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字数:3171】

2023-07-03 15:5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论文摘要: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接受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2015年4月—2016年9月该院对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42例患者,对照组使用西医治疗,治疗组使用中西结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疼痛情况、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是81.10%,对照组的有效率是69.05%,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VAS平均评分是(3.75±1.03)分,2个月时的平均评分是(2.59±0.77)分,治疗后TCSS平均(6.27±1.82)分,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42.28±2.41)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3.38±2.72)m/s,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7.19±2.53)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7.49±3.25)m/s,比对照组优秀(P<0.05)。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比较突出,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西医,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疗效
糖尿病周圍神经病变(DPN)是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约2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该症状,发病后患者下肢有刀割疼痛感,灼烧感,疼痛在夜间的时候更加强烈有对称性发作,因此患者情绪焦虑,无法入眠,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1]。该次选取了该院2015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患者来分析,比较西医治疗和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该院的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①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②远端肢体感觉对称性疼痛,有针刺、灼烧感。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42例,治疗组有18例男性和24例女性,最小42岁,最大78岁,平均(59.67±6.85)岁;病程0.5~5年,平均(3.62±0.83)年;对照组有16例男性,26例女性,最小45岁,最大74岁,平均(60.14±7.93)岁;病程1~6年,平均(4.02±1.28)年。两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治疗:应用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分别为6.5mmol/L、8mmol/L;口服维生素B(国药准字H14021767)110mg和甲钴胺(国药准字H20031126)0.5mg/次,3次/d;并采取加强锻炼、控制饮食等措施。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再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湯:鸡血藤、黄芪各30g,丹参15g、桂枝12g、生姜10g、當归、赤芍、白芍各9g,大枣7颗,参考症状加减何首乌、伸筋草、木瓜、肉桂、熟地黄、石膏、知母、制附子等。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
1.3疗效评价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TCSS评分系统:①症状包括上肢症状、走路不稳、乏力、针刺感、麻木、下肢疼痛等,每种症状存在记1分,消失记0分,共6分;②双侧踝反射、膝反射消失记2分,减弱记1分,消失记0分,共8分;③脚趾的感觉包括振动觉、轻触觉、关节位置觉、温度觉等,存在记1分,消失记0分,共5分。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论文摘要: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接受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2015年4月—2016年9月该院对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42例患者,对照组使用西医治疗,治疗组使用中西结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疼痛情况、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是81.10%,对照组的有效率是69.05%,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VAS平均评分是(3.75±1.03)分,2个月时的平均评分是(2.59±0.77)分,治疗后TCSS平均(6.27±1.82)分,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42.28±2.41)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3.38±2.72)m/s,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7.19±2.53)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7.49±3.25)m/s,比对照组优秀(P<0.05)。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比较突出,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西医,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疗效
糖尿病周圍神经病变(DPN)是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约2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该症状,发病后患者下肢有刀割疼痛感,灼烧感,疼痛在夜间的时候更加强烈有对称性发作,因此患者情绪焦虑,无法入眠,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1]。该次选取了该院2015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患者来分析,比较西医治疗和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该院的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①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②远端肢体感觉对称性疼痛,有针刺、灼烧感。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42例,治疗组有18例男性和24例女性,最小42岁,最大78岁,平均(59.67±6.85)岁;病程0.5~5年,平均(3.62±0.83)年;对照组有16例男性,26例女性,最小45岁,最大74岁,平均(60.14±7.93)岁;病程1~6年,平均(4.02±1.28)年。两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治疗:应用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分别为6.5mmol/L、8mmol/L;口服维生素B(国药准字H14021767)110mg和甲钴胺(国药准字H20031126)0.5mg/次,3次/d;并采取加强锻炼、控制饮食等措施。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再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湯:鸡血藤、黄芪各30g,丹参15g、桂枝12g、生姜10g、當归、赤芍、白芍各9g,大枣7颗,参考症状加减何首乌、伸筋草、木瓜、肉桂、熟地黄、石膏、知母、制附子等。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
1.3疗效评价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TCSS评分系统:①症状包括上肢症状、走路不稳、乏力、针刺感、麻木、下肢疼痛等,每种症状存在记1分,消失记0分,共6分;②双侧踝反射、膝反射消失记2分,减弱记1分,消失记0分,共8分;③脚趾的感觉包括振动觉、轻触觉、关节位置觉、温度觉等,存在记1分,消失记0分,共5分。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论文摘要: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接受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2015年4月—2016年9月该院对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42例患者,对照组使用西医治疗,治疗组使用中西结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疼痛情况、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是81.10%,对照组的有效率是69.05%,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VAS平均评分是(3.75±1.03)分,2个月时的平均评分是(2.59±0.77)分,治疗后TCSS平均(6.27±1.82)分,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42.28±2.41)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3.38±2.72)m/s,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7.19±2.53)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7.49±3.25)m/s,比对照组优秀(P<0.05)。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比较突出,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西医,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疗效
糖尿病周圍神经病变(DPN)是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约2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该症状,发病后患者下肢有刀割疼痛感,灼烧感,疼痛在夜间的时候更加强烈有对称性发作,因此患者情绪焦虑,无法入眠,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1]。该次选取了该院2015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患者来分析,比较西医治疗和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该院的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①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②远端肢体感觉对称性疼痛,有针刺、灼烧感。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42例,治疗组有18例男性和24例女性,最小42岁,最大78岁,平均(59.67±6.85)岁;病程0.5~5年,平均(3.62±0.83)年;对照组有16例男性,26例女性,最小45岁,最大74岁,平均(60.14±7.93)岁;病程1~6年,平均(4.02±1.28)年。两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治疗:应用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分别为6.5mmol/L、8mmol/L;口服维生素B(国药准字H14021767)110mg和甲钴胺(国药准字H20031126)0.5mg/次,3次/d;并采取加强锻炼、控制饮食等措施。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再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湯:鸡血藤、黄芪各30g,丹参15g、桂枝12g、生姜10g、當归、赤芍、白芍各9g,大枣7颗,参考症状加减何首乌、伸筋草、木瓜、肉桂、熟地黄、石膏、知母、制附子等。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
1.3疗效评价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TCSS评分系统:①症状包括上肢症状、走路不稳、乏力、针刺感、麻木、下肢疼痛等,每种症状存在记1分,消失记0分,共6分;②双侧踝反射、膝反射消失记2分,减弱记1分,消失记0分,共8分;③脚趾的感觉包括振动觉、轻触觉、关节位置觉、温度觉等,存在记1分,消失记0分,共5分。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