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高校学生慈善公益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字数:7097】

2023-04-14 14:5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高校学生慈善公益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为了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 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于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XXXX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1]。现如今社会各界人士已经纷纷参与慈善公益事业,而我国高校大学生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生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对此重视并开展校园慈善公益行为调查,分析影响高校学生慈善公益行为的因素,加强高校学生对慈善公益的认识,对培养新时代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慈善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可以助力和谐校园的建设,促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慈善公益行为;影响因素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慈善事业是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倡导、帮助和支持下,自愿组织并实施,向遭受自然灾害或因为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而导致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帮助的一种无私的支持和奉献的公益事业。
以前的慈善事业主要以传统型为主,只有少部分人参与,发展较为混乱。而现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 法》颁布实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了法律保障。慈善事业与慈善活动变得更加完善规范,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发展成为现代型事业。但现在社会力量尤其是高校学生参与严重不足,阻碍了社会救助体系物质基础的持续壮大,难以对法定社会保障体系起到足够的补充作用[3],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如果人们对慈善公益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只靠政府自身进行慈善供给很难满足慈善事业的发展要求, 所以一定要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高校学生参与慈善行为积极性。我国高校大学生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生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分析影响高校学生慈善公益行为的因素,培养大学生的慈善意 识,让大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慈善公益活动当中,有助于慈善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在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之后,发现目前有关影响高校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行为因素的研究较少,对高校学生群体有所忽视。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慈善事业不断改革完善,研究影响高校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行为的因素、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行为的积极性等新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将通过传统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完善实证研究相关的内容。希望我的研究可以对这一方面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进而充实慈善公益的理论研究。
2.实践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愈发重要,起到了更为关键的经济推动作用。慈善事业本质上是一种实现社会再分配的有效形式,客观上起到了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及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公平问题。人民群众参与慈善公益行为百利而无一害,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行为积极性较低,参与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书籍资料,利用问卷调查,研究影响高校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行为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对我国慈善事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且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本研究也有助于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加速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弘扬正确的慈善观,为我国实现2035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方向,使慈善事业的发展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
 二、高校学生慈善公益行为概述
  (一)高校学生慈善公益行为概念
慈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人们之间互助的一种行为。而在现代社会中,慈善是公众以捐赠款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自愿行为[4]。慈善捐赠可细分为对各类慈善组织进行捐赠的正式捐赠和向亲朋好友或陌生人捐赠的非正式捐赠两类。
公益指的是公共利益,主要是社会组织或社会个体出于对社会的使命责任感,动员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或社会资源,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稀有动物保护等[5]。在本文中,公益是指人民群众自发地、无偿地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或者是群众们广泛参与公益事业并成立社会团体,以社会团体名义有组织、有纪律地提供公益服务,帮助他人。群众个人和社会团体无偿为特殊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另外在公益活动中提供的公共产品要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价值观,并且能够减轻困难群众的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公益活动组织者在组织公益活动时,应该遵循公序良俗,听从公众的意愿,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参与者能够从中受益, 得到更好的活动反馈。
根据上述慈善和公益的定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慈善公益行为。虽然公益与慈善在含义上有些不同之处,但是它们的含义也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免费午餐项目已经运行了十周年。十年间,免费午餐项目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改革升级,让更多的孩子们能够吃到温暖的、免费的、有营养的午餐,惠及众多家庭困难的学生。此项目一方面让孩子们免于校园饥饿能够吃顿饱饭,具有公益事业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对贫困学生的帮助与扶持的作用,具有慈善事业的特点,并且该项目助力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文研究的主体是高校学生。大学生是助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具有开拓性地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近些年,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会选择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投入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建设队伍中。此举不仅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帮助高校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国情。而且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进步。也有部分学生利用网络,使用水滴筹、在线共享文档等工具帮助那些需要筹款治病、紧急救助的人们。在世博会和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举办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要想推动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必须构建良好的慈善公益事业环境,扩宽大学生参加慈善公益事业的渠道,加大慈善公益事业的宣传力度[6]。
(二)高校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行为的意义
1.对于社会:高校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行为有助于加速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及中国慈善文化价值观,使社会充满慈善氛围,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可为我国实现2035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 方 向 。 2.对于学校:可以推动高校建设自身的特色慈善文化。有利于高校校园发挥出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大学生们笼罩在校园慈善氛围当中,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并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还可推动校园内部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拓宽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培养大学生的慈善公益意识,发挥优秀学生志愿者的示范带头作用,一传十,十传百,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行为之中,还可以助力和谐校园的建设,发挥高校自身的社会作用。 3.对于个人:学生在空闲时间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慈善事业和慈善活动,让慈善真正走到学生身边,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慈善的温暖和力量[7]。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可以结交更多趣味相投的朋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另外也可以提前步入社会,通过与陌生人交流互动,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高自身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对高校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对高校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行为现状的调查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制作调查问卷收集研究数据。因疫情影响,无法在线下发放纸质调查问卷。故利用线上微信小程序“问卷星”制作并转发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通过在朋友圈、相关群聊、朋友帮忙转发问卷链接,共获取225份问卷数据。通过剔除无效的数据,本研究最终样本量为220份样本,问卷有效性98%。
(二)对高校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行为调查结果的分析表 1调查对象基本构成情况



