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高职科创团队建设的问题原则及举措

2020-05-28 19:5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科研服务面向.贡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实现了重大转变.为了充分发挥创新的源头作用,各高校开始积极建设科研团队,强化创新成果和产业对接,努力实现高校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高等院校作为高校科技创新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具备技能学科”和应用人才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双重优势,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又富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已成为高等院校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1].1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高校的职能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其中科研工作担任桥梁的角色,衔接教学和社会服务,关系到专业建设.教学水平.人才培养以及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学校科研水平,才能获得活力,取得社会.地方政府及各行各业的支持,而科技创新团队正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组织形式[2].一般而言,科技创新团队大多是以学术带头人为领头羊,以学识与技能互补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为共同的科研目标而相互协作的知识密集型创新群体[3].高等院校属于职业教育类型,它的科技创新团队则是以知识的应用.新技术研发以及新产品新成果的推广等活动为工作内容,由相关学科的高职教师组成的科技创新群体.如今,高等院校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和推动科技进步,同时还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高等院校应与时俱进,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科技创新项目和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借力创新平台建设.实验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并形成优秀科技人才团队效应,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进而推动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4].2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剖析科技界.教育界引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最早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发展至今,各高校.科研院所等都已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探究.比如,有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构建民主.自由内部文化氛围角度阐述如何建设科技创新团队[5];也有从学科会聚机制角度剖析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障碍[6];还有的探究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要素.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7],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个案剖析提出了解决团队建设问题相应的对策[8].专家和学者大多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的学术成果进行统计剖析,探究团队组建的要素,构建创新模型后进行实例的论证[9][10].然而,职业类院校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却十分有限.随着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认识到科技创新团队对于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深化教学科研有重要意义.面对激烈的竞争,高等院校创新团队的发展现状仍不乐观,还存在科研定位模糊.科研经费不足.建设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环境支持等诸多问题.国内学者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工作机制[11][12].人员组成[13]等方面,多以定性探究为主,或停留在经验性的层面,缺少多方面实地调研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视角[14][15].所以,本文根据目前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创新团队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进而给出相应的解决举措.2.1构建模式缺乏多元融合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常见的构建模式有:(1)自然形成的科技创新团队.此类团队成员主要来自相同或者相似探究领域,学科交叉融合较少,文科和理工科的大交叉基本不存在,只适合承担同一专业或探究领域内的科研项目,对于学术前沿.国家重大创新项目等的探究能力较低,很难获得比较理想的成果.(2)通过行政手段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此类团队由学校根据科研的长期发展规划进行组建,以重点实验室.探究中心(所)等为依托,运用该学科内的师资承担本专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具有较明确的探究方向,也具备学科领域内有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专家.但这类团队缺乏长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在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社会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而无法胜任,闭门造车现象严重,行政手段的弊端制约了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较差,很难进行产业化.2.2成员创新动力不足,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欠缺高等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教书匠”,年轻教师更是应届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加之所属专业领域在科研经费.项目立项.考核指标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激发其创新潜能;同时,成员之间因受职称晋升.评优争先等个人发展因素的影响,缺少协同创新精神,使团队建设流于形式.由于忽视了个人贡献度,缺乏具体的激励举措,挫伤了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影响团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2.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社会服务能力不够从现状看,高职科研管理存在着重视课题数量轻视探究质量.重视课题立项轻视推广应用.重视纵向课题轻视横向课题等现象.高职教师由于受传统的科研评价一刀切”的影响,只为单纯的发表期刊论文来获取学术荣誉”,在科研选题和科技创新点方面与市场所需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探究成果也仅仅停留在原理性探究和实验室阶段,后期转化率低,服务社会经济更是少之又少.3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原则3.1科学定位,突出学科特色,引导各学科的协调发展高等院校应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特色,突出优势学科领域,推进科学探究.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带动办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特色专业团队,重点培养和汇聚优秀人才,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建设创新平台和创业基地,进一步加强创新团队建设;而对于新兴学科团队,则要充分积累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加强基础建设,培养和吸引人才,从教学创新逐步转变为科技创新.总之,高等院校的科学探究主要服务于教育效能.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与工艺创新上,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3.2项目带动,开放灵活,政策激励,目标管理的四步方略”从学科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现代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院校可以实施项目带动.开放灵活.政策激励.目标管理”的四步方略”,即根据科技创新团队的探究方向,由相应的探究项目带动科研进展,面向校内外相关专业人才灵活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对团队整体进行绩效考核,优秀团队可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申请报奖.优先匹配科研资源和项目经费等,创新项目过程中依据团队任务书和项目协议进行目标管理,规范团队成员行为.3.3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积极创新教研理念,建立开放性高职科研机制随着高等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生产经营和科学技术进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亦日趋显着,许多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将职业院校纳入区域经济发展项目合作当中[16].因此,高职院应加强科技创新团队顶层设计,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丰富行业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方式,整合相关制度安排,以行业标准引领创新教育发展,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17].4提升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具体举措4.1重构创新团队模式4.1.1同一学科(指特色专业)不同探究方向的科技创新团队模式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起步较晚,大多依托优势学科或特色专业,既强调老中青”结合,又包含不同探究方向.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其优势在于发挥老教师经验的同时,还可以调动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同时,不同探究方向和专业时代的教师可以发挥群体智慧,扩展学术视野,不仅有利于专业的内涵建设,还有利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但是,该模式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团队带头人指导力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做好传帮带”,才能激发团队集聚效应,提升团队竞争能力;二是在加强梯队建设的同时,还要强化成员间的协作交流,稳定学科队伍,在面对重大和前沿项目探究时,能够促使该学科或专业整体的健康发展.4.1.2校内不同学科间的科技创新团队模式当前科学探究已经逐步往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方向发展,科技创新团队自然需要组织不同的学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来解决问题.