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淑杰:寻着花香 一路前行——郑国民老师的一堂课给我的启迪【字数:】
我立在池岸 望那一朵好花 亭亭玉立 出水妙善,—— “我将永不爱海了。” 荷花微笑道: “善男子, 花将长在你的海里。”上课了,郑国民老师走进教室,开口就说给大家发一份打印好的学习材料,一页纸,印的就是上面这首小诗,没有题目,也没有作者,更没有背景资料。接着,郑老师提出要求:阅读这首小诗,写下你的第一感受与对小诗的理解,一两句话或几个关键词都行。写完之后再读,你又想到了什么?由于小诗特别新颖、别致、深邃而又意蕴丰富,大家立即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对小诗的阅读与理解,并快速把第一感受和本初思考写了下来。两三分钟后开始自由发言,大约近二十人讲了自己的第一感受和初步解读,意见各不相同,甚至出入很大。下面列出几种主要的观点:▲ 小诗的主旨是表达一种特殊的爱情观。迷离的,不好把握的爱情,又美又折磨人的爱情。▲ 原来是爱海的,看见花的美丽,发誓不爱海了。但是不爱是不可能的。▲ 诗中的池与海是一回事,花的美艳是一种诱惑,“我”要拒绝诱惑,所以“不爱海了”,但花就要开在“我”的心海里。▲“海”就是“别处的生活”,就是梦。这首诗也可以理解为想通之后的释然,因为他看到了身边荷花的美丽。他的眼睛、心灵不再盯着可望不可即的海了,而是关注到了身旁风景的美好。▲ 表达了一种佛理与哲思,情爱表里,特点是空灵玄妙。作者的创作主旨应该是: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拒绝的。▲ 诗中之海实指人生之海,这海让人留恋而又痛苦。诗人借荷花其实也就是借佛的妙口告诉那些在生活苦海中挣扎的世人,逃避不是选择,最好的是“花将长在你的海里”,也就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看透了世事纷纭更不应该逃避,而是要以圣洁的心灵积极地去做世间的事情。 大家踊跃地讲了自己的初步解读的感悟之后,郑老师请一位熟悉这首诗的学生简单介绍了诗的题目、作者等情况,又让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而后再作体味并说说有什么新的理解,于是几位同学又讲了新的发现。热烈讨论之后,郑老师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大家的理解一样吗?2、对你的理解有帮助吗?3、你有过这样学生人人畅言的经历吗?4、你会这样做吗?在大家对这些问题讨论交流之后,郑老师最后终于提出了他命意所在的主问题: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教师说了算,教参说了算,专家说了算,还是……?语文课能够概括成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机械的模式或套路吗?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无需饶舌。到了这里学生们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郑老师这次课的真正用意: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 郑老师这一教学设计,使聆听者的心神上课伊始便被老师“摄了去”而不自知。开始大家并不明白郑老师的教学意图何在,只是在郑老师的组织引领下曲径通幽,迷花倚石,最后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人人有醍醐灌顶之感。过程生动而深刻,共识自然不期而至:语文再也不能那样教。 接下来的教学便进入了核心问题的讨论与思考:语文究竟该怎么教? 上述教学案例是我曾有幸听过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国民老师一次理论培训课。这次课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启迪之一: 中小学语文课可以这样上。郑老师是语文教育专家,是专门培养语文教育教学师资的,可是他却在课堂上说,他越来越不知道语文课该怎么教了。初听这话,莫名诧异:那您还怎么辅导我们成为更好的语文教师啊?后来发现,他是很知道语文该怎么教的,之所以这样说,一是郑老师一向谦逊,二是委婉地表达对语文教育某些现象的不满。其实郑老师这节课已经极其艺术而生动地告诉了我们语文课应该怎样教。1、 出奇制胜,先声夺人。一上课就是一首多数人都不大熟悉的小诗,小诗空灵精妙,意蕴多歧,而且没有题目和作者,更增加了神秘感,这样大家一下子就被小诗吸引了去:小诗该怎样理解呢?主旨究竟是什么?于是每一位聆听者大脑开始高速运转,而且兴致勃勃。有专家说,一节好课要让学生有思考深度,此课得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要十分重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此课亦得之。2、 笋剥箨解,曲径通幽。默读并写下第一感受 → 多人口述第一感受与个性解读 → 在借鉴别人意见后朗读 → 再次解读讨论交流 →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 语文不应该那样教 → 语文应该怎样教。 如此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绵密联贯,曲径通幽,似层层剥笋,箨落蕊出,直到听者豁然开朗,欣然跃然。这样的课自然会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甘之如饴。上课,就应该这样充分体现教师是组织引导者,是“导游”,而不是知识灌输者和真理告知者,教师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人,更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人。 3、 多元解读,变不离宗。对待语文教材主张多元解读,因为文学作品的蕴含往往不是单一的,越是好作品蕴含就越丰富,即使作者赋予作品的涵蕴是较单纯的,但作品一旦问世,读者就可以进行创造性解读,这就是文学理论上讲的“形象大于思想”,亦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鼓励学生多元的个性解读,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我们很多老师长期唯教材权威、教参权威、教师权威的积习难改,尽管课改了,还是有些老师依然如故。上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解读,而教师的“正确”观点又往往是来自教参,来自专家。 