类别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83
38%



137
62%


所在年级
大一
44
20%


大二
70
32%


大三
75
34%


大四
31
14%


每月生活费
500元及以下
8
4%


501-1000元
43
20%


1001-1500元
113
51%


1501-2000元
40
18%


2000元以上
16
7%



由表 1调查对象基本构成情况可知,220名调查对象中女生及大二、大三学生占比较高。调查他们每月生活费得知:只有8名学生,每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生活费较低。43名学生在501元到1000元之内。113名学生在1001元到1500元之内。40名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501元2000元之内。有16名学生每月生活费在2000元以上。总体而言,调查对象学生们每月生活费较为适中,只有少量学生生活费偏高和偏低。
表 2相关慈善参与情况



类别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是否加入过公益类型的学生组织

65
30%



155
70%


是否参与过慈善公益行为

201
91%



19
9%


是否注册过省级志愿服务平台

98
45%



122
55%













参与过哪些类型的慈善公益行为
捐款
35
16%


捐物
86
39%


志愿服务
151
69%


其他
0
0%


通过什么方式参与慈善公益行为
校社团组织
50
23%


校外组织
39
18%


公共场所临时捐赠
86
39%


网络软件捐赠(支付宝、微信等)
126
57%


其他
5
2%



由表 2相关慈善参与情况可知只有30%的学生加入过公益类型的组织,占比较低,学生加入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过慈善公益行
为,占比91%。约有一半的学生未曾注册过省级志愿服务平台,可能与学校的规定有关。如果学校主动发布平台注册流程,详细记录注册步骤,解答学生注册难题,可能会加大注册比例。学生们更喜欢提供志愿服务,约四成的学生曾经捐过物,只有35个学生捐过款。这些与他们的学生身份有关。因为他们没有工作收
入,除了生活费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所以没有太大经济能力捐款捐物,只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但生活费较高的学生相比于生活费较低的学生。他们更倾向于捐款。生活费较低的学生更倾向于捐物及提供志愿服务。在通过什么方式参与慈善公益行为问题中,有50名学生通过校内社团组织,39名学生通过校外组织参与,86名学生是在公共场所临时捐赠,126名学生通过网络软件捐赠。其他学生大多是曾经私下给亲朋好友提供过资金、物质帮助。发展慈善事业过程中应该重视并加大利用网络软件宣传慈善公益,利用其便利性、传播性推动慈善意识传播。
表 3为慈善公益行为捐款金额