为了顺应协同创新的背景要求,同时提升团队带头人以及成员的创新能力,组建不同学科时代的科技团队具有现实意义.构建模式如图2所示.该模式要求不同学科时代的团队成员转变观念和认识,深化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不同学科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效应,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组织文化,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4.1.3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团队模式在教育教学方面,高等院校纷纷开启了政行企校”的办学模式,在科研方面,产学研的工作方式”同样重要,如图3.校企合作的创新团队不仅使校内成员发现自身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探究方向,同时也提供更多开放的空间和机会,激发项目探究的创新积极性[11].比如,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利用企业灵敏的市场嗅觉”,将市场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再发挥科研创新优势,引导或协助企业进行创新性研发和技术革新.这样一来,既拓展了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同时,企业研发人员也参与到创新性活动中,共同推动市场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激发团队的创新热情.4.2完善团队管理机制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都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鼓励以专业为基础组建双师型”科研团队,科教融合.双师型”团队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从行业.企业中搜集实际案例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同时还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引入教学,使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教学和科研互动的同时,实现了教师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其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4.2.1加强团队的成员管理(1)重点扶持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是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标志,是科学探究的领头羊”,是科研特色培育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高等院校需重点培养与扶持带头人,在科研资金.科研资源.科研条件等方面给予全力配合,积极协助其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2)积极培养科研骨干教师.在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积极栽培学术骨干,使其成为应用技术探究领域的生力军,初步构建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梯队,带动专业技术的应用性研发工作的发展.在开放灵活的管理机制下,还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科研成果突出的业内专家.技术人才充实科研团队,有助于激发新灵感和新创意.4.2.2完善团队的保障机制高等院校需要设立专门的科研监督部门对团队进行全程管理与考核,并制定相应的科研政策,保障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包括团队整体考核和成员个人考核,对优秀的团队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对绩效突出的成员个人,不仅在业绩考核.年终考核中优先考虑,在项目的申报.评奖方面也优先支持;对承担重大科研工作量的教师酌情降低教学任务要求,将企业研发人员吸纳为校企合作教师,工学交替”,互惠互利.总之,科技创新团队应深入生产一线,跟踪市场发展的方向,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诉求,掌握科技发展政策,使科研实践贴近国民经济主流;同时,鼓励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共同组建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关,深化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项目论证.科技攻关等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4.3加强科研成果的后续管理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将应用技术成果通过探究.开发.转化与产业化等,最后物化为产品或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18],因此,科研项目的选择.生产及后续管理,都必须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产学合作”的成果转化方式,也已成为职教界公认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渠道.4.3.1树立科技服务意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创新团队的成员需转变传统思想,树立服务意识.比如,积极参加博览会.交易会和成果发布会,通过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及推广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从科研管理向科技中介服务转变,加强科技信息平台建设,使技术信息.资本信息和市场信息畅通,促进校企间的信息交流,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重视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突出课题探究的实践性和成果产出的实用性.4.3.2有效配置产学资源校企合作下的科技创新,是指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人才互动,带动彼此的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推动知识产业创新[19].一方面,院校和行业之间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互动平台,使成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院校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建设科技产业园.协同创新中心(探究所).孵化器等,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另外,为了提高转化升级后续能力,院校还可以搭建科研成果信息发布平台,组织科技成果推介会等,这些都是配置产学资源的有效途径.4.3.3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高等院校要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需要提升内涵.增强实力以获得行业企业的支持,在自身获益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人力.物质资源,创造互利共赢的发展空间.不仅要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的技术优势,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使探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还要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长远看,高等院校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聘请业界专家学者,组织优秀双师”队伍,完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创新平台.科技试验区.技术服务平台等多元化的创新体系,为科研团队提供良好的探究条件和技术环境,提高创新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支持.参考文献:[1]黄政艳.高等院校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创新,2011(04):125-127.[2]王凤华.高等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我国成人教育,2012:72-73.[3]周源.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要素[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217-218.[4]郭海莉.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评价探究[J].科技传播,2010(04):177-178.[5]廖萍.构建和谐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7(07):284-285.[6]柳洲,陈士俊.从学科会聚机制看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65-168.[7]刘桂云.加快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的思路和举措[J].我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09):42-45.[8]汪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探究[J].我国高校科技,2014(07):28-29.[9]周刚.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与建设策略[J].科技学报,2011(28):91-93.[10]周洪利.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的要素剖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8(03):61-67.[11]曹可.创新能力提升的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12):34-35.[12]胡春林.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53-55.[13]向敏.关于构建高职特色科技创新团队的策略剖析[J].职教论坛,2011(11):77-79.[14]郭长平.高等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报,2012(12):27-30.[15]杨珍.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出路[J].科技和产业,2013(05):117-120.[16]李文艳.试论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黑龙江高教探究,2014(12):85-87.[17]王伟.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成模式及核心要素[J].黑龙江高教探究,2011(04):83-85.[18]余玉龙.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困境.误区及出路[J].科技管理探究,2011(06):105-107.[19]刘潇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制约瓶颈与对策探究[J].科技风,2013(07):27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895.html