郑老师的课本来是一个理论培训课,可是却通过一首小诗很好地示范了怎样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最后郑老师还引导大家明白,多元解读不是抛开文本的任意发挥和牵强附会,而是从文本出发,解读熨帖,言之成理,“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然而这正确的“哈姆雷特”可能还不止一个,也不一定是来自教参、专家和教师。4、 自主合作,多边互动。课上,一位学生讲完自己的解读后,另一位感觉自己与之不同,立即起立表达,不待老师鼓动,其积极踊跃情状在中学课堂亦不多见。一口气说到近二十人,积极性愈见高涨,若不是时间有限,还会一直说下去。在大家发言之后郑老师及时启引:“大家的理解一样吗?对你的理解有帮助吗?”大家立即意识到,同学们讲的各有道理,自己并非唯一正确,有些别人的理解是自己根本想不到的。之后是大家互相吸收,修改自己的解读。但无论怎么修改,对小诗的理解也不会统一到一个解读上,这让大家深切认识到:许多作品的解读本来就不是唯一的,任何教参、专家的解读都只是一家之言。这节课对废名的题为《海》的小诗的解读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理念,课堂是一场“头脑风暴”,师生、生生合作,呈现一种多边互动状态。课上引发的探究意识和兴趣还延伸到课下,据了解,许多学生课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了废名这首小诗的各种解读与赏析资料。5、教无定法,无法即法。有一句教学名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意思是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又可以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其实任何领域都是这样的,当你没有修炼到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时,总是有 “法”的痕迹,甚或“法”而不验。当你达到了足够高的境界,法就会不露痕迹,不期而至了。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郑板桥说“画到生时是熟时”,就是这种境界吧。郑老师说他不知道语文怎么教,他又忙得很,想来没有太多时间来精心准备这样的日常课,可是他的课处处合乎课改理念,足以给大家示范与启迪。这大概就是“无为无不为”,“不教而教” 的教学境界吧,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启迪之二: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太重要了。试想郑老师如果不是这样教,而是沿用常规的逻辑演绎法,先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举例论证一番,然后进行理论性批判,最后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正确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那么这次课的效果会怎样呢?可以肯定地说,绝不会产生现在这种上课方法的新颖和深刻,不会带来强烈震撼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启迪之三: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是深层原因拿到一个教学内容,为什么有些老师很容易就给出一个新颖、生动、深刻的教学设计,而另一些老师却煞费苦心也难脱窠臼呢?为什么有些教师到处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却没有学到手,而另一些教师总是能创造出先进经验供别人来学习呢?深层的原因应该是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我们很难设想一个没有什么先进教育思想理念和创新意识的教师能够设计出令人叫绝的教学方案来。我们知道,人的任何实践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支配下进行的,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只有真正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个绝佳的教学设计来。钱梦龙、魏书生、程红兵、赵谦翔、余映潮、李吉林、于永正、窦桂梅、白金声等优秀老师之所以能够新意迭出,常讲常新,除了他们学识广博外,一个主因便是他们具有丰厚的教育思想理念素养,深谙教育教学规律。郑国民老师之所以能够轻易地实现教学设计创新,不仅在于他具有更为渊博的学识修养,更在于他作为语文教育专家、作为新课改课题组核心成员和北师大版新课标语文教材的主要编著者较之前述诸位教师更加熟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尤其熟悉关于课程改革的种种新理念,惟其如此,他的课堂教学设计很自然地就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等课改新理念。理念先进方能创新,这在教育心理学上是有着充分依据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人们接受新知的心理基础与前提,一个人的心理图式越丰富和系统化,就越有接受新知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当然新的思想理念的最后构建是离不开实践的,它必须在实践中最后完成。创新意识也必不可少,一位教师只有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时时刻刻保持着突破、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他才能在先进理念指导下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设计来。总之,郑老师的这一堂课让我如沐春风,如闻花香。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路上有如此花香作伴,一定会风光无限。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647.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