的趋势,从45.40%上升至55.87%又下降至48.42%,生产总值从2294.15亿元增长至19275.82亿元,产业贡献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几乎都保持在45%-56%之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对河南省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从1597.26亿元增长至16909.76亿元,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从31.61%增长至41.78%,增长了10.17个百分点,产业贡献率从27.20%上升至51.70%。呈现出上升趋势。河南省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和产业贡献率一直低于第二、第三产业,而且差距较大,并且还有下降趋势,说明河南省农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程度不足。
图2-2 2000-2016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
数据来源:《2017河南省统计年鉴》
图2-3 2000-2016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2017河南省统计年鉴》
第二节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现状
本节将从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规模和区域差异分析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特征。该投资反映的是当地政府对其农业的关注程度。首先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规模进行系统分析,接着对其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现状和不足。
一、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分析
农业财政投资的规模是指政府有关机构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总额,亦可最直接的表现为政府有关机构对农业的扶持水平。本小节将从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两方面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规模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绝对规模
这几年以来,三农问题一直被河南省列为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并且积极促进河南省自农业大省至农业强省的转化,尽力实现创建中国农业高科技基地与重要的产粮中心的目标。不断加大农业财政投资力度,加大农业补贴强度,建立工业反哺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1978年至2016年,农业总产值由64.86亿元增长到4286.41亿元,增长了66.08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2.11%。与此同时,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也在迅速上升,1978年仅为4.20亿元,到2016年上升至807.06亿元,增长了192.15倍,平均增长速度为15.21%,大于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可以看出在财政投资资金运用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没有充分发农业对财政投资资金的作用。
从图2-4可以看出,1978年至2016年,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在持续增加,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河南省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从2007年的152.51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807.06亿元,增长了5.2倍。图中部分年份的财政对农业支出相比上年下降了,1980年、1981年、1990年河南省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1.76%、-8.78%、-1.04%。1978-2016年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支出增长速度变动较大。1984年其增长速度为2.8%,当年农业财政投资为4.86亿元。随后几年,增长速度有小幅上升,于1989年达到小高峰25.56%,之后又继续下降,直至1994年其速度降为5.25%。1994年-2009年,虽然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增长率变化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除了1998、2001、2003年增长速度低于10%以外,其他年份增长速度据保持在较高水平,2009年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增长率达到历史新高72.5%,体现了河南省对农业投资越来越重视。2010年增长速度迅速降为10.4%,随后几年增长速度变化幅度不大,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增长速度与河南省财政总支出化情况基本保持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对农业投资具有很大的影响。综合看来,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增长速度存在着不稳定性,波动变化较大。
(二)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相对规模
农业财政投资在农业GDP的占比表现其深度和其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量。自图2-5能够发现,改革开放伊始,该省财政对农业投资在农业GDP中占比略有提高,从1978年的6.47%上升至1979年的6.83%。之后的25年,由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虽然有个别年份有些小的波动,可是该省农业财政支出在农业GDP的占比一般保持于2%至5%的区间,波动很小,较为稳定,这期间河南省农业发展缓慢。21世纪之后,国家开始逐渐重视农业的发展,三农问题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农业税取消,农业财政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逐渐上升,于2016年达到最高值18.82%。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25%以上相比,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甚至高达45%-95%,我省农业财政投资规模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
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绝对规模每年皆有提高,可是其财政中农业支出在该省总支出所占比例却持续降低,通过图2-8能够发现,其下降走势为波动式。1978-1983年,该省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占比持续占据高位,均高于15%,1979年达到小高峰17.69%。之后7年,其比重连续下降,于1986年达到低谷其比重为8.56%。随后又继续上升然后下降,在1987至1993年有个小高峰12.44%,然而于1993年该比重低于10%,并且在1993—2008年农业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低于10%,2009年再次上升至12%,随后至2016年下降至11.02%。1983年至2016年,河南省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低于15%,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相对不足。
图2-6可以看出,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低于河南省农业GDP贡献率,且两者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这表明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GDP有着推动作用,从而农业GDP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有着影响。1978至1984年,第一产业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农业GDP贡献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且有小幅度上升,农业GDP贡献率从39.81%上升到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777.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