生活费金额
学生人数


50元及以下
176


50-100元
32


100-500元
10


500元以上
2



通过表 3为慈善公益行为捐款金额可以得到,有176 人捐款在50元以下,捐款 50-100 元的有32人,捐款 100- 500 元的有10人,有2人捐款在 500元以上。因为学生目前没有步入社会,没有薪资报酬,在学校日常开销主要依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大多在1000元到1500元之间,消费水平不高,闲余资金少。所以捐款金额不会过大,主要集中在50元以下。
表 4对慈善公益的所想所做



类别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一年内做公益的次数。
2次及以下
160
73%


3-6次
47
21%


7-10次
11
5%


10次及以上
2
1%


面对别人需要帮助,会怎么做?
乐于帮助
152
69%


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26
12%


看情况而定
42
19%


对慈善公益行为的看法。
对陌生人的无私奉献,非常伟大
189
86%


为了自身名声,做出来的“表演”
15
7%


面子工程,没有实际意义
13
6%


其他
3
1%



有160名学生每年做公益次数在2次及以下,47名学生做公益次数在3~6次,11名学生每年做公益次数在7~10次, 只有两名学生,每年做公益次数超过十次。总体上,大部分学生每年参与公益次数较少,积极性不高。在面对别人需要帮助时,152名学生会乐于帮助,26名学生选择不帮助,42名学生会看情况而定。应注重加大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传承雷锋精神,做中国友善青年。在对慈善公益行为看法的问题中,有189名学生认为这是无私奉献,非常伟大。有15学生认为这是为了自身名声做出来的“表演”。13名学生认为这是面子工程,没有实际意义。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对慈善公益行为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有部分学生误解了慈善公益行为真正的意义。应该加大相关慈善意识宣传,改正他们对慈善公益行为的错误看法。
表 5外部影响因素




