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高校理工科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字数:6567】

2023-04-14 14:5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高校理工科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毕业,找工作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讽刺的是现在3000块的工资你请不到一个民工,却可以轻而易举地令大学生妥协。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民工通常只会一门手艺,这是他们赖以为生的工具,他们必须在日积月累中越发熟练地掌握,这样才会受到赏识和肯定,如此得以谋生。然而,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面对就业反倒犯了难。第一是专业不对口,找不到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岗位;第二是就业不踏实,爱跳槽,即便是自己的专业,也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和定位,并且缺乏职业忠诚。由此可见,除了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对接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之外,大学生职业精神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借由职业精神,我联想到当前热播的《大国工匠》和《了不起的匠人》,短片记录的是一群专注于自己岗位,执着于产品品质的匠人们,他们身上凝聚着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这种高贵的精神不就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急需培养的职业精神吗?我国大学难道不应该将培养出色的大学工匠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吗?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无不受到电商的冲击,现代人被浮躁挟裹,越来越急功近利,缺乏好好完成一件事情的耐心。而德国工业4.0却带着高端制造的强流席卷而来,冲击着中国的制造业。2016年3月5日,xxxx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认为:中国在低端和高端制造业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而庞大的中端制造业恰恰缺少的是精湛的工艺和实干精神,像是鲁班一样的工匠。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工匠精神是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供给侧强调新供给、新产品,工匠精神是中国智造的灵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对接中国制造2025打造工业强国的战略计划,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时代,不管商界流行什么

  新思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专业的企业和个人,始终是社会所需,始终应受到欢迎和尊重。

  理论意义:首先,将工匠精神的研究范畴由职业教育拓展到高等理工科教育领域,扩大了工匠精神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外延。其次,高等理工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把握,从理论上梳理有关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和时代特征,试图在理工科院校构建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理论研究的补充。最后,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有利于丰富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

  实践意义:培育大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同时,理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培养新型工程职业人才,拓展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功能。另外,理工科院校构建科学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能够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工程科技成果转化,使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从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时代意义。

  1.2文献综述

  年份(年)2000 2003 2006 2007 2008 2010 2011 2012

  数量(篇)2 1 1 2 2 4 3 2

  主要研究方向行业指导、美术雕塑等艺术鉴赏方面轻工业、工业经济领域

  年份(年)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数量(篇)12 49 304 3610 3510

  主要研究方向手机行业中国制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

  以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特色期刊等为主要文献数据来源,以工匠精神为题进行检索,笔者梳理了2000年—2017年有关工匠精神的研究方向(见表一)。

  表一

  2000年至2008年开始有关于工匠精神的零星介绍,多见于手工、艺术类期刊,大多集中在行业指导和美术书法雕塑摄影等艺术鉴赏方面,例如记者于乐佳写的《追求泥塑本源——访泥人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宇》、孟建军写的《把斫制古琴当作是一种修行——访斫琴师云龙》等。

  从2010年开始,对于工匠精神的相关研究和论述则明显体现出经济驱动因素的影响,逐渐转向轻工业手工业以及工业经济领域,例如王天宇的《齐鲁工匠铸就中国梦》、李育蒙的《手工的魅力:工匠精神让产品更有温度》等。在这一阶段,由于金融危机的重创使得全球经济环境恶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陷入困境,此时工匠精神开始进入大众媒体的视野,并被视为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品质和效率的处方。

  2013年,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相关文章出现小幅增长,共有9篇文章发表,其显著特点是,工匠精神突然受到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的推崇,其代表性文章如《屌丝CEO罗永浩的个人品牌:工匠精神》、《感性凶猛的工匠精神》、《魅族:工匠的青涩转身》等。

  2014年,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继续增多。2015年,随着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传统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价值观无疑契合了中国当下追求优质制造所必需的价值标准。其典型文章如《中联重科:唤起工匠精神强健中国制造业》、《中国制造需要重建工匠精神》、《从中国制造到中国优品还差一个工匠精神》等。

  2016年至2017年,在经济转型因素和社会舆论因素的双驱动和双推动下,关于工匠精神的讨论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经济需要始终是关键因素。同时,对工匠精神的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其与教育的关系上来,并且,学术界关于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育的研究较多。具体又梳理成以下几个方面。