你的家庭对慈善的
关注度社会知名人士慈善行为对你参与慈
善影响程度在校内看到慈善公益类广告
条幅数量学校弘扬慈善价值观
的力度非常113428比较201142939一般45466049不太12818123114几乎
不168610仅有11个家庭对慈善非常关注,20个家庭对慈善比较关注,45个家庭一般关注,128个家庭对慈善不太关注,16 个家庭对慈善从未关注。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家庭对慈善的关注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慈善的看法。有34 名学生认为社会上知名人士的慈善行为对自己参与慈善影响程度非常大,114名学生认为比较大,46名学生认为一 般,18名学生认为不太大,8名学生认为几乎没有影响。大多数学生有追星行为,知名人士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知名人士的影响力,发挥他们的正确价值导向,使他们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引领学生广泛参与公益行为。在校内慈善公益类广告条幅数量上和学校弘扬慈善价值观力度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在这两方面做的不够好,学校不太重视。向社会传播新思想、引导社会发展、文化进步、提高全民基本文化素质,是大学不可或缺的功能。大学校园应该加大对慈善的相关宣传,营造人人向善的氛围。
在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公益活动问题上,174名学生通过学校发布得知信息,96名学生通过相关公众号,51名学生通过慈善公益网站,156名学生通过新闻报道,121名学生通过同学传达。应该增加宣传渠道数量,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到慈善有关信息。在影响参与慈善公益行为的因素问题上:31名学生是因为朋友或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198名学生是因为经济或时间条件不允许,101名学生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参与,找不到参与途径,59名学生是因为对相关组织不信任。在参与慈善公益行为原因上:有184名学生是真心愿意帮助他人,7名学生是因为迫于舆论、组织压力, 11名学生因为从众心理,19名学生是为了发挥班干部或者党员带头作用,还有32名学生是为了量化、证书或者其他奖励而去参与慈善行为,没有学生是因为受宗教的影响。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的慈善观还是比较正确的,只有个别学生存在错误的慈善观: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去参与慈善公益行为。这些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慈善观,发自内心地去帮助别人,为别人提供温暖,传播社会正能量。在目前慈善与公益存在的问题上:有46名学生认为过于形式主义,151名学生认为资金运作不透明,61名学生认为公益项目本身缺乏创新,无法满足人们的真实需要。虽然这只是学生们的个人看法,不一定准确。但是有关机构也应该重视起来,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自己的资金运作明细,及时更新优化公益项目,使公益项目能够满足人们的当前需求。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影响高校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所在年级、月生活费、校内的慈善公益组织、父母、社会知名人士的榜样作用、社会氛围及慈善组织。
四、影响高校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行为因素及改进办法
  (一)影响因素 1.个人基本情况因素:
性别:女性心思比较细腻,情感比较丰富,比较偏感性,而且母爱之心泛滥,更加愿意去乐于助人。男性偏理性颇多,所以性别对大学生慈善公益行为产生差异[8]。
所在年级:大一新生入学时,校内社团也正在大量纳新。他们有机会加入各种各样的社团,从而会有更多的机
会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但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刚脱离高中校园还没多久,甚至部分学生仍未成年,慈善意识较为薄弱。这时候的他们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可能只是因为社团的安排或者是自己跟风“凑热闹”,并不是自己主动愿意参加的,这样对于慈善意识方面的提升没有太大的效果。到了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已经参加了较多的慈善公益活动,部分人甚至已经组织过慈善公益活动,对于慈善公益有了自己的见解,慈善公益意识不断提高。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们主要忙于学习、就业、考研方面,他们的空闲时间相比以前会更少,大部分人没有多余精力去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故大二、大三的学生是大学生慈善公益活动的重要主体部分,其积极性、参与度要比其他年级学生高很多。生活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充足的资
金支持非常重要[9]。其中月生活费高的学生群体没有月生活费低的学生群体参与慈善行为率高,月生活费高的学生,其家庭条件可能比较好,所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优越,身边需要接受慈善捐款的人也相对较少,没有机会去帮助他人。而月生活费较低的学生,可能其所处社会环境需要帮助的人较多,能更早地体会到社会互助的重要性。相比其他人,他们会更愿意去做慈善公益行为。
公益类型的学生组织:公益类型社团传播慈善公益的文化,拓宽大学生去接触慈善公益活动的渠道。首先,加入什么类型社团组织与个人兴趣挂钩,愿意加入到慈善公益类社团或学生组织的大学生对慈善公益抱有一定的兴 趣,自身愿意去参加一些公益慈善活动[10]。其次,加入慈善公益类社团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容易接触到慈善公益, 为学生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提供一个校内平台。
2.家庭、校园、社会因素
家庭环境:不同生活背景的大学生在慈善动机层面和慈善行为意向层面有显著性差异[11]。家庭成员对慈善事业的态度,包括关注度、支持度和参与度。它们直接影响着身处家庭之中的大学生对慈善事业的看法。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得出家庭的慈善关注度、支持度的高低与大学生参与慈善公益的积极性呈正相关。家庭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里最重要的地方,同时也是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地方。古有典故——《五子登科》,其中身为父亲的窦禹钧有五个儿子,他牢记祖先教导,从小教育儿子们刻苦学习,尊老爱幼。最后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为人善良,通情达 理,先后登科及第。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及其重要。大学生们从小和家庭成员一起在家庭里学习成长,在家庭氛围里耳濡目染。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所作所为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子女日后的发展。那么如果自己家庭对慈善事业的态度较好,慈善氛围较浓郁,相比其他大学生,这个家庭里的大学生们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会更高。
学校环境:宣传力度的大小是学校对大学生慈善公益行为的主要影响。学生们每天都在学校里生活、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就像他们的第二个家。学校的自身氛围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面对同一问题,理科院校和艺术院校的解决办法肯定会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学校的氛围特征不同。相比理科院校氛围的理性和严 肃,艺术院校的氛围肯定会更加开放和包容。如果校园慈善氛围浓厚,那么学生们就会更加愿意去参加慈善活动。如果校园开设有关慈善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接触并学习到慈善相关理念,不仅能提高他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