  1.2.1关于工匠的研究

  (1)传统工匠的概念研究。

  在我国古代,工最早指曲尺,古文字学家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工》解释:工,象曲尺之形,盖工即曲尺也。之后工逐渐泛指工人和工业,《考工记》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考工典》引王昭禹语曰:兴事造业之谓工。而匠起初专指木工,《说文解字·匚部》说: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篇首》,《十三经注疏》上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06页;《中国历代考工典》第1卷《考工总部·汇考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册第3页.]匠人主要负责建造宫廷城邑,以及修建水利工程等。封建社会时期,随着户籍制度的出现,则工在籍谓之匠,至此工匠合为一体。余同元(2005)认为从研究范畴上来说,工匠既含有专门的技术制作专长,又有一定的艺术设计能力;不仅是传统工业的主要劳动力,也是传统工业的技术主体。[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1520—1920)[D].复旦大学,2005:36-37.]叶桉、刘琳(2015)认为,工匠是熟练地掌握手工业技术的群体,更是农业与手工业分工后古代技术发展的主体。[叶桉,刘琳.略论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5,(34):80-85.]李宏伟,别应龙(2015)和李进(2016)都从谋生功能的角度指出,古代工匠俗称手艺人,是指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并赖以为生的人。[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从查阅的文献来看,总体上关于传统工匠的概念,我国学者们都赞同辞源及古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即工匠是指具有专门技艺与艺术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

  而在西方文化中,工匠(artisan)一词的本义源自拉丁语中一种被称为ars的体力劳动,意为把某种东西聚拢、捏合和进行塑形(to put together,join or fit),后来随着这种劳动形式的逐渐丰富才演变为技能、技巧、技艺(art)的意思;到16、17世纪,artisan作为开始指工匠、手工艺人等某种特定的职业和特定的社会阶层被广泛使用。

  (2)现代工匠的概念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者对工匠也有了新的认识。李宏伟,别应龙(2015)认为,工匠在现代泛指家庭作坊、工厂工地等生产一线动手操作、具体制造的工人、技师、工程师等。[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54-59.]王晓明,林雪萍(2016)则认为,工匠不仅仅是指手工劳动者,也包含程序员等脑力劳动者。甚至做好父母,也是一种匠心的体现。[王晓明,林雪萍.正本清源论工匠精神[J].中国发展观察,2016,(12):32-34.]刘红芳,徐岩(2016)更好地总结了上述学者的观点,提出现代工匠是与从事现代机器生产的工业生产者(以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为主)及相对应的传统手工业者。他认为现代工匠与传统工匠是一种一脉相承的对应关系。[刘红芳,徐岩.工匠源与流的理论阐析[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6,(03):4-12.]而美国亚力克·福奇(2014)的视角则更为独特,他认为工匠是用已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
的东西,其创造行为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对它的迷恋,它是一种破坏性行为。[(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7.]

  (3)工匠的特征研究。

  余同元(2005)从角色构成的角度提出工匠的三个特点是①人身依附关系强,身份地位低下;②身份世袭,职业固定;③组织封闭,群体失语。[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J].史林,2005,04:57-124.]徐瑾劼(2011)从匠人活动的动态过程角度,提出匠人制器的特点是描述(理论),评估(价值判断)和以美的法则制作出来(美学及伦理)。[徐瑾劼.主体性:重拾古代技艺中的职业学习维度[J].职教论坛,2011,(21):8-11.]刘红芳,徐岩(2016)从技术主体要素的角度,也总结了传统工匠的三个特征:①手工操作而非机器生产;②家传世袭与学徒制的技术传承;③技术评价的艺术化、伦理化取向。此外,王晓明,林雪萍(2016)认为,工匠具有好奇、专注和初心三个基本特征,并且工匠是一个集体象征,不代表个人,它强调集体实践和可持续的稳定性。美国社会学家桑内特(2015)认为匠人具有非人格性,在公共场合,人们常常用匠人职业的名字来称呼他们。产品质量的非人格性会导致匠艺的实践不能出错。社会学家米尔斯将匠人的特征描述为专注于工作本身;从工作中得到的满足感成为一种回报;日常劳动的各个细节都与最终的产品有关;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技能在工作过程中提高;自由地实验各种方法。[理查德·桑内特.匠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5.]

  (4)工匠精神的概念和本质特征研究。

  有学者从造物的视角定义工匠精神,如庄西真(2016)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工艺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无瑕的孜孜追求。[庄西真.了不起的工匠精神[J].职教论坛,2016,(10):1.]陈海叶(2016)也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陈海叶.《百鸟朝凤》:做一个匠人守一种精神[J].四川劳动保障,2016,(06):60-61.]王丽媛(2014)从职业精神的视角较为完整全面的给出了工匠精神的定义,她将工匠精神归入职业精神的范畴,将工匠精神界定为内在的职业价值取向、精神理念和外化的行为表现与职业态度。[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而李小鲁(2016)则认为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源于工业文明,又进入后工业文明;源于教育,又跳出了教育的理想境界和形而上的追求。[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05):4-5.]董奇(2016)认为,工匠精神精工细作、追求卓越的品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顺应人的审美,其本质是以人为本。[董奇.互联网+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6,(01):1.]高之良(2016)则认为工匠精神讲究师承,讲究对材质的尊重和对手艺的极致掌握,这些集中反映了其本质是对手艺的忠诚。[高之良.白明: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是对手艺的忠诚[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6,(04):8-9.]

  (5)工匠精神的维度研究。

  肖群忠,刘永春(2015)将工匠精神分成三大层次,分别是尚巧的职业要求、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6-10.]韩英丽,马超群(2016)则将工匠精神分成工作态度、精神理念和价值观三个层次,认为三者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递进关系。[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6):91-94.]姜汉荣(2016)更为精炼的将工匠精神归纳为匠心、匠术和匠德。[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周如俊(2016)将工匠精神划分为思维方式、职业操守、职业态度和职业契约四个维度,对其进行解析。[周如俊.职业教育更需要培养工匠精神[J].江苏教育,2016,(20):32-33.]何文明(2016)提出从职业标准、职业规范和职业情怀三个方面来描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以及敬业的工匠精神。[何文明.职业教育应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摇篮[J].江苏教育,2016,(20):30-31.]叶军(2016)认为工匠精神包括人格心理、专业技术、职业精神和价值情怀四个层面。[叶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和支柱[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03):63-65.]

  (6)工匠精神的哲学研究。

  檀传宝(2006)认为,在中国古代,皇家们追求德才兼备的善美境界,他们在追求手艺纯熟的同时主张强力而行、自苦为及的敬业献身精神。[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8.]薛栋(2013)通过对古代技术文明及创造古代技术文明辉煌的工匠精神进行了历史梳理和哲学思考,第一,他认为原始手工业体现着原始人类真、善、美完整朴素的统一及进化;第二,原始教育与生活属性中崇德尚贤的道德特征是工匠精神的伦理走向;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至善被视作最高的道德准和价值追求,工匠的训育最终是为了心性的修养和自我实现,体现出一种道德的人本主义。[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查国硕(2016)同样提到了工匠精神的善美境界,并补充认为工匠的造物是归于自然的哲学取向,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07):72-75.]李小鲁(2016)从理性主义的哲学视角提出工匠精神应当包含着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匠在回答技术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及处理社会关系时所作出的回应,这种回应即人类理性之于技术的反思。[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J].航海教育研究,2016,(02):23.]肖群忠,刘永春(2015)则认为,在西方文化中工匠精神也存在对目的善的欲求以及对自我创造产品的热爱,工匠通过技艺领悟道的真谛,领悟生活世界。

  (7)工匠精神的中外对比研究。

  有关国外工匠精神的研究,从搜集的文献来看,对德日的工匠精神研究较多,并且主要是对工匠精神的文化溯源。笔者梳理成以下三点。①德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背景:杜连森(2016)认为,德国工匠精神是一种天职观,受到基督教新教伦理的影响,工作与宗教使命相联系。[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13-17.]刘红芳,徐岩(016)认为德国有着优良的学徒传统。姚先国(2016)总结了三点,一是德国人的哲学思维;二是德国科技发达;三是德国中世纪以来发达的手工业形成了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崇尚科学,乐于动手的社会氛围和民族特性。[姚先国.德国人工匠精神的炼成与启示[J].党政视野,2016,(21):44.]②德国工匠精神的特点:青木,李珍,丁雨晴,屠丽美(2016)认为,德式工匠精神有赖于德国的双元制体系,其特点是慢、专和创新。[青木,李珍,丁雨晴,屠丽美.德国工匠精神怎么学慢工细活不浮躁[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03):69-70.]金言(2016)认为,德国制造业成功的八大因素之一就是专精的工匠精神。[金言.德国制造业成功发展的八大关键元素[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6,(07):42-44.]③日本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背景:李德富(2016)认为,神道教泛灵论思想和佛教世法即佛法、敬业恪职的观念促成了日本职人文化,形成了尊重职人和工匠的职业伦理观和社会传统。[李德富,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6,(07):46-48.]周菲菲(2016)也认为给予佛教的工具崇拜与供养仪典是重要的信仰源流,此外,中国器物与技术的东传是前提,日本近代手工业的发展是动因。[周菲菲.试论日本工匠精神的中国起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09):80-84.]

  1.2.2关于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

  (1)思政教育视角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研究者发现工匠精神在本质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是一致的,因而提出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张坤晶(2016)认为,一要转变高职思政教育职能,在培养入学新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入对工匠精神相关知识的教育;二要促进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个性化融合[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职教通讯,2016,(16):32-35.]。胡冰,李小鲁(2016)认为,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新使命,应在思政教育额各个环节落实工匠精神的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职教论坛,2016,(22):60.]。纪长伟,郝士艳,朱宝春(2016)结合自身院校实际,提出了将工匠精神应用于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之中,以工匠精神促进党建工作的精进,反之又实践和发展了工匠精神。[纪长伟,郝士艳,朱宝春.工匠精神在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研究生,2016,(07):12-15.]

  (2)课程教学设计视角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a)专业课程方面:石搏(2016)认为,专业课程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